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4 17:41:17| 人氣8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2下第一次段考第六組報告~李魁賢介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介紹
  李魁賢,臺灣詩人、文學評論家。曾用筆名楓堤。1937年6月19日出生於台北市,祖籍台北縣淡水鎮,現居台北市。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專,主修化學工程;1960年擔任台肥南港廠化學工程師,1964年畢業於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文。1968年起從事專利代辦業務,1975年創立名流企業有限公司,代辦國內外專利申請,1986年成立名流出版社,出版台灣文庫和世界文庫二系列叢書。1977年起擔任台灣省發明人協會常務理事連續十年,1979年起擔任發明企業雜誌發行人連續八年。1985年李魁賢獲美國 Marquis Giuseppe Scicluna 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榮譽化工哲學博士學位。

  李魁賢於1953年開始發表詩作,1964年參加笠詩社,1972年參加瑞士的里爾克學會,1976年參加英國劍橋的國際詩人學會,為創會會員,後改組為世界文學學會。1987年參加新創立的台灣筆會,並當選首屆副會長,歷任理事和第五屆會長。

  李魁賢的詩作除在台灣發表外,也出現於中國、美國、菲律賓、香港等地的重要詩刊,各種語文翻譯本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西班牙、美國等國的文學雜誌及詩刊發表,是具國際知名度的台灣詩人。除詩作之外,也兼及評論及翻譯。

  李魁賢所獲獎項極多,成就斐然:1967年獲優秀詩人獎、1975年吳濁流新詩獎、1975年中山技術發明獎、1976年英國國際詩人學會傑出詩人獎、1978年中興文藝詩歌獎、1982年義大利藝術大學文學傑出獎、1983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市長金質獎章、1984年笠詩刊評論獎、1986年美國愛因斯坦國際基金會和平銅牌獎、1986年巫永福評論獎、1993年韓國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笠詩創作獎、1997年榮後台灣詩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1997年度)最佳詩人獎、2001年賴和文學獎、2001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1年行政院文化獎、2001年7月獲國際詩人學會(International Poets Academy)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今年,李魁賢獲得印度麥克爾‧默圖蘇丹學會(Michael Madhusudan Academy,簡稱M.M學會)頒贈2002年麥克爾、默圖蘇丹獎(Michael Madhusudan Award.),以褒揚李魁賢在詩創作方面的傑出成績。

  李魁賢於1963年起發行他的第一本詩集《靈骨塔及其他》後,繼又出版了《枇杷樹》、《南港詩抄》、《赤裸的薔薇》、《李魁賢詩選》、《水晶的形成》、《永久的版圖》、《輸血》、《祈禱》、《黃昏的意象》、《溫柔的美感》、《秋與死之億》、《愛是我的信仰》,另有日文詩集《楓葉》,散文集《歐洲之旅》、《淡水是風景的故鄉》,評論集《心靈的側影》、《德國文學散論》、《弄斧集》、《台灣詩人作品論》、《飛禽詩篇》、《走獸詩篇》、《浮名與務實》、《詩的反抗》、《台灣文化秋千》、《詩的見證》、《詩的挑戰》等。迄至目前為止,專業著作共七十本,可說著作等身。

李魁賢早期詩作抒情傾向很濃,表達的是青年詩人的青春感悟。《南港詩抄》後,李魁賢開始把目光轉向現實生活,在《赤裸的薔薇》後記中詩人寫道:“由於生活的糾葛和對決,引起了若干嘲弄的詩思”。郭成儀對此時創作評論說:“顯然已從少年的懦弱和唯情主義,轉位為成年的世故的批判異質的能力,儘管抒情本質並未脫光,但由於諷刺性的增強,以及語言思考力的擴張,產生了頗為理智的詩的世界”。詩人的創作也變得更加深沉和成熟。

