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11 17:31:27| 人氣2,93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美國電影片名在臺灣的翻譯@ 許慧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對於琳瑯滿目的外國文學、人名、音樂名辭、電視、電影字幕等中譯之探討,國內翻譯界及語言學領域對電影片名語碼轉換的研究卻顯得匱乏。黃驤先生認為電影片名為最難翻譯的英文之一。而胡功澤教授則以Nida的機動等值或功能對等觀念,來說明原片名和中文譯名為什麼經常出入很大。因為電影名稱屬於訴求性的語文,有其商業廣告特性,其目的在引發接受者的行動或影響其價值觀。然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已步向高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此溝通理論是否仍可解釋目前外國電影到了台灣經常被「改名換姓」及出現一大堆「魔鬼」、「當家」、「追緝令」、「總動員」或者以常用詞彙東拼西湊成片名,而出現譯名難復原的電影呢?既然片名具廣告宣傳作用,以營利為目的電影工業會以何種合乎時代的譯名來包裝行銷外語片及吸引新世代觀眾湧進戲院?因此,本文另一切入角度是從消費行為下譯名的趨勢來解讀、分析現今臺灣電影通俗文化中最時髦的字彙。分析資料以1996至‘97年3月14止在台灣上映過或報刊雜誌提過將演出的美國影片為主,但追溯片名的流行符號時則採diachronical approach。資料來源取自China News、世界電影、聯合報等平面媒體。然而,本文不討論錯譯(如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性與感性、)、庸譯(如The Mirror Has Two Faces越愛越美麗)、劣譯(如Extreme Justice裝戰警重)、語用、言語行為等問題。僅就所搜集語料做陳述與歸納。



一、翻譯的方法 翻譯是一種溝通過程。外語片的中文譯名是個大問題,經常無準則可循。每位譯者對翻譯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同一個source, 其target language可能是「音譯 」、「直譯」或「以故事內容」為主(例1)。有人為表達人物背後的時空、文化內涵及商業效益,棄「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安東尼與克利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rta)而就「北非諜影」及「埃及豔后」。90年代的今天,水晶先生認為「偷香」(Stealing Beauty)翻的不很適切,最不具生意眼的譯名應該是「孤女尋父記」(註1)。而陳惠鶯小姐指出1996最佳片名是「兇手就在門外」(Copycat直譯「拷貝貓」);最差片名是「非強力春藥 (Mighty Aprodite)」(註2)。此外,有些舊片在‘96年重映時,則改用不同的中文片名(例2);或者有些新片會出現「前譯、舊譯」之詞(例3)。這些都是我們想探討與了解的。

Ex 1. English (Source) Hamlet Romeo & Juliet Les Miserables

音譯 /直譯
哈姆雷特
羅密歐與茱莉葉
悲慘世界

以故事內容翻譯片名
王子復仇記
殉情記
孤星淚


Ex 2.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91年作品“The Double Life of Neronique”舊譯為「雙面維若妮卡」。

1994年再放映時,改為「今生今世」。曾以「愛滋歌舞憶」片名參展大前年金馬影展

的同志對愛滋病看法的電影,之後改名為「愛之風暴」,

Ex 3 The Crossing Guard(「衛兵交班」見世界電影‘96年3月38頁) vs.「72小時魔鬼追殺令」



二、電影片名的功能與翻譯 片名是一部電影內容的最概括、最集中的反映。如同新聞及廣告標題一樣,電影這通俗的第八藝術常常要做感性和情緒化的訴求以吸引閱讀者的注意。例如The Island of Dr. Moreau(攔截人魔島)敘述瘋狂科學家Dr. Moreau在一島上進行遺傳基因實驗驚悚未來科幻片;Crying Freeman (哭泣殺神)是有關一位代號「自由人」的殺手,每次殺人時皆會流下眼淚;Tin Cup (千萬風情)是外號叫「錫杯」的高爾夫球選手的愛情喜劇;Four Rooms(瘋狂終結者)的故事獨立分別發生在飯店的「四個房間」。聳動的「魔、殺、瘋狂、終結者」常是片商使用的語言技巧,期望能在剎那間抓住人心以為其帶來長紅票房。

何偉傑先生認為純文學的翻譯崇尚源語的美學效能之再造,恰與廣告、通俗小說、流行媚俗影劇追求生動、煽情、新鮮風趣的體裁和表現手法的取向相反。其實,流行文化的翻譯亦會兼顧到美學功能。因此,普契尼都蘭多公主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就不是翻做「誰都不許睡覺」;松田聖子早期的作品「美麗俏佳人」,其日文原劇名竟是「我是醜女嗎?」。同理,電影Beautiful Girls(美麗佳人)的「女孩」就是美化為「佳人」。



2.1 文化背景與語言轉碼(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ion)

