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31 12:21:13| 人氣2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個門外漢對「寫作」的一點看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李幼蒸在「羅蘭‧巴爾特文集」中有一篇附論〈羅蘭‧巴爾特:當代西方文學思想的一面鏡子〉,在文章中他提到,Roland Barthes在一次訪談中說:「文學不再能掌握歷史現實,文學從再現系統轉變為象徵遊戲系統」。這裡的文學指的是「以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為代表的文學傳統」,這些文學作品正是我們今日稱之為「世界名著」的作品,其特色之一,就在於貼近、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作者的關注與想像。然而,正如不同的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果實,今天我們很難、也不太可能再要求產生類似的現實主義小說,儘管這類「世界名著」在百年之後仍能打動我們的心。終究一個時代的文學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何況當代文學已經成為「表達範圍迅速縮小的主觀主義小說」,同時「不再屬於“文學”主體而歸入了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商品的通俗小說(包括其現代媒體變形:電視電影)」(李幼蒸語)了。

 

寫作是一種怎麼樣的行為呢?寫作既在作者之內,也在作者之外。說它在作者之內,是因為構成作品的所有成分,從動念、幻想、想像、構思、語言、觀念……等等,到訴諸筆墨(或鍵盤),也就是從內容、形式到生產,這一切都存在於作者的思與行之中;說它在作者之外,倒不是所謂的「作者已死」,而是說,每一部作品,如同影像(照片、電視、電影),背後都有一位掌鏡的人,這位掌鏡人幾乎是不出現在作品中的(即便是第一人稱敘述也是如此;刻意為知之則是少數、例外,如Milan Kundera

 

為何要寫作?最基本最簡單的答案,應該就是作者有一股非說不可的衝動,不論這股衝動是來自於自我療癒或是其他原因(村上春樹說:寫小說這個行為,……我想有許多部分是一種自我治療的行為;我想把自己也不太能說清楚的事情、無法說明的事情,試著以小說這樣的形式提出來看看);但是隨著資本主義文化的發展,出版業的操縱力量愈來愈強大,在英、美等高度發達的國家,出版業在版權國際化的形成過程中,已經建立起一套複雜而高度分工的「經紀制度」,從主題的選定、題目的取材、資料的蒐集,到市場的行銷、分配,均有專人專業的分工為後盾(台灣因為市場的狹小,儘管出版業也有類似操作,但僅能在有限市場上成功,而且亦無法提供類似的強力支援),作者成為整個出版大機器裡面的一環,擔任著前台表演(以及創造利潤)的重責大任,從這裡開始,就形成了我一直認為的,「作家」與「寫手」的區別。

 

也就是說,作家是基於一股不得不說的衝動而創作,寫手則是為了出名(名)賺錢(利)而創作。至於作家能成名與否,除了個人的主觀意願之外,實際上卻是由時間來決定,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寫手之所以能否成功,則靠出版社的宣傳、操作手法,但寫手的作品便不能留名文化史的一頁嗎?那倒也不一定,同樣地,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然而,從歷史上來看,真正能有價值(指對人類的智識、情感發展有助益的價值)的作品,大部分都不是以名利為出發點,因為唯有真正觸及人類良知、情感、理性深處的靈魂之作,才能恆常地打動人心:出發點的不同,將引領你走向不同的終點。

 

基於這樣的認定,我一直不懂,所謂的「文學獎」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如果作品真的是作者心中不得不發的言語,那誰又有資格來評判它的好壞呢?只是因為評審都是「懂得」寫作之人嗎?不過,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註:這裏所引Barthes所言,是針對本文的想法的「斷章取義」,其完整含義仍應由整篇附論與Barthes的作品中尋求。

台長: Kouji
人氣(2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我思 |
此分類下一篇:偏見、愚蠢和虛榮──對某些關於日本地震的發言之感想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在「他者」面前誕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