李魁賢的詩評常常提出頗為精闢的見解,如他對臺灣新詩所做的歸類和分析:“一是基於‘純粹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品,一是‘以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品等二種類別,而從最近發展的,我們又看到一種基於現實經驗論的社會功用導向的作品。前者較偏向藝術上的追求,而後者則偏向於講求社會功用的效果;至於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導向作品,可說企圖在兩方面做一個融合。”

  李魁賢的詩自然率真,他主張詩人不能放棄對時代批評的立場。除寫詩以外,他以本土立場所寫的詩評也廣為人知。至於翻譯,這部分主要是德國文學的中譯,尤其對里爾克的翻譯與研究,對詩壇影響頗大,中國學者有人尊稱他為「台灣的里爾克」。

  《李魁賢詩集》一套六冊,收入他自五○年代以來至2001年的詩作773首。本詩集不同於一般的編輯型態,採取倒序編列的方式,以方便讀者先行閱讀詩人尚未出書的近作。羅義華將李魁賢創作的詩歌歷程分為三期:早期,個人性的抒情;中期,世界事物本質的探討;後期,則走向加強了批判性,是所謂的「批判人文的意象系統」,表現在作品上的特點則是尖銳辛辣、洗煉沈鬱的風格。這三期的寫作題材也分為從「個人之愛」走向「鄉土之愛」最後達到對「世界之愛」的三個歷程。然而綜觀李魁賢的詩集,發現他的作品主題包羅萬象,呈現了多樣化的風格,這樣的分期是比較籠統的分法,但是後期的作品呈現較多批判性的主題,是我們不容否認的。而李魁賢批判的方法往往是諷刺中帶著幽默,幽默中蘊含著更多諷刺批判。李魁賢集各種幽默表現手段於詩作中,利用對比、誇張、反常、重複、怪誕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獨特幽默風格。

  《李魁賢文集》計收錄李魁賢自1965年以來至2002年6月的七百多篇各類著作文,連同「附錄」「李魁賢寫作年表」、「李魁賢著作一覽表」、「李魁賢作品評論引得」、「李魁賢文集篇目索引」,編為十冊。這七百多篇文章,並不依著作或發表年代為序,而是以同質同類文都為一集,然後按各集份量,或合數集為一冊,也有一集一冊者。李魁賢著作文,大體包括了詩論、其他文類的文學論、作家論、文化評論、時論;也兼及政治評論、遊記、文壇交遊,和詩的導讀、抒情、寫景文等,一共分為二十集。收入第一冊者為:集壹「歐洲之旅」,集貳「東南亞見聞散記」,集參「淡水是風景的故鄉」,集肆「台灣風景詩篇」和集伍「詩的賞析」。第二冊包括:集陸「詩的紀念冊」和集柒「詩的懷念」。第三冊為集捌「心靈的側影」和集玖「弄斧集」。第四冊為集拾「台灣詩人作品論」。第五冊為集拾壹「浮名與務實」和集拾貳「台灣文化秋千」。第六冊為集拾參「詩的見證」。第七冊為集拾肆「詩的挑戰」和集拾伍「詩的管窺」。第八冊為集拾陸「詩的觀察」和集拾柒「詩的奧秘」。第九冊為集拾捌「詩的探索」。第十冊為集拾玖「詩的反抗」、集貳拾「詩的界外」和「附錄」。

  李魁賢是個詩人,同時也是個詩的評論家,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使得他的評論也特別深刻,《李魁賢文集》中對詩的評論和寫詩的創作歷程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詩論中他常剖白自我的詩觀,他認為「生活,就是我的詩,詩就是我的生活」,在寫作技巧上提出「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用導向」作為追尋的方向,正是將注重文學內容的現實主義,和注重形式的現代主義作一個和諧完美的結合。

  李魁賢是時刻關懷台灣現實社會的詩人,同時因為他的外語能力,使得他從西方文學作品中汲取了現代詩的創作精神,因此李魁賢除了是個自然率真的寫實主義詩人,更是不停的創造求新走在時代前端的現代主義詩人。《李魁賢詩集》和《李魁賢文集》的出版使得讀者得以更方便閱讀李魁賢文學的全貌,更是值得台灣文學典藏的瑰寶,然而這只是開始,李魁賢未來的創作應更值得期待!









