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07 22:28:21| 人氣9,0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灸療法-三九天&三伏貼及感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年前我自己好奇就看天氣不錯就去做~三九天灸療法

3次共1000 元

感覺那3個禮拜過敏鼻炎很好太多,但過一陣子又是鼻涕

一直想帶二姐妹去試試

問嘞附近二三家中醫

99/1/1 醫院未休息  2點多去排隊問診 貼時小朋友覺得好笑加癢

其實還好

虹真的體質敏感真的會發熱,真真沒有此現象

所以2小時就取下 ,感覺小朋友有比較好

為了體會小朋友的感覺 ,99.1.4好天氣我決定也去貼 ,

我沒有熱的感覺 ,醫生要我配合吃中藥調養半年,

我每天睡到半夜都鼻塞 ,早上 20張衛生紙是跑不掉,

我怕苦~會反胃

醫生在裡面加少許梅粉,我覺得藥粉加點水攪拌比較好喝下,

所以這3天真的覺得很不錯~

費用 150 掛號+300*3 次貼   還可以接受

 

防治疾病時順應天氣和時節的變化,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天容易發生的疾病可以在夏天防治,

在夏天易於滋生的疾病也可以在冬天防治,即“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嚴寒天氣下鍛鍊,能增加身體對寒邪的抵抗力,可預防冬季常見病的發生;而在酷熱天氣下鍛鍊,能提高人的耐熱能力,使得身體能更適應炎熱的自然氣候,從而達到防病強身的目的。所謂三九,是從冬至次日算起,每九日一數,第一個九日為一九,第二個九日為二九,第三個九日為三九,稱作「三九天」。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為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季節。
依據中醫學「調和陰陽」的理論,對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在冬天容易發作的宿疾,除在陽氣旺盛的夏季(三伏天)進行預防和治療外,宜在陰氣旺盛的冬季進行加強治療,以減輕其發作時的症狀和病情。三九天是全年中天氣最冷、陰氣最盛的時段,此時選用具有減敏、平喘及化痰止咳效果的辛溫香竄、逐痰利氣藥材,於具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以達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目的,進而防病治病。
三九貼療法源遠流長,為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據現代研究,貼灸治療的機理為: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數量而改善體質;對肥大細胞(mast cell)膜有保護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IgE形成。這對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有相當療效。

【三伏貼】
是於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此時陽氣發洩,氣血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此時將中藥製成藥餅,敷貼在適當穴位,能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達到扶正祛邪的的功效。即「冬病夏治」,在夏季治療秋冬易發之呼吸系統疾病,可達到最好的效果。研究報告指出,依此法連續三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非常好。
【三伏貼的原理】
根據中醫 春夏補陽 的原理,在 三伏陽盛之際 」,這段期間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三伏即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7/15),第四個庚日為中伏(7/25),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8/14),選擇屬於金的庚日,每隔 10 天,將具減敏定喘及化痰止咳功效之中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之穴位,約 3 ~6 次,可助長陽氣,可作為預防治療冬天好發或遇冷則作的呼吸系統疾病,減少寒冬發病率。氣喘、過敏性鼻炎及慢性咳嗽,為冬季好發的難治疾病,常為灰塵、塵瞞、刺激性空氣、油煙、氣候變化、環境改變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所誘發,為肺系疾病,在中醫學對肺的五行屬性為金,因此在選擇治療時間以庚、辛日為主。在疾病急性發作期,穴位敷貼也具治療效果,但宜 4 5 天則敷貼 1 次,以增強減敏、定喘、止咳之效。
【治療方式】
三伏貼是將白芥子、細辛、乾薑、甘遂…等藥材用薑汁調敷,敷貼於大定喘、肺俞、風門、厥陰…等穴位。於三伏天這三天來門診各貼藥一次。接受穴位敷貼治療的患者,每次敷貼時間為1-3 小時,穴位敷貼後,可能有局部發紅、發癢及燒灼感、或是輕微脫皮、起小水泡,屬於正常現象,不必太過擔心。
【適用對象】
主要是針對過敏體質的兒童,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還有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也適合。在成人方面,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也都可以經由此法來改善症狀。
【不適合人群】
由於所用的中藥有些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婦及一歲以下幼兒、年老體弱、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過敏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水泡者,還有感冒發燒和咽喉發炎者,等人應慎用或禁用。

 

 

三伏天灸療法 改善體質 增強抵抗力

文/劉育德    自由時報 2009-07-06 06:00

「三伏天灸療」最早記載於清初名醫張璐所著的《張氏醫通》。其書詳細記載,三伏灸使用的藥物及治療時間,可用來防治呼吸道疾病。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夏至以後,7月到8月間的三伏天,即「初伏」、「中伏」與「末伏」這段期間,自然界天氣炎熱,也是人體陽氣旺盛、最具抵抗力的時候。