語言是多層次的複合體。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理解的影響十分顯見。英漢對譯所面臨的困難亦在此。有些符號不緊有其直接的指稱,更有其豐富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涵意[例1]。這時翻譯走樣(loss of meaning)、過度(overtranslation)或不足(undertranslation )皆在所難免。例如1886年蘇格蘭小說家Robert Stevenson發表一篇懸疑的經典作品“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化身博士)”;Jekyll & Hyde後被心理學家引用於稱「雙重人格的人」。1932被拍成科幻恐怖電影後,又被改編成喜劇片Dr. Jekyll & Ms Hyde(我變、我變、我變變變)。而Halloween(月光光心慌慌)的中譯根本無法得知其背景為「萬聖節」。例2一系列Cyborg的中文片名,卻略而不譯“Cyborg ”為Star Trek(星艦迷航記)的生化人-半機器半有機體的外星人-簡稱做Borg (柏格人)。雖然有些中譯片名(例3)讓人不知所云,但有些則採用目標語言的典故(Allusion)來處理中西文化的異同。例如「龍」(例4)在西方象徵邪惡。因此以中古騎士為主角的“Dragonheart”,在中譯名上加「魔」字是種詮釋性的做法。至於華語片黃飛鴻未「音譯」為(Huang Fei-hong)乃是receptor欠缺背景知識所致。而英譯片名則是借用1984年美國出品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四海兄弟)。至於「(火燒島)之橫行霸道」描述監獄內每個犯人背後的辛酸故事。英譯為“House of the Rising Sun”立刻使英語系國家的人聯想到Animal合唱團所唱的同名歌曲及其要傳達的訊息。這種配合國情不同所採的譯法可算是機動等值。

Ex1. Dr. Jekyll & Ms Hyde(我變、我變、我變變變)、Halloween 6 (月光光心慌慌6)

Ex2. Cyborg (無影終結者)、Cyborg 3: The Creation (攔截未來者)、Cyborg Cop (星際戰警)

Ex3.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後的莫希干族,臺灣譯為大地英豪‘93).The Phantom (轟天奇兵)

Ex4. Dragonheart (魔龍傳奇)、黃飛鴻系列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IV) 、(火燒島)之橫行

霸道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2.2 電影片名之翻譯 黃文君(註3)曾為文寫過好萊塢電影片名到了非英語系國家的下場,其歸納約略如下:(1)一般電影公司對影片的譯名主要是「因時、因地制宜」,沒有一貫的政策、(2)有些片名由於海外市場的英語程度提昇,在許多美國以外的地區上映時,就使用原片名而未加以翻譯,如Goldeneye (黃金眼)、Clueless (獨領風騷)、Showgirl(美國舞孃)等、(3)有些影片公司(如派拉蒙)會要求當地發行商最好不要改變片名、或為了電影授權商品的市場而要求在其他國家在翻譯時要盡量接近原片名,例如Dangerous Minds (危險遊戲)、(4)為了迎合當地觀眾的口味,對海外市場友善:如華納的Heat (烈火悍將)及Castle Rock的“The American President (白宮夜未眠)”。因此,我們不難了解同樣以老師為體裁的Dangerous Minds為何譯做「危險遊戲」而非使用像To Sir With Love(吾愛吾師)、Stand and Deliver(為人師表)、Dead Poets Society (春風化雨)等與教育相關的中文詞彙。



三、分析結果與討論 下列是筆者歸納出的電影片名常見譯法:

3.1. 直譯/字譯法(Word-for-Word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直譯是最怕流於硬譯或錯譯。Striptease(脫衣舞孃;信譯應為「脫衣舞表演」)究竟是譯錯亦或以故事內容來命名則不得而知。以下是一些直譯的片名:Smoke (煙)、

Underground (地下社會)、Cutthroat Island (割喉島)、Red Scorpion 2 (紅蠍星)、Broken Arrow(斷箭)、Twister(龍捲風)、Birdcage(鳥籠)、Bed of Roses (玫瑰花床)、White Squall(巨浪)、Two Much (兩個太多)、Chain Reaction(連鎖反應)、A Time to Kill(殺戮時刻)、Maximum Risk(極度冒險)、The First Wives Club (大老婆俱樂部)、Jingle all the Way(一路響叮噹)等。



3.2.以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命名

以作品中的故事情節適度詮釋命名者,有Jumanji (野蠻遊戲)是棋戲名,引領玩者進入超現實的時空歷險環境。除Wide Side(騷的過火)、Sleep With Me(被單遊戲)、Charlie & Louise(雙胞千金變變變)、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暗夜獵殺)、 My Family (玉米

田的天空)、Malicious(狂情沙機)、Living in Oblivion (開麥拉狂想曲)外,亦包括下列各片:

原英文片名
中文譯名
故事情節

Lie Down with Dogs
0與1 的誘惑
同性戀體裁

Night Watch
核子彈頭
Night Watch是幅名畫,盜徒擁有一枚危及全球的人造衛星

Clueless
獨領風騷
新人類女主角秀出獨特品味並愛上同品味的男同性戀者

Before and After
兇殺後
父母為被列為兇殺嫌犯的兒子同心協力去證明其無辜

The Nutty Professor
隨身變
胖教授減肥無效後,發明減肥化學公式,拿自己當試驗

The Craft
魔女遊戲
描寫四位女孩經由巫術而施展內在超能力現象的驚慄片

Sleepers
豪情四兄弟
Sleepers為四位好朋友,年少服刑時在監獄內被取的綽號




3.3. 誇張(hype)譯法 相對於小眾菁英欣賞「藝術電影」,普羅大眾觀賞的「商業電影」仍停留在感官功能享受上。因此,商業的情緒訴求便重於人文內涵。以1919年美國大聯盟世界賽中,白襪隊集體放水醜聞的「黑襪事件」拍了一部電影Eight Men Out「八人出局」,最近再放映時叫「陰謀秘戰」。本尊原著Father Goose (雁爸爸)的分身電影中譯為「返家十萬里」(Fly Away Home)亦是求其誇大。聯合報12月20日(1996年43版)在介紹Jane‘s Austin(珍.奧斯汀)時,直譯其最後小說“Persuasion”為「說服」而錄影帶名為「愛情遊戲」。其他誇張譯法如下:Primal Fear