作品介紹


<聲音>
是什麼樣的一種聲音
無法辨識
無法聽清楚的聲音
不該給予輕視

被輕視的聲音
常會在交談中出現
隱隱約約
好像在什麼地方插進來的
一種細細的魔音
在看不見的地方
被輕視的那種聲音
使全身震顫
是空中的電話線
因強風而擺盪嗎
有時像是在窄巷裡
無風無月的夜裡
一陣碎細的腳步聲
緊跟在身後
附魔一樣地粘在背上
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
會迷幻一般的
常在電話中出現
注入虛弱的心房裡
搖搖晃晃

有一天會不會像迷宗一樣
帶領到何處去
大概是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那時候,朋友們再見吧
那是不許回頭的地方
平常,我們可以聽到各種聲音,有的聲音很好聽,能夠感動人;有的聲音卻不大好聽,甚至是很刺耳的聲音。
  這首詩所寫的聲音,是一種很恐怖的聲音。在白色恐怖時期,電話被監聽是很常見的事,不只是從事政治或社會運動的人士會被監聽,很多並沒有從事什麼活動的人,也會無緣無故地受到監聽。文學家,從事寫作的,雖然所寫的作品並沒有很強烈的抗爭性,還是經常被監聽,在我們年輕時代,這種情形經常發生。
  一九八三年他寫這首詩時,是在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前,政治上已經有些突破,但,是在天亮之前最黑暗的時期,監聽的情形很嚴重、很普遍,有時候不一定只是聽說而已,他自已也會碰到,這是很難忘記的經驗。他本身並不是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很深的人,但是長期寫作,自然會關心社會的一些問題,所寫的作品難免有些批判性,也會涉及對弱勢者的同情。在那個時期,有時他和朋友在電話裡談話時,會有不知名的第三個聲音出現。當時,他沒有介入政治運動太深,所以並不太驚惶,只是聽到那種聲音,心裡感覺很不好,覺得他自已是站在亮處,而那個不知名的第三者站在暗處。
  他完全不知道自已會遭遇到什麼事,那是很特殊的經驗。他這首詩就是在描寫那種心情。這首詩裡有「是空中的電話線」、「常在電話中出現」這樣的句子,這也是很寫實地寫出被監聽的情形。那種聲音,有時候似有若無,有時會聽到「喀」的一聲,有時模糊,有時清晰,好像電話線接觸不良一樣。他在詩裡所要表達的是,他不知道那聲音從何而來,好像在空中飛,隨時在身邊旋繞。所以,寫詩時經常是虛實交錯的。在白色恐怖時代,電話被監聽之後,就以此為證據而被逮捕,然後下落不明,連家人都不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就被害者而言,他根本不知道什麼緣故,就這樣消失了,所以 這是很恐怖的聲音。
<霧來的時候>
在飄浮的霧中
你看得見我的臉嗎

