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3 15:44:06| 人氣1,215|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藝心情不減,只是變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藝心情不減,只是變老……

 剛剛完成今年金馬影展的劃位幸運地除了一部日片之外我買到所有我想看的影片,可是,某種複雜糾葛的心情,在領回電影票後伴隨我回家。

 

回憶開始追逐金馬影展的那一年感覺像是上一個世紀的事了當時對所有的藝文活動都有濃厚興趣,而「電影」,更是生存之必需,一年看上兩三百部電影是常有的事。幫電影雜誌寫稿,參加試映會 (當年的各種試映機會不像今天這樣隨手可得,比較像是一種「特權」,而我自己也說不出現在對各種電影試映的興趣缺缺,到底是因為對電影的熱情有減?還是因為無法有「享受特權」的感覺?),在網路上發言(當年的環境不同,現在是大家都在看都在說都在寫,「影評」已變得廉價,甚至累贅),認識一樣喜愛電影的有趣朋友,都曾是我生命裡最重要的風景,不過既然我說是「曾經」,就表示有某些東西主要是形而上的一些觀點、想法已經產生質變、逝去,或者不再出現。

 

這次去劃位的時候,我最要感謝的其實不是劃到我想看的電影,而是沒有碰到瘋狂的(很多時候是自以為是的)電影青年。感謝沒有碰到一大群一起來劃位、在店裡大聲討論的影迷;感謝沒有人雞婆地在我身邊「講解」哪些片值得搶,而哪些片反正後來都會在院線上映,所以現在不用哀怨地選擇坐在第一排最靠出口的位置;感謝這家 7-11地處人們不易發現的小角落;感謝那兩位本來也要排隊劃位,卻在買完咖啡後選擇離去的小姐;感謝我可以用我目前的生命狀態去面對電影;過去的「狂熱」與「非看不可」,已經變成今日的「隨緣」與「並不是一定要」!

 

還是找得到這樣描述金馬影展現象的文字,說什麼影迷們像是一群忠實的游牧民族,每年都要齊聚一次,影展的工作人員也總會年年看到相同的一群人在影展出現(宛如蒙古人的 那達慕大會);說什麼影迷們總會在戲院外頭找到和自己一樣啃著麵包,等著電影開場的觀眾;以前的大排長龍、不分日夜地守候的現象,成了這個影展的胎記,就算今日有了更快速的售票系統,影迷們也還是相信,想看,就要手腳快一點,畢竟座位有限!如今看到這種回憶金馬影展或是歸納影展現象的記實文字,「想起從前」只有一點點,更多的是莫名的「嘔吐感」。

 

It is change, continuing change, inevitable change that is the dominant factor in a person’s renewal point of view. 看事情的角度改變做事的態度也會轉變不是說我不想再看金馬影展,只是對待它的態度有所不同。「影展大拜拜」是目前台灣可見的現象,有人說這造福了影迷;有人說這亂了市場;更有人懷疑這根本是相關贊助單位用以獲利的陰謀;而我看到的是,無法作為「文化生產者」與「意義製造者」的台灣,仍舊只能當個「文化消費者」與「文化朝聖者」的弱勢角色。

 

那些在國外的生活經驗告訴我,沒什麼影展或是藝文表演活動真的需要「拼了命去排隊」、「擠破頭去搶」--一些百老匯經典劇碼或許例外不少世界知名的表演團體在某些城市根本就有免費的公開表演如紐約中央公園裡的各種表演而所謂四大影展的瘋狂現象,很多根本是商業行為,而非影迷行為。在台灣,因為高水準的藝文活動 / 世界級影展「機會稀少」,所以「炒作空間」很大,加上以前就已經造就了某種現象,如果現在演變成「平凡無奇」,又好像有點對不起(以前的)自己,所以就要再搞下去,搞得更大,搞得更聳動,才有持續力。影展所消費 / 購買的不只是電影,還有那「身為文藝人」或是「我也可以是影評人」的優越感:我看了你從來沒看過,或是沒有機會看到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我就有指標意義,就像購買最新一季的名牌包的心情不過名牌包還可以找到山寨版,影展裡的某些影片可真的是此時錯過將不再有只有少數「先驅者」才能擁有。「看過只有影展才看得到的影片的那些人」自然會成為一個特殊族群,有著相同的記憶與優越感,這是身為文化消費者或朝聖者值得炫耀的地方。