(驚慄)、Past Tense (奇幻追殺)、Demon House (猛鬼養人)、The Dentist (齒顫膽裂)、Crash

(超級性追緝)、Heaven‘s Prisoners (戮殺大行動)、Fear(致命的危機)、 Separate Lives (桃色殺機)、Mars Attack!(星戰毀滅者)、Dante‘s Peak(天崩地裂)、



3.4. 半直譯+半以故事情節翻譯

有時翻譯並非完全直譯或依情節,而是採混合式。如The Embrace of the Vampire

(吸血情挑)、Stolen Hearts(偷心計劃)、Hellraiser 4(養鬼吃人)、She is the One (愛是唯一)等。



3.5. 非語言(non-linguistic )因素

3.5.1. 電檢對片名的干涉

反諷的是新聞局的電檢制度也會干擾到中譯片名,例如Mighty Aphrodite翻為「強力春藥」(有人認為貼切說法是「萬能愛神」,因為「春藥」是aphrodisiac )

被以片名火辣、不雅和片中有性的雙關語為由,強迫改名。片商馬上易名為「非強力春藥」送審。這實在是做翻譯時所難預料到的非語言(linguistic )因素。

3 .5.2. 電影衍生性商品(spin-off items)的考量

現今「夢工廠」的行銷企劃不單只是電影本身還包括相關商品的推銷。它們幾乎已與電影本身同樣重要。有些甚至還左右片名的中譯,例如“Up Close and Personal”譯為「因為你愛過我」,乃是因為天后(diva)Celine Dion (席琳狄翁)的「真愛」(Falling Into You)專輯收錄其電影主題曲「Because You Loved Me」的原故。而瑪丹娜主演的Evita (舞台劇音譯為艾薇塔)中文片名為「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是否是受電影原聲帶中著名的曲目“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影響呢?則需查證。



3.6. 電影譯名與時代:片名更白話、情愛不含蓄

語言是不斷增長的有機體,會隨社會文化發展變遷而改變。新的時空環境必定產生新的名詞(如例1的叩應)或言談(discourse)以合乎時代的用法。翻譯也必須在這點上忠實於觀眾。中文譯文淺化為口語的現象可從舊片新拍的翻譯中看出(見例2至6)。新戰地春夢In Love and War (台灣定名為「永遠愛你」是取材自海明威的A Farewell to Arms「戰地春夢」)則顯示中英片名有朝向「白話」及「情愛不再委婉」的趨勢。這點可從例6表格所列出舊時書與電影的譯名得到強化。因為從前書名翻譯未若電影典雅,但今情形則是相反,例如Much Ado About Nothing (都是男人惹的禍 vs. 庸人自擾)。除了Looking for Richard(尋找理查)外,其他改編自精典小說或戲劇的(如Jane Eyre簡愛、Emma艾瑪姑娘)片名與原著一樣(例7)。

Ex 1. The truth about Cats and Dogs(愛情扣應/依故事內容譯名;叩應為call in的音譯)

Ex 2.「新」+舊譯名:Sabrina(新龍鳳配)、Little Women (新小婦人)、Father of the

Bride 2(新岳父大人之三喜臨門)、Wuthering Heights (新咆哮山莊)

Ex 3.真狗當主角:101 Diamatians (101真狗 vs.101忠狗)

Ex 4.明星掛帥:The Preacher‘s Wife(惠妮休斯頓之天使保鑣vs.The Bishops wife(大主教之妻)

Ex 5.中文口語化:Much Ado About Nothing (都是男人惹的禍 vs. 庸人自擾)

Mission: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改編自70年代知名影集虎膽妙算)

Ex 6.中英文皆口語化:Love Affair (愛你想你戀你vs.‘39&‘57 An Affair to Remember金玉盟)

In Love and War (永遠愛你) vs. A Farewell to Arms (戰地春夢)

The Portrait of a Lady(伴我一世情) vs. The Portrait of a Lady(仕女圖)

英文片名
書譯名
電影譯名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The Sun also Rises
旭日又東昇
妾似朝陽又照君


Ex 7. 精典作品 電影

Richard III (理查三世)
Looking for Richard (尋找理查)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鐘樓怪人)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鐘樓怪人)

Romeo and Juliet (羅密歐與茱莉葉)
Romeo and Juliet (羅密歐與茱莉葉)/殉情記(舊名)




3.7. 四字成語(Idiomatic Usage)的利用

雖然資料顯示50、60年代如詩般講究對仗的七言譯名已不復見(例1)。這究竟是觀眾層年輕化呢?或是從前看洋片是菁英份子的休閒活動?仍待更進一步研究。但是從收集到的片名中,發現使用成語的還蠻普遍。例2的「驚逢敵手」事實上是仿「棋逢敵手」此片語。然而,Candyman 譯為「腥風血雨」,則犧牲了西方傳說中「糖人」的典故。而例3的片名皆是「一見鍾情」的變體。此乃由於While You Were Sleeping (二見鍾情)1995年在台賣座的關係。在加上流行語「新好男人」隨著汽車廣告風行,因此愛情文藝片Mr. Wrong(不合適的對象)便有如此濃厚商業取向的片名「二見鐘情之新好男人」。然而,“An Eye for An Eye” (消遙法外)卻不是採慣用的直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此外,「舊愛新歡」則是依故事劇情定名,外加流行語「一家親」三字(例4)。