在沒有寒冷氣候刺激之下,利用具有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等作用的中藥製作成藥膏,對患有呼吸道疾病病患身上的特定穴位進行貼敷治療,能激發人體陽氣,調整臟腑功能,改善體質,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所謂的三伏天,是依據節氣曆法所計算而來的,如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是秋冬季好發的疾病,屬肺系(呼吸道)疾病,肺的五行屬「金」,故取初伏天為夏至後第三個(五行中屬金)庚日,第四個庚日是中伏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天,這3天便是三伏天。

臨床研究發現,一般對三伏天穴位敷貼治療反應良好者多屬於虛寒證型的氣喘、寒喘型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虛弱型的過敏性鼻炎等,這些病患的共同特徵是平常容易手腳冰冷、怕吹風又怕冷、容易流汗感冒,且症狀好發在寒冬季節,屬於中醫「陽氣虛弱」類的證型。

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時,是根據不同的伏日,將適量的灸療藥膏貼在不同的特定穴位。一般主要藥物成份為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艾葉、生薑等,貼敷的穴位使用頻率較高的穴位為天突、膻中、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膏肓、脾俞及腎俞等。一般建議接受三伏天灸療的病患應連續貼敷3年,以獲得完整的治療效果。

適合接受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的患者,主要是針對過敏體質的兒童,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而成人在針對如: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也可以經由此方法改善症狀。至於孕婦、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以及有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不適合這種療法。

目前國人患有「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口比例越來越高,中醫理論認為這些疾病容易潛伏,容易反覆發作,尤其是在秋冬季節或氣候交替之時,趁著夏天這類呼吸道疾病的緩解期間,進行中醫古代書籍所記載的「冬病夏治」的「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往往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從三伏天談冬病夏治   花蓮慈濟醫院 中醫科 柯建新醫師

 

所謂『冬病夏治』是在夏日做好疾病預防措施,以減少好發於秋冬的疾病困擾,例如過敏性氣喘、鼻炎等。取『三伏天』作穴位藥物敷貼,乃是結合中醫「運氣醫學」與「敷灸療法」的預防性治療。因為三伏天氣候炎熱,腠理開泄,加以選用一些辛溫香竄、逐痰利氣的藥物,貼敷於背部腧穴,有助於藥物之經皮吸收,並達到溫陽利氣,驅除肺中內伏寒痰之目的。中醫冬病夏治的方法,不只對過敏性氣喘療效良好,同時對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肺氣腫等,都可依三伏天的調養治療,到了冬天,病情自然減輕,甚至痊癒。

中醫認為過敏是因脾、肺、腎三臟腑虛弱,加上「痰飲內停、外感邪氣」所致。而所謂「夏治」,是指「三分醫藥、七分調養」,從而達到健脾、養肺、補腎的目的。患者除了依照醫師的指示按時用藥外,生活上的照顧與飲食控制也同樣重要,唯有醫師與病患共同努力,才有治癒希望。冬病夏治的調養方法共有四種,分別為伏針、中藥敷貼、灸治及藥膳食療。伏針及灸治須由醫師施行,在此不多做介紹,而採中藥敷貼及藥膳食療的患者,則可在家中DIY。

例如氣喘是多種因素所形成,包括遺傳、過敏原、環境因素、繼發性疾病引發等。氣喘發作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支氣管痙攣,伴隨著陣發性呼氣困難及喘鳴的現象;『氣喘』在中醫辯證分類上相當於『哮證』、『喘證』,就定義與症狀表現較接近『哮證』---亦即出現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 中醫對於氣喘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有其相似之處。治療上將此病分為發作期與緩解期,並依照證型分類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除常規的藥物投予之外,輔以針灸治療亦有相當的療效。一般在發作期可以定喘、天突、內關、豐隆等穴作針灸或推拿使之緩和,或配合耳針減少夜間發作以幫助睡眠或增加肺活量;緩解期可以取肺腧、脾腧、腎腧、大椎、足三裏等穴位治療。

翻開今年的農民曆,看到國曆71121日及810上方標有「初伏」、「中伏」、「末伏」的字樣。其實,在24節氣的小暑到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的時候,人稱之為「伏夏」,又名「三伏天」。正確的演算法,每年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日子,陰氣藏伏,中國人稱為伏天或者三伏天。英國人則叫這段日子做dog days(狗的日子)。狗和炎熱究竟有甚麼關係呢?這得由古羅馬時代談起了。每年七、八月,大犬星座(anis Major)裏的天狼星(Sirius,the Dog Star)會跟太陽同時起落。古羅馬人相信,這兩個月的酷熱天氣,是太陽加上天狼星的熱能造成的。所以,他們叫這日子做caniculares dies,譯成英文,就是canicular days dog days了。現在,科學證明天狼星不是七、八月酷熱的原因,但是,人們還是沿用 dog days 一詞,例如︰The dog days will arrive soon .We had better install an airconditioner.(三伏天快要來了,我們最好安裝一部冷氣機。)