 

BUT,就如同流行時尚一樣,做一名消費者,從某個角度看,就是盲從,就是追隨,就是模仿。你的意義由別人定義,你的價值也由別人決定。更有趣的是,如果稍稍借用 Foucault關於「權力」的論述(基本概念:權力無所不在.....它在每一時刻,在一切地點,或者在不同地點的相互關係之中,都會生產出來。權力到處都有,這不是說它囊括一切,而是它來自各處。),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支配系統」:電影製造者、從業人員 ] 影展主辦單位、策展人、影評人、工作人員 ] 觀眾、影迷,當然啦,這中間還可以複雜地將購票系統、贊助商、放映電影院全都牽入,無論如何,身為消費者的「被支配性」是很清楚的,而將這個系統擴大至台灣在世界藝文活動 / 影展中的地位,我們的被支配性也是不言可喻的。

(雖然Foucault有進一步提及權力的網狀組織運作,個人是在權力網路中來回運動的,個人同時屬於被動接收的對象與發號施令者,但我採用的是最基本的權力模式)

 

「看電影就看電影,幹嘛想那麼多?」忍不住,真的!或許這就是「熱血青年」變得「老氣橫秋」的過程當然啦,要說是成熟,或是年紀大了體力不濟,或者經濟力提高,希望參與藝文活動都是怡然享受,而不用再搶票搶座位也可以,總之就是「變了」),也或許是仍存有「art / films / film festivals should not only be related to objects but also be related to individuals or to life」這種天真的想法,簡單說就是希望影展及各種藝文活動能成為像上館子吃飯這樣稀鬆平常的事,而不是少數人才懂、才知內情的「專業」。

 

比起學生時代,出社會之後走進金馬影展的態度越來越「疏離」,越來越不想看到所謂「影癡」的嘴臉(想起自己也曾經這麼討人厭? 被一堆人、事、物支配著還這麼高興?究竟是看到年輕人的熱血會害怕?還是哀怨自己對電影的熱情已不像當年?)甚至還會幻想在影展時看到一部只有一個觀眾的電影(簡直就是變態!)……說真的,我原本是在編排上課用的北歐講義,中間出門為金馬影展劃位,回來就忍不住寫了這一堆;想想,自己這幾年來的「群育成績」其實是不及格的,越來越熱衷一個人活動、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一個人...只是,影展如果只有一個人, 還搞得起來嗎 ? 

 

 

以下增寫於October 29,2011

 

上個禮拜有位讀者對於本文的回應被我刪除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不喜歡他的評論

不過他那篇評論的最後一句話卻讓我納悶、思考良久:「越說自己是文青的人,越不是文青。」

哈!是這樣嗎?

 

容我引述近期『破報』裡頭影評人給林書宇導演(<星空>導演)的一段評論:

但作為<九降風>的導演,林書宇顯然也養出了一群小文青觀眾,而這些觀眾,究竟如何面對林書宇設定以「一般普通女性」為觀眾對象的<星空>甚至在試片後,習慣藝術片或喜愛九降風的觀眾認為<星空>過於主流,更甚對HAPPY ENDING設計不置可否,認為不應走向圓滿。林書宇毫不避諱地說:「這種概念其實非常文青,老實說,我自己也曾是個文青,現在也多少是個文青。但文青的問題就是,生命歷練還不夠,認知的世界觀是從文本得來的想像。」】聽聞至此,我大笑著說:「破報讀者很多都是文青啊!你這樣說?」他臉上短暫扭出了小鬼臉,然後解釋道,這樣的想法源自於以前的「文青生活」

 

在關於金馬影展的另一篇文章 <看影展還是看盜版?兩種極端之拉鋸擺盪> 中,同樣一位讀者質疑我為什麼會以為『只有文青會看金馬影展』?我想表達的是,那只是針對某種族群的『概括性統稱』,就像『小資女孩』也是某對於某種族群的概略統稱,沒有一定要如何如何才能被叫做文青啊!如果以上面林導演的話來論,是不是會看藝術片、愛看小說、喜歡對電影發表意見的人就可以稱作『文青』?還是一定要大家來比賽:一年看幾百部電影,每個月都上美術館博物館,有事沒事跑誠品書店,Blog裡都是影評藝評的人才是文青?