Ex 1. Lady Hamilton(忠魂鵑血離恨天)、All that Heaven Allows(深鎖春光一院愁)、Inside

Daisy Clover(春花秋月奈何天‘65)、From Here to Eternity (紅粉忠魂末了情)

Ex 2. When Night is Falling(夜幕低垂)、Steal Big, Steal Little (驚逢敵手)、

Candyman 2: Farewell To the Flesh (腥風血雨)、Frighteners (神通廣大)

Ex 3. At First Sight (一見鍾情/1996年標誌發行的錄影帶)、Mr. Wrong(二見鐘情

之新好男人)、Kissing Miranda (一吻見鍾情)、One Fine Day(一日鍾情)

Ex 4. An Eye for An Eye (消遙法外)、The Perez Family(舊愛新歡一家親)



3.8. 譯名中的方言、外來語、及中英文夾用(code-switching)

有的片名本身是禁忌語(例1的F***ed),翻譯時也須符合其語氣。文言譯名的已不多,如例2的青樓vs.妓院。而例3的片名顯示有使用方言(角頭] vs.

黑幫)、外來語(扣應、高校)和code-switching(IQ本色[義大利片]、 ID4星際終結者)的現象。這些都還蠻合乎時下年輕人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可避免將來青少年次文化及地方性用語都可能端上檯面。

Ex 1. Totally F***ed up(全搞砸了/遭新聞局禁演的金馬影展觀摩外片)

Ex 2. Bordello of Blood(青樓禁地)/ bordello(=brothel)指的是妓院(白話)

Ex 3. Things to do in Denver When You‘re Dead (角頭情聖/原譯「聖壇教父」)

High School High 終極高校、The Monster (IQ本色)、Independence Day(ID4星際終結者)



3.9. 摹仿舊譯

造成大轟動的電影,必引致一連串片名的模仿。基於商業上的考量去包裝這些片名會讓觀眾對此影片產生直接反射和認同。Before Sunrise (愛在黎明破曉時)是否有點「愛在烽火蔓延時」(Shining Through)的味道呢?Sometimes They Come Back Again(重返陰陽界)不用說是Flatliners(別闖陰陽界‘90)、Hideaway(來自陰陽界’95)等恐怖片的親戚。Multipicity(丈夫一籮筐/直譯「繁多」)故事說的是一位“Doug”先生經由醫生幫忙複製(clone)出四個外型相同卻個性迴異的喜劇片。若是宋七力事件早被揭發,也許片名就叫做「一個本尊及三個分身」。例1所舉皆為「丈夫一籮筐」的前輩。而例2列出的是其他套用舊譯片名的電影。

Ex 1. A Fish Called Wanda (笨賊一籮筐)/Fatal Instinct(姦情一籮筐)/The Stupid (蠢蛋一籮筐)

Ex 2. [‘96年片] 舊片名

Feast of July (情定七月天;直譯「七月節」)
Enchanted April (情迷四月天)

The Brothers McMullen(他們和他們的情人)
The Piano(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The Naked Soul(網路有鬼;直譯「赤裸的靈魂」)
The Net (網路上身‘95)

Flirting with Diaster (挑逗.性.遊戲)
Short Cut(銀色.性.男女 ‘95 )

Dr. Jekyll & Ms Hyde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Vampire in Proklyn我吸我吸我吸吸吸




3. 10. 時間 + 完全套用舊片名

除仿舊譯外,亦有完全抄譯舊片名,只是外加「1996」來標榜近作罷了。

舊片
新片
共同體裁

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 ‘89)
春風化雨1996(Mr.Holland‘s Opus)
創意教師或頑強學生

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 ‘90)
1996麻雀變鳳凰(Mrs.Winterbourne)
灰姑娘色彩浪漫喜劇


近年來不管是外語中文譯名[如刺激1995(The Shawshank)]或華語片名經常冠上「年代」數字(例1)。若把片名當做是種廣告,便不難理解「新」、「未來」、「21世紀」等詞彙的心理訴求。而例2的中譯名都以故事情節(科幻)來詮釋的。



Ex 1. 1996暴力衝鋒隊(Harley Davidson and the Marlboro Man)、1996黑嶽風雲(Murder in

the First)、情色風暴1997(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1995潤八月(T-Day ROC)、警

察檔案1997(HK)、97家有囍事(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HK)、蜜桃成熟時1997(HK)

Ex 2. 未來終結者:決戰超時空(Lawnmower Man 2: Beyond Cyberspace)、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未來帝國(Bard Wire/直譯為有刺鐵絲)、21世紀的前一天(Strange Days)

3.11. 套用排行榜上書名、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人氣旺的歌手、或廣告流行語

1995年金馬獎國際觀摩影片中,比利時的Manneken Pis(直譯為尿尿小童)

翻成「遇見百分之百分的女孩」是相當「村上春樹」。「非常女生非常先生」(日本片)是不是「非常男女」?小魔女范曉萱廣受青少年喜愛,於是除了魔女遊戲(The Craft)外、書名叫「瑪蒂達」的Matilda電影片名則為「小魔女」。而The Thing You Do! (擋不住的奇蹟)是否讓你想起可口可樂「擋不住的感覺You can‘t beat the feeling」呢?



