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02 21:10:08| 人氣42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理科-新東北現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在東北採訪發現,在糧食積壓、農民增收困難的消息中,也有地方早早邁出了結構調整步伐,走出了農民靠天吃飯的原始作業方式,面對入世,步伐走得更加堅定歡快。

  
吉林省榆樹市弓棚鎮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在這裏,出現了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五怪”現象:農業大鎮,85%農民不種地;產糧大鎮,年產糧8萬噸不夠用,每年還要外購3萬噸;糧價下跌,農民收入逐年遞增;生豬大鎮,生豬不夠賣,每年還要外購30萬頭;銷售領域收入比生產領域高,即賣豬收入比養豬收入好。

  弓棚鎮黨委副書記李廣介紹,推進農業機械化,解放一部分勞動生產力,轉移到畜牧業、運輸業和中介服務業上,並適時推進土地流轉集中,實行規模經營,使農業和其他產業相互促進,這是弓棚鎮發展的基本思路。榆樹市副市長裴忠表示,弓棚鎮走的這條道路,對整個榆樹乃至東北農業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農機化推進土地流轉


  弓棚鎮地處松遼平原腹地,幅員面積244公裏。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機械化耕作已經深入人心。

  弓棚鎮黨委副書記李廣介紹,該鎮的農業機械化已有40年歷史。全鎮8200公頃耕地從秋翻、春耙、播種、中耕、除草、脫粒等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去年雖然遭遇了較為嚴重的旱災,每公頃糧食產量還是保持在7000公斤。

  據介紹,弓棚鎮的斤糧成本為0.228元,比人畜作業斤糧成本0.292元減少0.064元,全鎮機械化作業4000多公頃每年可節約成本500萬元。

  當農業機械化達到了一定水平時,弓棚鎮開始推進土地流轉集中的工作。2001年,弓棚鎮長山村全村規模經營達到600公頃,流轉戶數為258戶,205公頃土地。土地流轉的有序操作,不僅緩解了村、組經濟債務鏈,收繳多年陳欠30萬元,還使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和農機合作社等經濟實體集中,提高了土地產出率。

  在大量實行農業機械化的時候,農業勞動力也被解放出來。李廣介紹,全鎮2.1萬勞動力,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只有3200人,佔15%。

  合作社為農民闖市場撐腰


  李廣介紹,實行土地流轉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弓棚鎮的剩余勞動力已經被轉移到其他的產業上,而且得到的收入比種糧要高得多。弓棚鎮去年人均收入3500元中,牧業佔到50%,農業佔9%,多種經營佔18%,鄉企民營佔23%。第二、三產業發展如此之快,合作社發揮了較大作用。

  農業勞動力的解放,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的發展拉動對運輸的需求,又催生了運輸流通業的發展。在市場處于自發的狀態時,弓棚鎮政府因勢利導,剖析農業、畜牧業、運輸業傳統的單門獨戶作業方式所帶來的風險大、適應市場能力差等弊端,積極組織了農機合作社、牧業合作社和運輸合作社。

  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時,他們早早引進了股份制,組建了農機合作社。在弓棚鎮長山村,村裏將集體所有的農機具和庫房等123.5萬元的固定資產評估作價,按土地佔70%、人口佔30%的比例折股到戶,每股300元,折合4117個股份,農戶按自願原則持股入社,合作社成立農機隊,對內把合作社成員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規模經營,統一完成各種農業生產環節。另外,對于農機經營所得,實行按股分紅。

  隨著養殖業戶數量的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一家一戶的分散養殖方式不僅受銷售領域的限制,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而且還存在盲目擴大再生產的問題。受到農業合作社的啟發,弓棚鎮興辦了5家牧業合作社,入社農戶達到150戶,制定了合作章程,選舉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在牧業合作社中,農民自願參加、自助經營、自我服務、自謀發展,以農民資本和勞力結合,共同致富、共擔風險、互惠互利,這樣就從分散獨立經營變為千家萬戶聯合經營統一行動。合作社對內統一購仔豬、飼料,統一改良,統一防疫;對外實行聯合銷售,共同抵禦市場風險,從而拓展了生產銷售渠道,增加了產業效益。

  產業化管理模式贏得了市場信譽。在合作社成立時,山東龍大集團慕名而來,與合作社簽訂了年銷售20萬頭生豬的協議,極大地影響了南北各地的大市場,同時使弓棚鎮的規模養殖戶由2300戶增加到3000戶。另外,他們還進行了一係列的科技推進工作。飼養業戶共同普及推廣了EM菌的應用,興建了太陽能豬舍、牛舍,還建立了良種豬繁育基地,種植飼料飼草,有效降低了成本。

  牧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去年8月,弓棚鎮順發運輸合作社成立,一些農戶紛紛加入,專門販運生豬的雙橋大貨車一下子由20多輛發展到163輛,生豬日出欄由500頭、1000頭發展到現在的2000頭,全鎮僅販運生豬日創產值100萬元。隨之而來的是,100余臺中小車輛焊上豬籠子,到周邊鄉鎮及縣市販豬,使弓棚鎮成為東北生豬交易集散地。

  中介服務創造效益


  在弓棚鎮,記者了解到,最受尊重、最富有的是當地的農業經紀人。

  目前弓棚鎮已經涌現出500多名經紀人,形成了遍布大江南北的產品營銷網絡。長山村村長張寶說,經紀人不僅打開了銷路,而且帶來了很多的反饋信息。他們還購置了微機,在家裏上網瀏覽全國市場的產品供求狀況和價格動態,並將當地的各種信息上網發布。當地經紀人的代表李曉俠,最初肩扛車馱搞販運,現在已經在長春、哈爾濱兩市定點屠宰,就地銷售,形成了收豬、運豬、屠宰、賣肉一條龍的產業化鏈條,給本地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受益。

  在當地,經紀人還享受著各種優惠政策。榆樹市出臺鼓勵對策,農村經紀人進城免收城市增容費,優先落戶,子女優先入學;持證經紀人減免有關費用。另外還創辦了經紀人培訓學校,在市場營銷、經濟法規、社交禮儀等各方面加強係統培訓。

  李廣說,對于處于信息末端的農民來說,通過中介和市場進行接觸、溝通是必經之路。

  著名農村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實行土地規模經營,讓農民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上,這是中國農業的出路所在。眼下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先讓農民找到新的出路,而不是依賴土地。

  弓棚鎮正是在這條道路上探索得比較成功。榆樹市副市長裴忠在向記者總結“弓棚現象”時,表示今後弓棚鎮乃至榆樹市要抓緊的是農產品的加工業,發展畜牧和蔬菜的加工,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裴忠認為,弓棚鎮之所以能夠從容地面對入世,就是農民及早開動了經濟頭腦,不是困在土地上,而是主動到市場上找到飯吃,而且還要越吃越香,這樣農民才能真正增收,而且永不返貧。





台長:  中山 310
人氣(42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好文章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我的未來不是夢-林汎妤
此分類上一篇:地理科-東北現象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