民間常說「最熱三伏天」,據說在三伏日裡,「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藉著滾燙的麵餅,排出一身大汗,來消除體內毒素,以及整腸清胃;這種以吃燙燙的烙餅,來大量出汗的方式,成為古人在夏日裡的保健方法之一。說起來,此種加強新陳代謝的方式,其實還滿科學的。

冬病夏治調養方法共有三種提供參考:

一、灸治:用七星針在背部的大椎、定喘、風門、肺俞、心俞、厥陰俞等穴位上常規叩擊後放血,將新鮮的薑片直徑約3公分貼在上述穴位上,再放上艾絨球,點燃艾絨,隔薑灸治,每燒1次稱為1壯,每穴灸3壯,每周灸3次,在三伏天內約4周共灸12次。
二、益元膏敷貼:趁夏季疾病緩解期時,對患者治療的一種方法,在三伏天時將「益元膏」貼於背部特定穴位。「益元膏」作法取灸白芥子、延胡各21,甘逐、細辛各12,研成細末,這是每個人1年用量,將13藥量用薑汁調成膏狀,分鋪在6塊直徑約3公分的蠟上,於背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再用膠布固定其上於三伏天各1次,每次貼6小時,依此法連續3年,每年在三伏天時做1遍。有治療氣喘過敏兼有預防感冒的功效,經統計有效率高達80%以上。
三、藥膳食療:藥膳食療的方法以改善體質,但依病況的不同而稍有差別:
(一)養肺固本湯:黃耆 3錢、當歸、小茴香各1錢、粉光蔘、 人蔘、朱貝、紫河車各 2錢,以上藥材用5碗水熬成2碗半,去渣取湯。雞或鴿肉加上以上之藥湯,加適當的水約23碗水燉煮服用。每週一次,連服34個月。以上為學童之份量,成人再加二分之一量。健脾養肺補腎功效之藥膳,可改善過敏性體質之氣喘、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緩解期體質之調理,並可促進生長發育。除流行性感冒發燒咽喉炎時忌服、一般時間或稍有咳喘時仍然可服。
(二)紫蘇粥-粳米(即食用白米)50,蘇葉10(紗布包)。先煮粥,將熟時放入蘇葉,再煮成粥。適用寒喘痰稀白。
(三)百合杏仁粥-百合50,杏仁10,粳米50,同粥煮。適用於脾肺虛喘者。
(四)三子粥-蘇子10,萊菔子10,白芥子6,粳米50。先將前三味水煎取汁,棄渣,放入粳米煮成粥。本方適用於氣喘痰多者。
(五)人參核桃煎-人參2,核桃肉3枚。二物煎湯服之。有補腎益氣作用,適用於緩解期腎虛者。
四、穴道按摩:是針灸治療的延伸若是選取正確的穴位也可以達到針灸的治療的效果,茲介紹3組穴道以供選用:
一)急性發作氣喘時:持續輪流按壓靈台、身柱兩穴位,並於左右兩肩,施以鼓手空拳來回輕拍,以助黏痰順利咳出。
(二)發作後緩解期:按壓豐隆穴合谷穴一日五次每次十分鐘,主要能清熱化痰,助痰排出。
(三)保健預防氣喘:用艾草灸足三里穴,一日三次每次15分鐘,兼能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
註:靈台:督脈之穴道在第六、七胸椎棘狀突起間。
身柱:督脈之穴道在第三、四胸椎棘狀突起間。
豐隆:足陽明胃之經穴道在外踝上八寸,與上巨虛並立、微上向外開五分
合穀:手陽明大腸經之穴道在第一、二掌骨背側岐骨間陷中。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之穴道在膝眼三寸、兩筋中間。

過敏體質者的夏季調養特別注意以下:

一、 避免受冷的刺激、保持良好的體能。雖處夏季,生活上特別注意避免受冷氣直吹、食冷飲的刺激,例如睡時吹冷氣應穿著長袖睡衣,以免熟睡時身體暴露受冷的刺激;洗澡或洗頭髮後,應儘快擦乾身體及吹乾頭髮。也不要晨泳及淋雨。若病童嬉戲時、追逐跑跳過度激烈時,應予以制止,切勿過勞,儘量睡眠充足,以保持旺盛之體力。
二、 避免接觸過敏原。家中不要使用布窗簾、地毯、布沙發,可用防塵枕頭、被單等,避免塵蹣誘發過敏。家中應不飼養寵物,如貓、狗、小鳥、兔子、老鼠等因皆含過敏原。避免吸二手煙或處在汙濁空氣的環境中。
三、 禁寒涼食品、冷飲、煙酒。中醫認為氣喘與大量食用生冷之物有關,飲食上應注意禁忌食物包括水梨、西瓜、蕃茄、椰子、香瓜、哈蜜瓜、大白菜、白蘿蔔等,以上果菜皆屬寒涼性質,食用過多影響身體抵抗力;冷飲會引起脾胃運化失調,氣喘發作與多痰又與脾胃運化失職有關,故忌食冷飲與疾病康復關係密切。又香煙、啤酒及各種酒類皆為刺激之品亦應避免。
四、 積極方面應做規律的運動。如定期的登山、健行、跑步、韻律舞或打球促進體能,增加心跳、促使流汗可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一週三次為宜,每次20-30分鐘為度。游泳對氣喘而言也是很好的運動,但要注意游泳後要迅速穿衣服吹乾頭髮以免受涼,照顧不周時反而誘發氣喘的發作。