3.12. 片名有地名的中譯法:

資料顯示片名的地名若是大城市的話,則採直譯方式(例1)。Las Vegas(拉斯維加斯)、Fargo(北達科塔州東南的城市)及Alaska (阿拉斯加)的中譯片名則以其地方暱稱或氣候特徵來詮釋(例2)。相較於Things to do in Denver When You‘re Dead(角頭情聖)的Denver[Colorado首府丹佛]及Dante‘s Peak[但丁峰在美國太平洋海岸西北部的小鎮]未被譯出(例3)外,有的地名卻是依劇情添加上去的。例4片名中的「紐約」、「曼哈頓」也許已如「西雅圖」、「巴黎」一樣具有「浪漫」的exotic image

。至於,中文片名有「白宮」似乎暗示影片與「美國總統」有關(例5)。

Ex 1. John Carpenter’s Escape from LA (洛杉磯大逃亡)、Feeling Minnesota

(愛上明尼蘇達)、 Kansas City (堪薩斯情仇)、

Ex 2. Fargo(冰雪暴)、Alaska(雪地迷蹤)、Leaving Las Vegas(遠離賭城)

Ex 3. Things to do in Denver When You‘re Dead (角頭情聖)、Dante‘s Peak(天崩地裂)、

Ex.4 The Night We Never Met (紐約月夜情)、Jersey Girl (曼哈頓浪漫夜)

Ex 5. The American President(白宮夜未眠)、Nixon(白宮風暴)



3.13. 片名為動物、人物姓名時的翻譯

姓氏的翻譯一向很困難,如何譯出原文的意涵神韻確實是個大考驗。片名為主角(包括精靈)名字時,少用音譯(Transliteration,如例1),大部分是依屬性或情節而定。如例2的Dunston原為猴子的名字,而Carrington是個男同性戀及雙性戀者,中文片名分別是「小猴當家」和「玻璃情人」。

Ex 1. Flipper (飛寶;原指「鰭狀肢」此為海豚名)、Jack (家我傑克[音譯+故事情節])

Ex 2. Dunston Checks in(小猴當家)、Nixon(白宮風暴)、Sabrina(新龍鳳配)、Georgia(落翅

天使)、Mr. Holland‘s Opus(春風化雨1996)、Angus(油炸冰淇淋)、Powder(閃電奇

蹟)、Bob Roberts(天生贏家)、Shaq Kazaam(精靈也瘋狂)、Mrs. Winterbourne(1996麻

雀變鳳凰)、Eddie(瘋狂總教練)、Charlie & Louise(雙胞千金變變變)、Amos & Andrew

(黑白追緝)、Matilda(小魔女)、Jerry Maguire(征服情海)、Michael Collins(豪情本色)



3.14. 明星與譯名約定俗成的指涉系統

「魔鬼毀滅者」原文為“Eraser”,意為「橡皮擦」。在片中阿諾專門替聯邦政府執行「清除計劃」,但因「魔鬼」已成為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在港台的代名詞,自然而然中譯片名上便有「魔鬼」二字出現 。而布魯斯威利( Bruce Willis)只要一出馬,片名大多掛有「終極」兩字,例如:Last Man Standing(終極悍將) 。此外,「王牌」也經常出現在金凱瑞((Jim Carrey)的電影上,僅管他演的是一名有線電視的修理員(例1)。自從Sister Act (修女也瘋狂1992)後,「(也)瘋狂」幾乎是琥碧戈柏的註冊商標(例2)。而「(大/也)瘋狂」的片名(例1-3)則意味電影是搞笑、娛樂消遣的喜劇。雖然“Metro”直譯是「地下鐵道」,動作喜劇明星艾迪墨菲似乎已是「超級警探」的化身(例4)。另外,「桃色」已不再是黛咪摩爾(Demi Moore)的專屬色彩[如Indecent Proposal桃色交易‘93 & Disclosure桃色機密’94)],‘96年取而代知的是「機密」(例5)。而最初讓莎朗史東(Sharon Stone)走紅的是Basic Instinct(第六感追緝令’92),因此她演出美國版的Diabolique [改拍自法語片Les Diaboliques(惡魔們)]時,中文片名則是「驚世第六感」。

Ex 1. Ace Venture 2: When Nature Calls(王牌威龍2非洲大瘋狂)、Cable Guy(王牌特派員)、

Liar Liar(王牌說謊家)[註:三月中旬才在美國上映,見三月十三日民生報35版)

Ex 2. Eddie(瘋狂總教練)、The Associate(大亨也瘋狂)、Ex 3. Shaq Kazaam (精靈也瘋狂)

Ex 4. Metro (超級警探) cf. Beverly Hills Cop 1-3 (比佛利山超級警探‘84--‘94)

Ex 5. The Juror(危險機密,原意是「陪審團員」)



3.15. 同一製作群或導演也有其慣用譯名

The Indian in the Cupboard(魔櫃小奇兵)的製作群過去出了不少「奇兵」的電影,如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聖戰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法櫃奇兵)等。而Showgirls中譯為「第六感追緝令之美國舞孃」標榜的正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至於Independence Day(ID4星際終結者)的導演所拍的片子,中文也常有「星際」二字,如Stargate(星際奇兵‘94)(註4)這些是否意味著「品牌時代」的來臨呢?