說自己是文青有啥不對?我認知自己的某些行為、觀點跟普世所認同的文青一樣啊!Why not? 照這位讀者「越說自己是文青的人,越不是文青」的邏輯,林書宇導演也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囉?(亦或者因為他是藝術工作者,所以就可以算文青?那請問,啥是藝術?)就算是,又有什麼錯呢?難不成文青還有工會,沒有經過工會許可加入的人都不能算嗎?

 

不想背著那沉重的名詞包袱就不要背,姑且說自己啥也不是,只是愛看電影就好啦,不然會給人一種酸葡萄的感覺因為急於將對方的觀點扭曲污名化,所以乾脆說對方根本不夠格好比看到有人花六億結婚買鑽戒,就冷冷批評一句:「鑽戒買越大,婚就離得越快」;或者看到有人沿街吶喊著「愛台灣」就批評對方「越是說自己愛台灣的,就越不愛台灣」,這種邏輯不是很可笑嗎?

 

『會看金馬影展的人不一定是文青』,這誰不知道?我也認識一堆人是剛好時間有空就買票進場看影展的, so what?到底是不是文青有啥大不了?又不是比生命還大的事,也不是只有文青 (如果你不認同我是文青) 才能表達對影展的失望與不滿啊

 

台長: Constance M.Y.
人氣(1,215)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藝文 & 娛樂 |
此分類下一篇:用相機看雙年展(2010) YES, PHOTO, NO PROBLEM
此分類上一篇:2008 CONSTANCE 專訪

小朋友
在台灣就是有這種狀況, 什麼都是追隨別的國家的腳步, 連流行歌曲及連續劇這種應該可以自己生產的東西也常常都是抄襲啊....
2010-10-24 17:20:02
Erika
我有點不同意這位版主所言
我們這些年年追逐金馬影展的人也只是努力把握難得的機會啊,並不是什麼被人操控的傻子; 至於那些知道很多資訊的人, 他們也只是想分享而已, 像在影展現場總有很多影迷的留言啊, 大家這樣原本不認識卻可以在影展交流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2010-10-24 17:23:51
Not real Irish
看來這位版主追憶了一段逝去的青春也感嘆著人生裡很多機遇是不會再重現的.....隨手逛到這裡, 很有趣的一篇
2010-10-26 09:28:19
彎彎的月
只是好奇問一下: 你忘了看電影的單純美好嗎?
2010-10-26 09:30:35
Constance Mei-Yen
感謝幾位網友的回應, 我想說的是:
看電影仍是美好的, 從來沒變過
這位Not real Irish 網友該不會是心理醫生吧?? 您所言甚是.....我的文章想傳達的感覺真的有點像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 很多想法與感覺都是逝去不會再重現,而常常發生的情形是: "觸景生情", 就好像現在看到鐵盒裝的"掬水軒丹麥奶酥", 就會想起童年一般, 每天重回金馬影展, 也會帶來一點思愁與感嘆....
至於Erika 網友, 我並沒有想說誰對誰錯的意思, 我的"感想" 充其量也不過只是眾多影迷中的其一, 您還是可以以您的方式去愛金馬影展, 有的人喜歡交流, 有的人喜歡獨自欣賞, 如此而已.....
2010-10-28 08:35:50
Constance Mei-Yen
Sorry, 上一篇打錯字
每天重回金馬影展, 也會帶來一點思愁與感嘆....
是 "每年" 才對.....
2010-10-28 08:38: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