眼睛相對的時候
焦點和霧一樣
會游移
距離愈遠
才能看得愈清楚

記憶常會在
思慕的底片上自動顯像
霧來的時候
竟然也會無端模糊起來嗎

我只想知道
遠到看不見人影的夢中
你看得見我的臉嗎

有時我們認為將事情看得很清楚了,事實上是不清楚的;有時以為看不清楚,卻看清楚了,這好像有點矛盾,其實是一種辯證。照道理說,兩人在一起時,彼此應該看得比較清楚才對,可是往往卻是在分開時才能看清楚對方。以這種現象來看其他的物象或事情,情況也一樣,目前正在發展的事,我們親身體驗,好像十分了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回想那一段歷史,可能更清楚。他用這種矛盾或辯證法的方式寫詩,看起來好像是寫個人的感情,其實是和社會各種現象交叉表現。所以,詩是找出各種事物的共相,將那些共相的要素表達出來,這樣,暗示的意義較廣,可以把它看作個人的事件,也可以看作社會事件。
  他寫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是,人所能看到的實在很有限,有人自以為看得很清楚,事實上不了解的事情還很多。而不在事情當中的人,好像對那件事不清楚,但是「旁觀者清」,說不定反而更清楚。
霧會移動,當霧來的時候,我們看不清事物,當霧移走時,那些事物又清晰可見,所以,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狀態:好像看不見,又似乎可以看見。但是,在霧以外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留鳥>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 也放棄海拔的記憶
也放棄隨風飄舉的訓練
不學候鳥 寧願
追求自由的季節 反芻鄉土的軟弱
尋找適應的新生地
寧願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
反哺軟弱的鄉土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

斂翅成為失語症的留鳥
放棄語言

  








這首詩寫於解嚴前,是一九八四年的作品。我們知道,在戒嚴時期,整個台灣就像個大監獄,人民常被監聽,有很多不自由的地方。一九七六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李魁賢很多文學界的朋友,從文學走向政治活動,例如王拓、楊青矗,後來他們先後入獄,之後,有人出獄,有人還在監獄裡,對這些情形,他心中有很多感觸。一九八四年過年時,放假在家裡,想起很多朋友,引發不少感受,於是連續寫了三首有關監獄的詩,<留鳥>是其中一首。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是一句很寫實的話,卻包括著相當深刻的意義。在白色恐怖時代,如果有朋友被捕入獄,大部分的人都會和他劃清界限,不承認有這個朋友。也有詩人曾經提到某人,當那個人入獄之後,就把那人的名字劃掉,是有這樣的例子。他個人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參與政治活動,但是對於朋友拚著性命從事各種活動,他是非常欽佩的,無論如何,他在精神上都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所以,「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有這樣的含意。
  另外,留鳥和候鳥是相對的,候鳥會因季節改變而飛去尋找適合居住的所在,留鳥則不一樣,認定這裡就是自已的住處,不管氣候再差,還是要留在此地。他就是用這兩種不同習性的鳥,來形容那些為台灣鄉土文學打拚的作家朋友,他們不肯離開台灣,堅持為這塊土地付出,結果卻被關在監獄裡,他們為台灣受苦受難。他寫這首詩,主要用精神力量懷念這些朋友,同時支持他們所做的工作。

------------------------------------------------------------------------
補充作者介紹
席慕蓉一九四三年生於四川,祖籍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少年時代來台,後畢業於師範大學藝術系,留學比利時專供油畫,
一九七0年返台,任教於新竹師院美勞系,畫餘創作詩與散文。

大學時代,席慕蓉已會作詩填詞,古典詩歌的含蓄精神、
婉約性格、溫柔氣質,自然地從她的詩中透露出來,
不過,她運用的是現代白話,語言的舒散感覺又比古典詩詞
更讓人易於親近。同時,她不曾浸染於現代詩掙扎蛻化的歷程,
她的語言不似一般現代詩那樣高亢、奇絕,
蒙古塞外的豪邁之氣很適合現代詩,卻未曾重現在她的語字間,
清流一般的語言則成為她的一個主要面貌。

「她自生自長,自圖自詩,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是詩國裡一處獨立自存的桃花源。」
這是詩評家蕭蕭對席慕蓉的描述。
作品欣賞
※ 誘惑

終于知道了
在這葉將落盡的秋日
終于知道 什么叫做
誘惑

永遠以絕美的姿態
出現在我最沒能提防的
時刻的
是那不能接受 也
不能拒絕的命運

而無論是哪一种選擇
都會使我流淚
使我 在葉終于落盡的那一日
深深地后悔



補充其他現代詩作者介紹





台長: 國文老師’
人氣(8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