3.16. 明星偶像化

Fan culture是商品化的必然結果;利用觀眾崇拜偶像的狂熱來提高票房收入則普遍見於今日片名上(例1)。此做法的力另一目的也可能是為區分「同片名」但不同主角主演的電影(例2)。然而不同於超級巨星掛冠的趨勢,導演及作家[如Victor Hugo雨果之Hunchback of Notre Dame]的名字則未出現在中文片名上(例3)。

Ex 1. Home for the Holidays(茱蒂佛斯特的心情故事)、To Die For (Nicole Kidman妮可基

嫚愛的機密)、Something to Talk About(茱莉亞羅勃絲的愛情魔力)、The Preacher‘s

Wife (惠妮休斯頓之天使保鑣)、Stallone‘s Daylight (席維斯史特龍的十萬火急)

Ex 2. Braveheart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vs. ‘70年代約翰韋恩的最後一部西部片The

Shootist (英雄本色) vs. ‘80年代周潤發的英雄本色

Ex 3. John Carpenter’s Escape from LA (洛杉磯大逃亡)、Jane Austen‘s Sense and Sensibility

(理性與感性)、Jane‘s Austin Persuasion(愛情遊戲)



3.17. 電影界「當紅炸子雞」的片名

流行語其實是最能直接反映當代社會環境文化特質及傳達時代訊息。

常用語彙的語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在於激起X或Y世代看影片的慾望。利

用賣點好的電影power words,一方面投其所好讓票房長紅(hit),一方面則暗示這是同類型的題材。例如,自1980年代末期在台灣賣座的「第六感生死戀」(Ghost )之後,以「第六感」或「生死戀」為名的影片此起彼落。有些甚至還是各種賣座片名的雜種(hybridity)混合,如「夜未眠生死戀」。去年七月「魔鬼毀滅者」(Eraser)賣座後,12月就出來一部「超魔鬼毀滅者」(Past Perfect )。另外,電影Jurastic Park(侏羅記公園)使「侏羅記」三字與「恐龍」劃上等號。如此,觀眾便不難理解電影Primal Species(再闖侏羅記;原意為「原始的物種」)的內容了。這種利用已成為認知體系一部分的語言去誘發反應,可算是電影詞彙中的「典故」或「比喻意義」。正如片名「´´快感」(如Fair Game超速快感、Listen驚慄快感)所揭示,以「圖像」思考為主體的新新人類,追求的是感官刺激與簡單易懂、立即傳遞訊息的符號溝通。

下面是筆者按照所收集到的資料中,一些吸納並諧趣模仿賣座電影的片名,依其類型(genre)/母題(motif)來談fad words:文藝片(art films)、劇情片(Drama)、melodrama (煽情劇)、喜劇片(comedy)、科幻(Sci-fi)、動作片(action)、驚慄(thriller)、懸疑片(suspense)等。這或許是市場「分眾化」更明顯下的訴求。



1) 文藝愛情片常用詞彙:真情´´、真愛´´(´)、(´)´´夜未眠(´´´)、´´生死戀、

´´ 情人

English Title
Captives
The English Patient
The Scarlet Letter
Last Dance
The American President

直譯
被色所迷
英國病人
紅字
最後之舞
美國總統

電影中譯名
真情俘虜
英倫情人
真愛一生
最後生死戀
白宮夜未眠


然而愛情若非純純之愛而是以色誘害的話,則稱為「桃色´´、危險´´、´´機密」,如Jade(桃色陷阱)、Separate Lives(桃色殺機)、Somebody to Love(危險男女)、Dangerous Woman (危險情人)、To Die For(妮可基嫚愛的機密)。



2) 以小孩為主角的片名:小鬼´´、小子´´、´´赤子心

1996年,MaCaulay Culkin(麥考利克金)不再是獨家的「小鬼」(如Home Alone

小鬼當家、Getting Even With Dad小鬼出招)。此處的片名亦可說是套用舊譯。“Unstrung Heroes”原意為「精神錯亂的英雄」,描寫小男孩與兩位言行異常叔叔間的感情。過去中譯片名有此句型的如「浴火赤子情」(Backdraft‘92)、「溫馨赤子情」(Paradise)等。

English Title
Baby‘s Day Out
Clubhouse Detectives
Unstrung Heroes

直譯/原意

俱樂部會所/更衣室偵探
精神錯亂的英雄

電影中譯片名
小鬼當街
小子真行
真情赤子心




3) 喜劇片「´´當家」

除了「(也)瘋狂」外,‘96年喜劇片當家的不再是「小鬼」、「財神」(Richie Rich財神當家)而是「黑道」及「小猴」。例如,Dunston Checks in (小猴當家;原意為「Dunston(猴名)登記住進飯店」及黑色喜劇Get Shorty (黑道當家)。



4)科幻電影的最愛:外星人´´、星際/戰´´´、星艦´´´、第三類´´(註17)

外星人或假設火星人存在的題材一直是好萊塢的寵兒。除了上述的星艦迷航

記及Space Jam翻為「怪物奇兵」(遭外星人Nerdlucks的侵襲)外,其他中譯如下:

English Title
The Arrival
Independence Day
To the End of Time
Mars Attacks
Phenomenon

