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03 16:09:11| 人氣9,6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慰:恐懼的歷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Jean Stengera, Anne Van Neck

譯者:陳姿穎

出版者:邊城出版

版本:2006.1.4  初版一刷

ISBN:986-81822-0-4

 

自慰,作為一種「自體愉悅」的行為,可以說從有人類以來便存在;但作為一種現象,自慰受到凝視卻是十八世紀以後的事情,從那時起,對於自慰的恐懼、譴責、防治等等便影響著整個西方社會,一直要到二十世紀的金賽報告出現,整個自慰的恐懼史才稍告停歇,但其幽靈卻仍舊籠罩在現今人們的心中,縷縷縈繞,不願散去。

 

自慰,又稱「俄南之罪」,出自《舊約・創世紀》中的記載:猶大與書亞的女兒生了三個兒子,珥、俄南以及示拉,

 

猶大為長子珥娶妻,名叫她瑪。猶大的長子珥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就叫他死了。猶大對俄南說:「你當與你哥哥的妻子同房,向她盡你為弟的本分,為你哥哥生子立後。」俄南知道生子不歸自己,所以同房的時候便遺在地,免得給他哥哥留後。俄南所做的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也就叫他死了。(創382-10,據「和合本」)

 

歷來對俄南之死有兩種主要的說法,一是他犯了自瀆(也就是自慰)之罪,一是他犯的是「中斷性交」罪,但真正導致俄南被耶和華處死的原因是因為他「違背自己的義務,不給哥哥一個後代」(頁39)。這個故事到十六世紀末方濟會修士班奈迪克堤(Benedicti)出版《罪惡概論》之後,便有了「俄南之罪」這樣的名詞,用來專指自慰。

 

基督教傳統對自慰採取的都是非常嚴厲的譴責態度,從中世紀(十三世紀)的道德神學開始,直至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仍是如此,但在實際上並未投注太多關注,因此僅僅是一種教義的、理論的判定。十六世紀的刑法也是如此,雖然視自慰之罪等同謀殺,但也因為自慰如此私密之事根本無法查辦而形同具文。這些時期對自慰的關注主要還是屬於宗教與道德方面的,並非是對身體的關切,甚至從十五世紀開始,有些醫生還贊成(建議)在某些情況下因健康的理由應該自慰,一直要到十七世紀後半葉才出現自慰有害健康的醫學觀點。總的來說,十八世紀以前並未特別注意自慰的問題,自慰還未成為大眾憂慮與恐懼的對象,直到1715年一本名為《俄南之疾》的小冊子出現。

 

《俄南之疾》的真正作者是誰已經不可考,但經考據,應該是一名「假裝騙子的專家」,也就是所謂的江湖郎中。他為了推銷自己的藥品而寫了這本書,就如同今日充斥於第四台、收音機、雜誌報紙上的賣藥廣告一般,但它的影響卻可以說是無遠弗屆,整整主導了一、二百年的西方生活史。

 

《俄南之疾》是對自慰的詛咒。它不僅詛咒自慰是道德上的罪惡,認為它是種惡習,也詛咒它可怕的後果。詛咒自慰在當時算是一種創舉。將自慰同時認作道德罪惡、不良習慣與自我毀滅的行為,這個主導整個十九世紀的三位一體概念,最早就是由這本書提出的。(頁60~61)

 

《俄南之疾》本身的暢銷,加上後來提索(Samuel-Auguste Tissot)《論俄南之罪》的煽風點火,從此自慰成了無數兒童、年輕人的夢魘,他們承受著身心兩方面的折磨;也成了家長、教育學家、教會的恐懼,「預防、阻止、監控、治療」,無論是生活起居、懺悔告解、食品藥物還是道具手術,只要是能夠防止、禁斷自慰「惡習」的方法,無不成為消解恐懼的手段。

 

《俄南之疾》出版於1715年,提索的《論俄南之罪》出版於1764年,兩本書都是十八世紀的產物,這便讓人不禁要提問:為什麼又是十八世紀?

 

提索之所以能夠成功,作者提出的解釋是:

 

除了《俄南之疾》的影響之外,唯一為當時社會專有且對提索有幫助的特色,就是當時普遍存在的某種理性主義氣氛,以及當時的知識階層對醫學問題的興趣增加。理性上,對於一直以來原因不明的各種疾病,人們感覺有了解其原因的必要。而提索似乎正好為大家的諸多疑問帶來了簡單的答案,因此大受歡迎。(頁141

 

一般來說,當今我們對知識體系的專門分科是從十八世紀開始的,我們可以發現,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幾乎所有著名的人物都是屬於通才式的專家,最有名的例證當屬達文西,即使在十七世紀,知識仍舊是以一種全面式的體系形式出現;但到了十八世紀啓蒙時期,藉著理性的全面重新檢視,所謂的「百科全書式」的分類,其實便已經宣告知識專科分化的開始。因此當時的人們「理性地」以為藉著醫學的發現,他們找到了許多疾病的病因——自慰,即使實際上,這是個「反果為因」的醫學解釋。

 