 

什麼是天灸療法?

  • 「天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其安全、簡便、療效較好等特點,適用於都市常見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痛、胃病、腰痛及風濕痹痛等,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這種療法類似針灸,是穴位刺激療法之一,主要是在三伏天及三九天,使用特製中藥研成粉末,用蜜糖和薑汁調成糊狀,敷貼於特定的穴位上,通過藥物的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經絡的傳導,以疏通經脈,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功能及調整陰陽平衡,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天灸是古代灸法的一種,從廣義上屬於現在的穴位敷貼療法,即於人體體表穴位敷貼藥物,透過藥物、俞穴及經絡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

 用這種方法必須連續治療三年,根據大陸的中醫文獻以及目前台灣已施行數年的中醫院所作的統計報導顯示,咳嗽、氣喘的症狀會有很大的改善,身體的免疫力會提升,感冒會減少,過敏現象會減輕或者消失,體力會增強

 什麼是三九天?

  • 「三九天」處於冬季,三天分別為「一九」、「二九」和「三九」,計算方法以「九」為單位,由冬至開始計算第一天至第九天為「一九」;第十至第十八天為「二九」;第十九至第廿七天為「三九」。

 

  • 「三九天」天灸療法是通過把辛溫的藥物敷於穴位上,達至行氣活血和加強人體的陽氣的效果,能改善屬虛寒性的疾病,例如哮喘、鼻敏感、慢性腸胃疾病等,與「三伏天」天灸療法所治療的適應症大致相同。

 

  • 接受「三九天」這寒病熱治的方法必須連續治療三年,根據中國大陸的中醫文獻以及目前內地中醫院所作的統計顯示,夏天曾接受「三伏天」治療的病人,可同時接受「三九天」療法。「三九天」天灸療法還能夠加強和鞏固「三伏天」的療效。部份病人接受「三九天」治療後咳嗽或氣喘等的症狀有明顯改善,感冒次數減少,過敏現象減輕,身體的免疫力和體力亦會提升。

 什麼是三伏天?

  • 取《內經》春夏養陽原則,常於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進行治療,又稱三伏天天灸

 

  • 「三伏天」處於夏季,總共有三天即「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由夏至後開始計算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而中伏是第四個庚日,末伏則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中醫認為「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因此,肺部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療的效果最好

 

  • 「三伏天」時正是肺經氣血運行最旺盛的時刻,我們在這個時候在局部俞穴上敷以辛溫發散之藥,以達祛除寒邪,宣通經絡,補益人體正氣之功效,而且又讓季節溫度與藥物相輔相成,達到冬病夏治的預防目的

 適應症

  • 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胃痛、咳嗽、體虛易感、寒底人士等

 

 天灸治療注意事項

  • 貼藥後避免擠壓,局部皮膚可能會有灼熱、發紅或起水泡等,屬正常現象,可涂萬花油或抗過敏皮膚軟膏以減輕刺激。如出現水泡,應避免抓破,可局部消毒後用無菌針頭挑破水泡
  • 當天有感冒、肺部感染、發燒、咽喉發炎、過去有中西藥物過敏史、皮膚容易過敏,皮膚破損,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孕婦以及一歲以內嬰兒,都不應接受三伏天灸療法
  • 小兒貼藥囑家長密切注意小兒皮膚情況,如特別灼痛,可隨時揭掉,以免灼傷皮膚
  • 成人一般貼藥2小時,兒童1小時
  • 對久病體虛以及有嚴重心臟病、肝病等患者,使用時注意病情的變化和有關不良反應,敷貼時間不宜過長
  • 貼藥部位在3小時內不宜著冷水,也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藥貼
  • 當天禁食寒涼生冷和辛辣之品,貼藥後三天內忌食蝦、蟹、牛肉、鵝、鴨、花生及蛋類食品

台長: stacy_claire
人氣(9,0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療 |
此分類下一篇:肩膀僵硬的幫手
此分類上一篇:十大用藥常識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