直譯/原意
到達
獨立日
直到時間末日
火星攻擊
非凡特殊現象

電影中譯名
外星人入侵
ID4星際終結者
星際時空大戰
星戰毀滅者
第三類奇蹟




5) 英雄的化身:豪情´´(´)、火線´´、英雄´´、´´本色、´´悍將、、´´奇兵

正義人物除用「英雄、戰警、戰將」刻劃出外,「豪情(豪情四兄弟)、本色(Michael Collins豪情本色)、悍將、火線」有時亦相戶接連成片名。“Of Love and Shadows”(英雄戰場)敘述‘70智利獨立之父的生平事蹟。而「奇兵」似乎指的是傳說想像的冒險英雄,如上述「魔櫃小奇兵」、「轟天奇兵」及「怪物奇兵」。

English Title
White Tiger
Courage Under Fire
Heat
Fled
Silent Trigger
Executive Decision

直譯/原意
白老虎


逃走/逃跑
沉默的板機
不公開的決定

電影中譯名
火線戰將
火線勇氣
烈火悍將
亡命悍將
重裝悍將
747絕地悍將




6) 魔鬼熱(Demon Fever):魔鬼、魔龍、魔宮、魔島

除了動作片英雄阿諾的代名詞為「魔鬼」及前述的「攔截人魔島」、「魔鬼毀滅者」、「超魔鬼毀滅者」外,有「魔」的影片還包括「魔宮戰士」(The Quest直譯為追求、尋找)、「魔鬼尖兵」(The Glimmer Man;直譯為微光的人)等。



7) 終極´´(´)

自「終極戰士」(Predator ‘87)後,「終極」是賣座的保證。下表顯示「終極」也是台灣特有的片名詞彙,且已擴大到阿諾、布魯斯威利以外的人所主演的電影上。1996年四月「終極天將」又重映。其他「終極」的電影包括The Professional(終極追殺令)、Playmaker(終極玩家)、Spy Hard(終極笑探)、High School High(終極高校)等。

Movie Title
台灣電影譯名
香港電影譯名

The Adventure of Baron Muchhausen‘89
終極天將
通天神將




8) ´´終結、´´終結令、´´終結者

自從阿諾賣座的「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後,「終結者」亦是片商的祕密武器。Screamers(異形終結)原意是「尖叫者、發出尖音的東西」,片中指的是要消滅所有生物體的機器怪物。The Fan(烈火終結令)敘述一名瘋狂職棒球迷與一明星球員的衝突。除「ID4星際終結者」之外,其他使用此influential words的片名如下:

English Title
Lawnmower Man 2: Beyond Cyberspace
Nemesis 2
All‘s Fair in Love & War

直譯/原意
割草機人:超越網路空間
天罰、報應


電影中譯片名
未來終結者:決戰超時空
超越終結者
教父終結令




9) 致命(的) ´´´´、絕命´´、´´死亡線 不是禁忌語

與車名、大廈名不同的是這些詞彙在電影語言不是禁忌語。聳動、懸疑驚悚的片名能吸引大眾注意,因為它們意味著「情節刺激」。

English Title
Mary Reilly
Devil‘s Own
Fear
Dead Man Walking
The Final Cut

直譯/原意
人名
魔鬼自己的
害怕、恐懼
死人走路
最後切割

電影中譯片名
致命化身
致命突擊隊
致命的危機
越過死亡線
引爆生死線




10) ´´追緝令、´´通緝令、´´追殺令、´´追捕令、´´´追緝 (註21)

此處的片名詞彙(表緊張懸疑)很早就出現。196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In the Heat of the Night是改拍自同名小說,探討黑白種族衝突的電影。中譯書名遷就當年享有盛名的電影,也譯做「惡夜追緝令」。1968有一部「通緝令」(Nobody Runs Forever)而1971的新警察電影Dirty Harry則是譯為「緊急追捕令」。收集的資料中有這類片名的如Body Language (裸體追緝令)、Crow 2: City of Angels(魔誡追緝令)、Market Man (衝出追捕令)、Ransom(綁票通緝令)、Raven(重裝追殺令)等。而Crash(超級性追緝)片中人物都在追求撞擊的快感,甚至製造或重演歷史上著名車禍。不直譯為「撞擊」,就像Ransom(直譯「贖金」)一樣,加個「追緝、通緝令」求其box office success。



11) ´´風雲、´´風暴

「風雲 」似乎指「狀況、局勢」,如 Casino(賭國風雲)。而「風暴」含有「大衝突」,如:Crimson Tide (赤色風暴)、City Hall(檔案風暴)、Hollow Point (危機風暴)、Money Train(銀線風暴)、Black Rose of Harlem (桃色風暴)等。



12) (´´)´´總動員

「總動員」意味「大家一起來」或遇到驚險災難時需要團隊合作以解決,例

如,Toy Story(玩具總動員)、Twelve Monkeys(未來總動員)、Adrenalin:Fear the Rush(星際奇兵

總動員)、Down Periscope(潛艇總動員)、The Long Kiss Goodnight(奪命總動員)等。



13) 絕地´´、´´任務

「絕地」原先是Jedi (Return of the Jedi絕地大反攻;Jedi星際大戰的主角)的音譯,現在已廣泛用於片名上,如「絕地引爆」(Dangerous Zone F/X)。1996年「任務」(代表主角負有使命、重任)兩字也相當走紅。年初有成龍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First Strike),接著是不可能的任務、絕地任務(The Rock)[The Rock是加州Alcatraz島上聯邦安全監獄的綽號]、Turbulence(危機任務;原意為騷動、狂亂)等。



