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08 23:15:51|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析中國經濟「景氣過熱」、「投資過剩」的困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析中國經濟「景氣過熱」、「投資過剩」的困境
     -「經濟過熱」能衍生「外資警戒論」嗎?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副所長
                                    林武雄
--------------------------------------------------------------------------------------------------------------------------
一、 「宏觀調控」的背景

  2004年3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人代閉會的記者會上說:「在高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過大的投資,使能源、運輸、原材料出現需求過熱,糧食生產減少、物價上漲的問題,其嚴重性並不會比去年SARS的危機還輕。一旦失控,中國的經濟將會陷入混亂的危機。」中國實質經濟成長,03年是9.1%、04年的第一季是9.8%。但是,中國政府卻視為經濟過熱的警訊,斷然採行「宏觀調控」的緊縮策施,以進行深化的企業改革、金融改革等有效率的改善經濟體質。

  回溯1978年後,中國經濟以飛躍的成長、平均成長率均超過10%。中國經濟過熱現象可分為4個階段來看:(1)第一個時期(1978年):當時是華國鋒在推行所謂的「洋躍進」政策;(2)第二個時期(1983~85年):胡耀邦總書記在1982年的12屆黨大會上打出「以計畫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方針。1984年的共黨12屆三中全會,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路線,導入了市場原理、以沿海都市為中心對外開放;(3)第三個時期(1987~88年):趙紫陽總書記在1987年的第十三屆黨大會打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國家來調節市場、市場導向企業」的方針,決定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加速了改革、開放;(4)第四個時期(1992~95年):1992年開始,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同年舉行第十四屆黨大會,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採行由計畫經濟轉換為市場經濟的政策。

  由此可見,中國每一階段的經濟過熱,新領導班子就會在黨大會或中全會上提出新的改革、開放政策,以解決經濟過熱的問題。1993年以後,中國因朱鎔基斷然採行「宏觀調控」的緊縮政策,同時,中國周邊國家的泰國發生了金融危機,危及到東南亞的金融體系,中國適當的採行緊縮策施,挽救了東南亞國家免於金融風暴。但到1998年後,中國籠罩在經濟不景氣的寒流中,政府開始放棄緊縮、採行寬鬆的財政政策來刺激景氣的復甦。

  今年4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表的報告指出,2003年,中國繼美國、德國之後,已躍昇為世界第三大進口國。03年中國的輸入額,換算成美元是比前一年成長了40%,從前一年的世界第六位,躍進為第三位。輸出也同樣是增加了35%。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發表,2004年1~3月的實質GDP成長率是9.8%,消費物價上昇是2.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升7.1%、工業品出貨價格上升3.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上升7.5%。據世界銀行在4月20日對東亞地區的經濟預測指出,04年中國的國內總生產毛額(GDP)實質成長率是7.7%、05年是7.2%。中國的經濟過熱景象躍然浮現,政府已斷然採行緊縮的政策。

二、「投資過熱」的原因

(1)盲目、低水平的投資。03年中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前一年增加了26.7%,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成長增加9.1%,隨著投資的擴大,大量充斥市場的商品無法完售;不動產開發、鋼鐵、汽車、鋁、水泥、纖維等業種的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現象衍生,導致市場投資過熱。

  據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指出,2003年新建設生產剛鈑的精鍊高爐鋼廠達81家,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的合理規模高爐僅6廠。就以粗鋼生產噸數的能源消費來跟先進國家比較,是高於15%~30%。同時,鋼鐵的生產能力也達到了05年目標的3.3億噸,超越了市場的需求量,出現了供需失調。據政府的報告,去年增產的鋼鐵有60%是生產過甚剩的產品;以汽車的產量來說,在全國23個省區建設生產線,其中的123個汽車廠年生產5萬台以上,不過是18家,產量在1萬台以下居多數,還有年產110台的廠商;水泥的總生產量中,以落伍的技術生產佔75%以上;電解鋁的生產能力,超過市場需求達546萬噸,據說在建設中的還有500萬噸。

(2)電力能源、原材料的短缺。03年的電力消費比前一年增加15%,遙遙領先電力建設的成長。從03年的夏天後,21個省分出現電力嚴重不足的現象,其中7省是最為嚴重。預測到2006年時,電力短缺的現象才可望疏解、改善。

  據5月10日中國「經濟參考報」的報導,04年1~3月中國原油的輸入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5.7%、達3014萬噸。預測今年原油輸入量將超過1億噸。1~3月的原油、輕油的貿易赤字額,合計是79億美元、占同期中國貿易赤字額(84億美元)的94%。另外,03年原油消費量因急速增加,比前一年增加12%,達2.52億噸。因此,原油的輸入量增加了31.3%、達9112萬噸,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的原油輸入國。中國依賴石油輸入量上升了36.1%;同時,03年煤的生產量也達16.6億噸,創下歷史的新高紀錄。

