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01 23:14:49| 人氣1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1年4月天下雜誌閱讀心得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次閱讀的雜誌,是天下第239期,4月1日出刊。在「編者的話」專欄裡,金玉梅以「沒有選擇題的教育」為主題;在下一頁,「發行人語」中,殷允凡以「一家書店的啟示」為主題。這兩篇文章,是此次讓我最有感而發的,雖然本月的主題「抗老旋風」、特別企劃「印度以科技通往明日」,令人感到新奇,因為有許多事情是看了文章之後才明白的,但卻引不起我的共鳴,所以就選了這兩篇開門見山的文章來敘述心得。
教育,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在教育。這是一句非常冠冕堂皇的話,人人會講,但台灣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情況呢?中國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這句話也是我最常提出來做舉例的,台灣的教育,不管是以往的填鴨式也好,現在的九年一貫制也罷,雖然教改的風潮不停流動,表面上,實質上也改善了不少,但是社會觀念卻一點也沒有變,父母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意只會讓年輕學子愈來愈辛苦。以往,讀書就只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大學再升研究所。每年七、八月份就是幾十萬人在考試,年輕學生在學習時就為了此時的聯考,平時也不知道在讀什麼,反正要出人頭地,就只管認真唸書,不管有沒有興趣,照唸就是了,無法妥協。自己的興趣?唸書吧!現在教改之後,採取多元入學,推薦甄試的方式。看到的,只有國中、高中生一股勁地在學力測驗爭取好成績,為了推薦,從現在開始積極學才藝、參加社團,反正能有的經歷盡量有,以前只要補習,現在還要補才藝,才藝從選修變成了必修,少了一樣,就會輸給別人了。自己的興趣?多充實自己吧!
年輕學生們就這樣辛苦下去,也不曉得在忙什麼,台灣的大學生素質,一直在下降,教育品質到底有沒有沒提高呢?還是根本就沒有差別,大學生的素質低落,只不過是歸咎於大學錄取率逐年上升,大學生的人數上升罷了。教育如何改革,其實對於品質而言,作用並不大,社會觀念不改,教育永遠就是如此。推薦甄試、申請入學,我想其本意應該是各個學校、學系希望能招收適合自己系所的學生進來就讀,因此重質不重量,有別於以往聯考後依照志願分發的方式(反正志願大部份的人也亂填的,能上再說),避免再招收到適應不良,水土不服的人。但是,這樣的方式,應以學生的本質為主,以學生的性格、興趣、嗜好、專長、性向等各分面來衡量,不過,似乎多數的教育單位還是把這些「質性」的資料,轉化成「量化」的數據,學生平時的表現,到最後還是會成為分數,這與考試打分數就沒有太大的差別了,只不過是考的內容不同而已。也就是對「量化數據」的迷思,導致父母親、學生、學校之間,永遠會將「教改」做自己的解讀,反正,人家要求什麼,自己照做就是了,愈優秀愈好。台灣的教育,真的改革了嗎?還是換湯不換藥?
為什麼我會花這麼多精神,來寫一些與我似乎沒有關連的事情,一個大四的學生,畢業後不是就業、當兵,要不然就是升學,苦也吃過了,還想怎麼樣?其實,就只是覺得「悲哀」而已,對自己,也對他人,更對國家悲哀。我知道我對社會學、心理學、管理行銷、資訊科技,還有一些天文、科普的知識都有很大的興趣,但這是我上大學之後做了自我探索的結果,因為當初有一點迷失未來方向,在上大學之前,讀書就是升學的工具,沒有什麼太大的樂趣,除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及三民主義,因為那能讓我做思考,雖然後來發現三民主義課本根本就是亂寫一通,但至少它也給予了一個高三學生短暫的獨立思考時光。話說回來,一般大學生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其實不算多,大多還是被動的在學習。我能修三十幾學分,平均還能八十六分,靠得不是天份,是自己的興趣、努力與堅持,我希望能對自己負責,不要拿到成績後才後悔當初能學得更好,這會讓我很難過,我已對自己不負責任十八年了,在這大學四年裡,能負多少責,就盡多少力。
沒有選擇題的教育,那麼都是申論題囉?可能是吧!但是說出來的,是真心的,還是屁話,則又是另一回事。人們常常在討論之中流入意氣之爭,而非正當的爭辯,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談話的過程;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是否認真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什麼事情只要一和人的「自尊」掛勾,就都沒完沒了,尤其是中國人這種重視形式主義,紙上談兵的文化,爭辯的結果,往往代表面子的有無、自尊的高低,而非純粹意見交流與分享。我知道,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但是我是一直努力在鍛鍊自己的修為,畢竟「吵架」吵贏人,對我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說理」能說贏人,更可服人的話,才是我真正認為有「成就感」的事。組織之間,人與人溝通,不就正應如此嗎?否則,真理不明,自尊掛帥,什麼都不一樣了。尊重,是對說理的人,認真的人尊重,而非單純的下對上的關係,那是基本的禮貌。
書店,日本的書店很多,街上到處都是,因此每次去日本就一定會去逛書店,當然不是去看書,只是去看看他們的書店,是如何規劃的。台灣的書店,大半都是通俗的暢銷書及翻譯書,甚少原創的作品,更罕見深度的研究。這個現象,在台北還不算嚴重,公館、重慶南路一帶書本算是充足了。老家台中,是會讓我欲哭無淚的地方,找個「資本論」找不到,找個「發展心理學」也只有一、二本,不信邪,找「社會學」好了,巨流出版的,抱歉沒有賣,最後只好到台中誠品去買不打折的書。從此之後,寒暑假不敢回台中放長假,因為沒書可看,頭腦會變笨,只好回去四~七天,帶個一、二本書回去,就又上台北了。難怪,台中的朋友常上台北的「國圖」找資料,因為只有那裡和政大社資中心有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的發達與否,在此就有很深的體驗。
現在流行「知識經濟」這句話,可見得knowledge is power的時代真正來臨,而且還可以make money,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思考,我的左右銘是thinking is life,這也是我個人網頁的logo,思考很辛苦,思考即生活,因此生活也是很辛苦的。沒錯,生命的本質是艱辛的,但是其價值在於從艱辛之中創造出快了──joy,如同嬰兒誕生時是哭著來到人世;但人死後,必須笑著離開,否則就白來一遭了,沒有將痛苦的本質昇華至創造的喜悅。教育、學習,是讓學子所辛苦、忍耐的,如何將這個本質,昇華至思考的喜悅,是教育的目標,更是社會價值觀所需徹底改變的,要不然品質沒提高就算了,更何況是國家競爭力呢!

台長: Terry
人氣(1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大學時期精彩之閱讀心得報告 |
此分類下一篇:2001年5月天下雜誌閱讀心得報告
此分類上一篇:2001年3月天下雜誌閱讀心得報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