14) 驚爆´´´(´)、´´驚爆點、´´闖天關

Skyscraper(驚爆摩天樓)原為「摩天樓」,加上「驚爆」可見其有賣座威力。

這個電影流行片名是否代表「結局令人訝異」呢?須再研究。此類例子有The Usual Suspect (刺激驚爆點;直譯為「普通嫌疑犯」)、Shadow Conspiracy(火線驚爆點)、Crash Dive(驚爆紅色十月)。至於「闖天關」含有冒險的意思。如成龍的「威龍闖天關‘92」、Free Willy(威鯨闖天關‘93)、48小時闖天關、小鬼闖天關、Cool World(美女闖天關)及至’96年的法語片Cache Cash (冒險闖天關)等,「´´闖天關」一直在被片商循環套用著。



3.18. 語言文化詞彙的擴大:電影片名與其他媒體的互動

相同社會背景的人有其共通認知系統。電影片名的流行語(buzz words)對社會的影響之大可從報紙新聞標題(例1)、副刊文章(例2)、雜誌封面(例3)、廣告(例4)及電視節目名稱(例5)中窺知。不像雜誌名稱及商標註冊採取優先順序原則(註5),電影市場賣點的詞彙永遠是其他行業的寵兒(pet words),而非私人財產。

Ex 1.綁票追緝令一天四起全破案(Jan.14, ‘97聯合晚報p.3)、為圓老闆夢女星也瘋狂(Jan.24,

‘97中央日報p.24)、杜鵑花季台大總動員(Jan. 24, ‘97中央日報p.16)、午夜追緝令柔性

開跑(Jan. 25, ‘97 中國時報 p.27)、鎖定品牌殺無赦(Jan.25,‘97聯合報)、唱片業春節絕

地大反攻(Jan.27, ‘97中國時報p.25)、十萬火急統聯巴士火燒車(Feb.26, ‘97聯合晚報

p.5)、高澎航線一班機上演「情色風暴」(Feb.26,‘97自由時報p.5)、變男、變女、變變

變(Mar 8,‘97聯合報p.6)、威鯨闖天關盼名利雙收(Mar 11,‘97中央日報p.17)

Ex 2.一個好人(黃寶蓮Mar.3,‘97中時p.31)、神農也瘋狂(蔡明燦Mar.10 ‘97聯合報p.40)、

再見.我的High漫畫家的終極語錄(Jan. 9,‘97 中國時報 p.27)

Ex 3.何大一博士愛滋終結者(TimeExpress Feb.)、ADI網際終結者(Studio Classroom Jan.)

Ex 4.終極自排鎖(Jan.10,‘97聯合報)、彩色橫行霸道(小林眼鏡Mar13,‘97民生報p.40)

Ex 5.台視歡樂總動員、中視網路上身&我猜我猜我猜猜(套用我變、我...)、華視小丹當家



四、結論

莎士比亞的“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可能無法落實在現今台灣影片譯名上。片名結合了商業利益,成為一種廣告訴求。片商關心的是具有賣相的片名如何「秀錢給他 」(Show him the money)。而新世代受到物質主義的消費文化及化約論的思考模式影響,要的是立即、反深度的譯名。因此,電影類型(genre)與片名語彙已開始被「定型化(Stereotype)」(註6)用於定位與區隔市場。利用影界流行的「magic words」讓觀眾單看片名就能搞懂這是一部什麼性質的影片。譯名難還原,因為譯文太自由了。這時翻譯已是一種叛逆(rebelling)、顛覆(subversing)而譯者肩負著既是化妝師也是背信者(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的身份(註7)。



附註:

1:水晶 (1996) 有情有色。自由時報1996年十一月十一日,第34版。

2:陳惠鶯 (1997) 九六年西片之最。中央日報1997年1月1日,第24版。

3:美國總統到了台灣為什麼睡不著。中國時報1996年2月1日,第23版。

4:Stargate (星門)是美國軍方的極機密計畫,該計畫成員都是能夠藉第六感超

能力觀想過去與現在的高手。

5:23.Playboy雜誌,因「花花公子」名稱早已被登記,被迫叫「普來博」;People

雜誌中文譯名「時人」,也是有人搶先登記「人物」的關係。

6:最近職棒洋將的命名太過功利,招致不少非議。認為中華職棒聯盟及台灣大

聯盟對洋將的命名有本土化、天馬行空的傾向。例如MTV、將軍、魯蛋、樂

歡天、卡有力、阿Q、美樂、百力、利多、魚貝精、黑金光、鐵布衫等。甚

至某個職棒隊洋將的中文名字竟都是該企業的產品名稱。從上分析之結果亦顯

示臺灣片商命名也是「向錢看」。也許,那天外片會像有些進口車一樣,沒有

中文譯名(如Lancer Virage)而直接用「原片名」而未加以翻譯。

7:在大眾文化之中,「定型化」扮演重要的角色。「定型化」讓人簡化經驗及

引申價值判斷和情緒。在人事皆趨物化的狀況下,許多事開始難脫商業行為中

的 “See and Buy”。 不單電影、性別角色的定型,連片名翻譯亦簡化成公式、

缺乏創作力。經由簡單通俗的定型化,電影體裁似乎有方程式可循。然而,我

們或許可以採另一角度很樂觀認為電影片名流行詞彙是種用典故的方法。

台長: 黛博拉.戴
人氣(2,93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