  再說,03年中國鋼鐵生產量雖超過世界消費量的1/3,但中國的消費量卻達到2億6000萬噸;04年中國鐵礦石輸入量比去年增加22%,達3300萬噸。03年鐵礦石的輸入量是1.48億噸,超過了日本和歐洲,躍居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輸入國。過去3年間,中國鐵礦石的輸入量,年間均以20%的速度增加,預測05年將達到2億噸。全世界鐵礦石的生產量約10億噸,其中的4.47億噸是輸出;03年中國對鋼鐵產業投資成長率達到了「天文數字」,投資比前一年增加96.6%。鋼鐵市場需求量雖高,卻出現生產量過剩,「供過於求」導致產業結構失調。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指出,中國的國內總生產毛額(GDP)不過占世界的4%,但鋼鐵消費卻居世界的27%,媒31%、水泥40%、鋁25%、石油7.4%。現在,中國的能源支出占GDP的13%,其消耗量驚人,竟高出了美國的2倍之多。以GDP一萬元的能源消費來說,中國是日本的9.7倍,比世界平均值3.4倍還高。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成長是屬於能源的「消耗資源型」,結果是:「盲目、低水平的重複投資」。

  由於,投資過剩導致不良資產增加;惡質投資增加導致收益力下降;所得偏低導致供給過剩,經濟將會陷入「通貨緊縮」的危機。

(3)銀行貸出的款項急速增加。2003年的M2(現金+存款)比前一年增加了19.6%。銀行貸出的信用貸款增加了21.4%,中國的人民銀行(中央銀行)擔心出現通貨膨脹和不良債權。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發表,中國金融機構全體的不良債權比率、03年是17.6%,超過日本一倍以上的數字。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03年設備投資竟膨脹了30%以上的數字。

  雖然,「中國特需」對日本經濟復甦有所貢獻,但中國的經濟卻出現過熱的現象。那麼,中國經濟的「死角」到底在那裏?先從中國10年間GDP的成長來看。94年GDP增加12.6%,其後每年均有7%以上的成長。03年創下9.1%的紀錄,金額達1兆4099億美元(約155兆日圓);反觀1988年日本泡沫經濟頂峰時,以GDP成長率6.7%震驚了世界。

  中國經濟「過熱」的實例,從象徵景氣的汽車生產來說,02年生產台數是109萬台、03年突破了444萬台,這意味著中國「my car」時代的到來。150萬~450萬日圓的新車是最暢銷,03年的販賣台數比前一年增加81%;再從電腦市場的買氣來看。據新華社的報導,中國網路情報中心在1月(04年)發表指出,03年網路的人口是7950萬人、02年是5910萬人,預測今年底將超過9000萬人。網路族的興起,促進電腦的銷售;全球手機市場規模約4億5000萬台(支),中國的生產量約占40%、國內販賣總數達2億台(支)。中國是手機的「世界工廠」,也是巨大市場;另外,03年不動產投資的成長率達30%,大都市房價超過GDP的成長達30%,房屋市場出現飆漲的現象。中國經濟過熱超過預期,導致電力、水資源的嚴重短缺。

三、「外資警戒論」的聲浪

  根據聯合國貿易開發會議(UNCTAD)在7月4日發表各國在國外投資的158個機構,針對在國外直接投資(FDI),最希望的國家是以美國居首,其次是德國、英國、法國,中國超越了日本位居第五。經濟急速成長的中國,由於大規模資金的流入,已躍居為世界重要的外資投資國了。對全球多數開發中國家來說,中國已變成僅次於美國的外資投資國。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03年中國外國投資的實際利用額約530億美元,外資導入僅次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1~5月,在中國核准設立的外資企業達17,35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4. 39%。外資導入額(契約數)是572億41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76%。實際執行金額是259億11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34%。04年5月底在中國設立(取得合法執照)的外資企業,累計達48萬2636家。累計外資導入額,契約金額是1兆3億7100萬美元,實際執行金額是5273億8100萬美元。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度成長,興起「中國崛起」論,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可言喻。近來出現「中國經濟成長不能太依賴外資」的論調,由於「優惠措施,外資在90年代遽增,導入了市場競爭機制」。但優惠辦法太偏重外資,致使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民營企業,無從獲得「相同優惠」。

  中國經濟飛躍的成長,到底誰是贏家?「外資重估論」之聲不絕於耳,例如:(1)外資佔中國外貿總額的50%以上,雇用國人比率卻偏低;(2)一眛追求廉價勞力和資源,卻無技術轉移之心;(3)「外資優惠」將導致中國經濟泡沫化、淪為拉美第二;(4)正視人民幣升值問題等。中國市場過熱,竟衍生了「外資威脅論」、「外資警戒論」的聲浪。

