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8 19:29:31| 人氣1,6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玫瑰的名字》劄記二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誰在說話?

 

一翻開《玫瑰的名字》,作者告訴了我們這本書的由來,他說:「一九六八年八月十六日,我得到一本書,書名為《梅克爾的修士阿德索的手稿》。此書是一個名叫瓦萊的神父由拉丁語翻譯成法語的,參照的是修士讓‧馬比榮的版本(巴黎蘇爾斯修道院出版社,一八四二年)」。這段開場白中讓讀者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這本書是作者Umberto Eco發現的手稿(他也有意製造這種錯覺,因此才用「自然,這是一部手稿」這樣的篇名。)

 

Eco玫瑰的名字注》中說他在反覆地閱讀中世紀的作品後,發現到他只能用「敘述時位」(instances narratives)這樣的轉述形式來傳達「一本書總是講著其他的書,每個故事都在講一個已經講過的故事」此一「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因此他在這裡運用了「敘述時位」的四重嵌套:老年阿德索寫於14世紀的書,在17世紀被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發現,再由瓦萊(P. Vallet)神父根據讓‧馬比榮(Jean Mabillon)修士的版本翻譯成法文,最後由這本書的作者發現並翻譯成義大利文梅克爾的阿德索─>讓‧馬比榮修士─>瓦萊神父─>本書發現者),由此,達到了Eco所謂的「面具」功能,使他避免掉直接對讀者講話所會產生的一些問題;同時也發揮一種整個故事似乎是真實事件的假象效果。

 

若以《悠遊小說林》中的附表形式,《玫瑰的名字》作者應該可以簡略地表示如下:




當然這種貌似真實的寫法不是始於Eco,只要是歷史小說,就經常會在書中添入很多真實的人名、地名、事件,讓讀者產生真實與虛構的混淆,在Eco這個文本中,瓦萊神父(P.Vallet)和讓‧馬比榮修士(Jean Mabillon)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

 

其次,《玫瑰的名字》是Eco藉著80歲的阿德索講18歲的阿德索所經歷的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件,這一事件,最終使得晚年的阿德索逃遁於「神聖的虛無」。所以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到3個敘述者,一個是回憶年少歲月的老人,一個是身處事件當中的少年人,以及那一位透過不斷變換兩位阿德索敘述身分的作者Umberto Eco,所以在每一段的敘述,每一個對話的內容中,到底是誰在說話呢?

台長: Kouji
人氣(1,694)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讀《玫瑰的名字》劄記三
此分類上一篇:讀《玫瑰的名字》劄記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