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24 02:46:34| 人氣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細析林語堂《寫作的藝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背景資料:林語堂,1895年(光緒廿二年),生於福建省,父親是牧師,至影響他在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後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並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小品文。1930編著開明英文讀本教材。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另有《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1941年)等作品。1976年在香港逝世。《寫作的藝術》載於《人生的盛宴》。                         
(背景資料來源:大紀元文化網)






林語堂《寫作的藝術》開首便寫道:「寫作的藝術是比寫作藝術的本身或寫作技巧的藝術更廣泛。」他指出寫作初學者,不必過分重視文章,反之要提昇文學性格的修養。對於寫作的藝術,可用風格(STYLE)而論,「風格就是讀者對於作家的性質」,我則理解為是讀者對文章的直覺與概念。我首先對此文章解題,所謂寫作,引用巴金所言:「寫作就是要不怕痛,要狠狠地挖出自己內心!」;而藝術的存在,如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說:「智慧是灰色的!」,然而生活充滿色彩,以文字來維繫。

就文章所述,寫作的藝術重點在於使讀者直覺與概念不偏重,這也需有傳達概念的能力。我舉一比喻,在中國書畫中要繪畫月亮,有人會著意在月色亮暗搭配,而有另一方法是只在雲彩中央留白,空出一個圓(「洪雲托月」)。藝術手法不必先著意技巧,反之能從中帶出訊息,讓賞者知道當中的虛白圓形便是月,這是藝術修養。

林語堂在文章中以「煙屑」為題,列舉數項意見。我以為「煙屑」是指寫作的殊相,煙屑雖為細微之物,但輪廓不一,能分粗幼,稱之為殊相,如同寫作的藝術難有同共相。林先生於是帶出了文藝的警句:

(甲)技巧與個性
林語堂認為有價值的作家,是排斥筆法之說。寫作若只剩文筆技巧,是過分束縛自己。我再舉一比喻,一個人看見一棵樹,但不知道那就是樹。今天看見一棵樹,明天又看見一棵樹,等到一千天以後,他才知道那就是樹。此人認識「樹」並不在它是第一千零一棵樹,而是他產生樹的概念,精神概念的形成。我想說明是,寫作如果只著重筆法,費盡心思來描繪,而忽略最關鍵的獨有個性以及文章概念,那文筆技巧再修進也枉然。

(乙)文學之欣賞  
文章提到寫作需先博觀,而非死讀手冊。在《文心雕龍》知音第四十八提出了文學欣賞的特點,鑑賞者總有執好,按個有主見而不理解別的風格,以致「各執一隅之解」,為了摒除祟己抑人主見。林先生提出的主張,綜合為「務先博觀」,意指通過廣泛的閱讀來提高個人鑑賞文章能力,這是文學欣賞基本條件。

(丙)筆調與思想
林先生提出建立筆調,是需要「文學情人」影響,所謂「文學情人」,即是依照某位的筆觸來學習來仿傚,是初學者必經之路。我以為,人之寫作生命兩面,一面為先天,稱之為創意性格。其二是後天的培養或污染,是仿照的筆調。寫作的藝術是在於要不斷仿傚和嘗試,定下「文學情人」才能令後天筆調的概念成形,繼而結合先天思想和後天筆調為一。但「文學情人」的建立,會否導致寫作永遠停頓在與「情人」相若的層次?我引用尼采的說話:「即使最優秀的詩人和思想家,他們都寫過平庸、 低劣的作品。這些平庸、低劣的作品與他們優秀的作品有所區別,但並不是都如此。」;社會學學者Lawrence Kohlberg認為價值意識之發展是有共同的層序的,這些層序有不可逆性,即代表寫作初期雖為模仿,但作者會自我意識地建構個人風格,這是不可逆的步驟。所以這憂慮可免除。筆調仍有自己的獨創性。
此外,林先生提出的思想,我引用《文心雕龍》,當中卷六.神思第二十六:「若情數詭雜,體變遷貿… 至於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至精而後闡其妙,至變而後通其數。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意思是構思的複雜情況和藝術加工的必要性,並說明文章寫作方法和技巧精妙,難以言傳。

(戊)閑適筆調
正如林先生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小品文,閑適筆調是西方的「衣不扣鈕之心境」。其實自古以來的文章均有瑕疵,難以全然清除,而閑適筆調不拘抳在文辭的咀啄,在讀者賞析時或有另一感受。

(己)何謂美
林先生就「何謂美」舉了眾多例子,我嘗試綜合成一個概念:「美,就是存本心。」熊十力心學提出:「吾人固有良知、良能,常與天地萬物固流無間……本心者,是本有,非後起故,遂名曰本。」寫作藝術的美,在於能把自我觀念擴大,至於無對。我以《中庸》經典為綜合:「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說的是世間以為心是內在的,一切物是外界獨存。因此,將人生生命劃分為內外,並將心力全向外傾,導致最終因遂物而物化,喪失本心的生命。而寫作是需要心與境與自然與物不可分割的藝術,物我無間,一多相融。如早前引文的「神思」,身在此而心在彼,不受身觀局,超越時空限制的藝術思維能力,也可以創造出藝術想像活動無遠不至的美。

台長: SO
人氣(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