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8 12:25:48| 人氣3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流通趨勢浪潮5 從供應鏈到需求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流通趨勢浪潮5 從供應鏈到需求鏈

2006年5月16日,日本伊藤忠集團宣布,旗下的西野商社透過市場公開蒐購,把它在日本最大的低溫物流公司Access的持股,由30%提高一倍為60%,Access因此成為西野商社可以利益聯結的子公司。

伊藤忠集團壯大對Acess公司的持股,主要是著眼於下一步計畫:2006年10月,西野商社和Acess這兩家公司將進一步合併,新公司的營收將超過1兆日圓,與最大的食品批發物流公司國分、三菱商社投資的菱食,並列日本三大物流批發商。

為什麼日本的物流批發業也步零售流通業的後塵,開始出現併購風潮、追求規模優勢?

微利化 通路向上整合

原因有二。首先,這其實是通路整併之後的必然趨勢,在商圈重疊、商店過多、通路飽和的情況下,再加上業態界限模糊,國際化衝擊等,使得通路競爭益發激烈。為了生存,強者開始併購弱者,形成大者恆大的局面。面臨經營微利化,通路也持續向上游整合壓縮,進行大規模的合理化改革。

這種趨勢之下,原本通路十分倚重的上游批發供應商,首當其衝;因為原有的顧客可能「不見了」,所以批發物流商也必須跟著整合。

第二,日本進入少子高齡化的社會,食品消費型態劇變;不但吃的量減少,高齡人口不方便外出,也降低了外食機率。這些主觀、客觀因素的改變,都促成日本供應鏈環節跟著變化轉型。

流通業大型化、連鎖化過程中,基礎建設非常重要,其中,又以物流、資訊流最重要。這牽涉到商品供應的成本、速度(快速到店)與精確度(減少缺貨率),這三項又是通路門市競爭力的三大關鍵。

著眼於長期競爭力,日本全家(JFM,Japan FamilyMart)縮短傳統日本物流配送的流程,從2001年到2003年推出「需求鏈改革雙贏計畫」(Demand Chain Management:win win project),逐步減少到店送貨的配送車輛、供應商及物流中心,同時著手興建大型物流中心,既可降低店鋪收貨勞務同時提高配送效率。

結果,2004年時日本全家宣布,這個計畫總計可以為JFM的需求鏈節省50億日幣的支出,其中JFM可省下25億日圓,批發物流商可省下24餘億日圓。

這個例子顯示,重新審視原有的供應鏈環節,從末端需求著手,強化需求鏈(Demand Chain Management,以下簡稱DCM),以提高通路競爭力,已是流通市場一大浪潮,這個趨勢連批發物流業也不可避免,不得不改變運作流程與模式,甚至向上游的供應系統整合。

日本前三大批發商營業額都在1兆日圓以上,服務的對象包括超市、超商、大型店、外食產業等,除了供應商品及原物料,大型批發商也提供資訊流、物流服務,有的甚至還包括商品組合、陳列、檯帳規劃、訂貨系統等。

正因批發體系的功能強勁,包辦需求鏈中段重要環節的流程,所以日本的中小型外食產業、不同業態的專賣零售業,可以以外包方式把這些功能委外處理,本身則專注於通路經營和產品服務的改善,進而蓬勃發展、百花齊放。

縮短物流流程 挑戰舊習

日本永旺集團(Aeon)從2002年7月起,就開始整併區域物流中心(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簡稱RDC),把一百二十六個RDC整併為十九個,增加與製造商直接交易往來的比率,部分商品不再由批發商供應配送,而是比照沃爾瑪(Wal-Mart)等歐美大型零售商的做法,直接進入永旺的區域物流中心,縮短中間環節的作業流程,提高運作效率。

不過,這種DCM的改革,減少與批發商的交易,也等於是挑戰日本傳統且力量強大的批發制度和商社體系,阻力不小,並不容易,所以永旺的DCM改革工程迄今尚未完成。

相較於日本的批發制度,歐美零售業者的DCM因為多半與生產廠商直接往來,流程就精簡而有效率多了。不過,這必須仰賴一套精細即時的物流資料系統做後盾才行得通。以沃爾瑪為例,物流與IT部門人力加起來共七千五百人,負責處理美國國內三千七百家店,及海外一千六百家店的後端供貨運作。