  來自香港、台灣、日本、美國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約47萬家企業在中國直接投資。就03年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的比率來看,外資占中國貿易總額達55.8%(輸出54.8%、輸入56.4%)、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工業附加價值額25.7%、稅收20.5%、雇用7500萬人,這些數字是逐年在增加;03年底,外資累積投資總額相當於中國03年GDP的35%。外資佔一個國家GDP的比率如此高,可謂史無前例。事實上,中國政府也已經體認到「中國崛起」、中國經濟和世界接軌是跟外資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中國已取得世界「標準化」的執照。

  2004年4月24~25日在海南省舉行的「博鰲論壇」,胡錦濤高舉「在亞洲尋求共贏」的宣言。正當世界高唱「中國威脅論」時,他適時提出「逆向思考」來消除各國的疑慮。中國經濟面臨泡沫化、資源耗損、環境污染等問題,都是高度成長的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中國並無提出對策來消解世界對中國的憂心。

  中國政府一面修正「優惠外資」,一面積極「誘導外資」,以因應21世紀的挑戰。中國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國有企業的改革、社會福利的提高、企業在國外投資的課題,現政權都需積極傾聽人民的聲音。所謂「外資警戒論」,對積極紮根中國的外資,多少產生了影響。為了迴避「外資警戒論」的聲浪,外資已積極進行企業「當地化」,同時緊鑼密鼓進行聯合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四、結論:「軟著陸」的成效和影響

  溫家寶信誓旦旦地說:「為了有效控制經濟成長的過熱,今年GDP成長目標將維持在<7%>左右。」同時,美國聯邦準備局理事長葛林斯班也間接呼應中國,他說:「人民幣升值,對美國貿易收支的改善不會有貢獻!」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7月2日在斯洛維尼亞(Slovenia)的看法:「壓制景氣過熱的政策,已達『軟著陸』,其實是言之過早。」可見,中國持謹慎的態度來處理景氣過熱的現象。現在就「軟著陸」的成效和影響說明如下:

(1)「軟著陸」的成效:據美林證券CEO史坦利‧奧內爾今年6月在紐約舉行的「中國投資論壇」表示,中國「宏觀調控」已取得初步成效,估計「軟著陸」應能夠成功。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是經濟增長過快,原材料短缺、電力水利資源不足和通貨膨脹。但是,中國已防患於未然,在通貨膨脹尚不嚴重時就開始控制,這有利於盡快給經濟降溫。奧內爾又說:「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的超級大國。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推動了全球市場,促進了亞洲的進步。」現在,中國已是世界上第六大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3%。而且,世界經濟增長的1/4強,也是靠中國推動。

  根據中國證券的報導,中國國家發展委員會總體經濟研究院發表:「中國的國內總生產毛額(GDP)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5%,預測下半年,因『宏觀調控』的成效,經濟成長速度將減為8%。目前過熱的中國經濟,就是要壓制固定資產的投資和緊縮銀行的貸款,使消費物價能穩定下來」、「中國經濟將沿著『軟著陸』的道路,適切而持續的減速下去。」

  溫家寶訪問歐洲,在比利時首都布魯賽爾(Bruxelles)演說中指出:「中國景氣出現過熱,經濟成長速度必須放緩,但決不能踩煞車。」也就是說要以穩定成長的「軟著陸」為目標。他強調說:「尤其是在不動產、建設工程、鋼鐵等領域出現了過熱現象,需斷然採行對應,實施金融緊縮政策。」

(2)「軟著陸」的影響:中國經濟過熱採行「宏觀調控」的緊縮策施,尤其是市場經濟以行政命令來執行外科手術型的政策,使經濟達到穩定的「軟著陸」,對周邊國家的經濟將會產生重大的衝擊。

  首先是日本經濟成長減緩。04年日本的經濟已顯現出復甦的跡象,「中國特需」是最主要的貢獻,鋼鐵和海運是最具代表。04年日本的經濟成長預測將可達3%、05年1.6%、06年0.9%。中國經濟實施「軟著陸」政策,導致日本經濟復甦趨向減緩。

  其次是日本向中國的輸出。03年電子零件、建設機械和汽車關連零件達572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43.6%,挽救了日本奄奄一息的經濟。預測04年的貿易總額將達1500億美元。

  第三、日本企業為獲得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將會大舉進軍中國。對日本企業來說,中國廉價的勞力和巨大的潛在市場,還是無可抵擋的魅力。中國雖因景氣過熱、電力不足對日本企業造成了衝擊。中國經濟實施「軟著陸」策施,景氣熱浪也將隨之後退,勢將影響日系企業的業績。由此可見,中日間的經濟的依存度已愈來愈加緊密。

  總之,02年中國的GDP破10兆人民幣的大關、03年超過了11兆人民幣;03年中國人平均GDP超過1000美元、貿易額躍居世界第三位,這已證明中國經濟已邁向新的起點。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追上世界先進國家了」。



台長: marco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