也就是說,在十八世紀理性與專業分科未出現之前,儘管自慰在基督教的道德神學的論述中是一種違反自然的罪,但它僅僅是一種理論與教義上的言說,人們目光的凝視仍尚未停駐在它的身上;等到近代意義上的醫學出現,此一醫學是最經常被用來區分「正常」與「不正常」的知識手段:「疾病診斷因此成為一種有效的分類工具,醫學則是這個汙名化機制的一部份。」(Roy Porter《瘋狂簡史》,巫毓荃譯)從此,自慰便進入「不正常」的領域,成為醫學、教育學、衛生學專注的對象,成為監視、控制的對象。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整個對自慰恐懼的歷史中,無論是宗教的或是政治的機構均未涉入,這段恐懼的歷史完全是由醫學(以及後來的精神醫學)所主導,從一開始的恐嚇威嚇到後來的消解除魅,現象(證據)一直沒有改變,改變的是解讀的方式。

 

頭痛、暈眩、腦充血、虛弱無力、憂鬱、歇斯底里、痙攣、遲鈍、低能、精神錯亂、完全失去視覺與聽覺、失去嗅覺與味覺、發聲有問題、佝僂病、駝背、發育停滯、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體重減輕、肌肉萎縮、癱瘓、心悸、暈厥、心臟或大血管損傷、動脈瘤破裂、慢性鼻黏膜炎、肺結核、頸部淋巴核、慢性胃痛、消化不良、腹瀉、遺精、前列腺炎、性無能、不孕、死亡。

 

這些都是當時作品中羅列的自慰會生的病。自慰的有害影響還包括:

 

自慰是暗中襲擊並毀滅人類的禍患之一。我認為,瘟疫、戰爭、梅毒,或任何其他類似的禍患加起來,對人類的害處也比不上這種致命的惡習。它是整個文明社會的毀滅因子。(頁16

 

這種可鄙的行為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任何大戰還要多。(頁16

 

徹底研究六十多本中世紀的天主教懺悔規章後,顯示自慰一直被視為道德上的罪惡,贖罪的程度通常與謀殺等同而論。(頁240

 

這些描述,用Michel Foucault的話說便是,這是一種權力的話語、一種使現代人發笑的話語,但更重要的是,

 

這也將是害怕的話語,一種其功能是探查危險並反對它的話語,因此這是一種害怕的話語和規範化的話語。(《不正常的人》,錢翰譯)

 

但是,同樣是關於自慰的言說,到了十九世紀末以及二十世紀,它卻變成:

 

從青春期到成人的年紀,這種行為都極為平常,不應視為不正常的現象。(頁221

 

自慰是一種刺激且愉快的經驗⋯⋯它可以安撫緊張,並且因此而具有多方面的好處。(頁230

 

自慰不僅沒有危險,而且還是良好且健康的,應該受到鼓勵,因為它可以用自然的方式促進年輕人在性方面的成熟。(頁230

 

自慰對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好處:

 

它在生育功能發展之前,可以減少大部份的性行為;對許多年輕的情侶來說,進行這些行為都太早了。其次,自慰還可以解除欲求不滿所造成的緊張,或者彌補暫時性的性伴侶缺乏。最後,自慰還可以紓解老年的性孤獨感。(頁230

 

不變的現象,卻有著迴然相異的言說,也許這代表了我們在智識上的日趨成熟,也許這僅僅是更明顯地表明了專家的話語是怎樣影響著每個不同時代的人的不同觀念。更可能的是,一方面,在自慰的正面解讀中,醫學論述仍舊施展著它的權力;另一方面,自慰的負面解讀的撤退僅僅是因為自慰這一完全個人與私密的行為,沒有實際涉及到社會的安全,也即是,自慰實際上表現為一種對社會的「無害性」,因此暫時從權力場域中退場。

 

自慰這一曾經是整個西方數百年的執念,回顧它的歷史也許讓我們覺得當時人們的無知、昏昧、殘酷與可笑,一本江湖郎中用來騙錢的工具——《俄南之疾》竟然可以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這也許令現代人覺得訝異;對於這樣粗糙的「賣藥」手段,今日的我們也許會覺得可笑而嗤之以鼻,但我們今日又對哪些行為與觀念抱持著相同的執念呢?病理化是汙名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專家的話語直至今日仍是我們依循的建議與根據,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其實不也是充斥著許許多多的醫學研究報告,我們難道不也是參考這些「權威」的言說來考慮、決定我們的飲食、醫療等等生活細節嗎?新聞媒體不也是常常引述專家的話語來告訴我們吃什麼有益、吃什麼會致病嗎?

 

我們卻很少會去質疑這些話語背後牽涉到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權力的運作。我們不知道的是,在這些研究報告後面出資的是哪一個財團:當需要推銷某種水果時,我們便能看到「專業」的機構發表吃這種水果的好處的研究報告;當要打擊某個對手時,我們又會看到同樣一種水果對我們的身體會造成怎樣的負擔或傷害。這些許許多多卻又有許多相互矛盾的研究論文、報告,不正是現代人生活飲食的指南嗎?

 

今日我們對自慰也許採取比較健康、寬容的態度,但它仍舊是屬於難以啟齒的私密領域話語,「男人會向他的朋友吹噓他與女人性交的滿足,但卻絕對不會吐露一點他享受自慰時的歡娛」(頁278)。自慰在西方經歷了這樣以現今的角度看令人感到離奇、荒謬的歷史,由於一本書與一位醫生,讓幾百年來無數的兒童與年輕人深受身體與心靈的折磨,甚至直到今日。然而,恐懼的歷史,並不會因為我們對自慰觀念與態度的轉變而不復存在,相反地,它必然將透過不同的權力言說,披上不同的外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存在於我們不知不覺在創立的歷史之流中,存在於我們自覺與不自覺的偏見之中,我們唯有保持清醒,才能至少不成為這些執念的幫凶。



台長: Kouji
人氣(9,6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歷史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