更可觀的是,沃爾瑪全球五千三百家店,各店回溯兩年共一百零四周的所有單品銷售資料,全都儲存在物流資訊系統的資料庫中。由於有豐富完整的歷史資料可供參考分析,沃爾瑪再據以建立自動訂貨系統,使賣場的訂貨作業完全自動化,供應商會根據與沃爾瑪連線的庫存資料,自動補貨到物流中心。

也由於IT系統十分細膩強勁,所以沃爾瑪可以做到即時化(just in time)的作業;物流中心接到賣場訂貨通知,一小時撿貨完成,再盡快出貨到店,讓賣場庫存可壓到最低。

沃爾瑪在美國三千七百家店的商品,全靠一百一十個物流中心供應。單是全球總部阿肯色州的物流中心,就耗資30幾億美元,該中心每天調度兩百五十輛十噸重的貨車,載著五十五萬箱的貨品,配送到當地一百二十家店。

沃爾瑪模式 衝擊日本傳統供應鏈

沃爾瑪這種模式,與傳統日本由中間批發商主導的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見小辭典〉模式完全不同。從經營績效來看,前者的模式顯然好多了。

但是,沃爾瑪仍不滿足,持續投資改革IT系統,其中包括導入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使得商品即使在運送途中,也可納入資訊系統中,以供追蹤掌控。雖然目前這項科技的運用尚未完全成熟,但仍不失為提升需求鏈效率,進一步拉大與同業差距的科技工具之一。

物流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在海外市場,沃爾瑪也完全移植這種成功的模式,例如,有鑒於日本物流成本太高,她在日本併購西友超市,換上沃爾瑪的招牌,後勤的物流中心也比照美國的運作。沃爾瑪在仙台興建物流中心,支援供應東京附近關東地區一百多家門市。2008年還要在東京府中市蓋座大型物流倉庫,涵蓋關西附近的賣場。

這些投資計畫,目的是設法把物流成本降低40%,但日本以批發制度為主,和歐美通路與廠商直接往來交易的運作模式大不相同,沃爾瑪模式(Wal-Mart way)能否在日本成功,業界都很關注。

沃爾瑪進軍中國大陸、墨西哥也是充分運用「Wal-Mart way」。以大陸展店為例,初期集中在深圳一帶發展,建構區域物流中心,以效率化的運作,全力降低區域內的營運及流通成本,創造競爭優勢。

台灣全家綜合物流中心整合多溫層配送

在台灣,流通業由供應鏈的運作轉型為需求鏈,以連鎖便利商店最有代表性。早期,統一超商自設物流部門摸索,後來統一與日本菱食商社合作,成立捷盟物流,負責常溫物流作業,後來再隨市場產品需求變化,而逐步發展低溫物流。

另如全家便利商店轉投資的全台物流,從一開始就定位在以門市需求為導向的專業物流公司;門市銷售的商品,大部分都是向廠商直接採購交易,直接進入物流中心,再配送到各門市。如今,全台物流不但是提供門市包含常溫、低溫、冷凍等各種溫層的物流配送服務,近幾年林口及大溪的物流中心,更先後與鮮食製造工廠整合在一起,成為綜合物流中心。

其中2005年啟用的大溪物流中心,商品通過率更高達九成以上,連雜誌等文化物流商品,也是先進入這個物流中心,再分送到各店上架銷售。

這種綜合物流中心概念,正是流通業追求合理化的一環,由於可以集中管理商品,讓人力、倉儲空間、車輛等資源有效調度運用,進而達到更快的速度、精確的配送,降低商品流通成本等三大競爭關鍵。

日本全家其實也一直想推動後端的物流整合,但是,這牽涉到不同溫層的產品批發和代理商,其勢力都很強勁,也各有地盤,通路不易打破。台灣全家綜合物流中心的做法,等於提早實現了日本全家的物流整合目標。

來自香港的頂好惠康超市,是台灣另一個物流整合成功的案例。惠康超市一來台灣,就根據長期開設兩百家超市的目標,引進西方的綜合物流中心概念,大手筆投資設立南崁物流中心。

雖然剛開始因為頂好惠康超市的連鎖店數不夠多,這座物流中心的產能效益一直沒有充分發揮,但當它調整好體質,透過併購擴大通路規模時,這座物流中心卻是它最有利的支柱與後盾。

台長: marco
人氣(3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 個人分類: 勵志 |
此分類下一篇:原諒背後說壞話的朋友
此分類上一篇:你有沒有良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