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3 13:59:44| 人氣1,5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三組報告:蕭紅的小說"家族以外的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家族以外的人報告內容
一、作者:
蕭紅 本名 張迺瑩 哈爾濱市人 出生於松花江畔呼蘭
父親 脾氣暴躁 對人刻薄至極 連自己的小孩也不例外 九歲又不幸喪
母 而後母對待蕭紅也極為冷漠 所以蕭紅小時候無法像一般人一樣
得到父母親的關愛 家就如同一冰窖 深深的凍傷蕭紅幼小脆落的心靈 不過 由於祖父的疼愛 蕭紅感受到溫暖及愛 她的赤子之心在祖父的愛護之下 得到完全的發揮 對於蕭紅來說 祖父是她生命中一座燈塔 在險難的人生道路中 用愛替她指引出一條明路來 所以 在她最為知名的著作中-<呼蘭河傳> 可以看到她對祖父的深深懷念 而在其散文中 曾如此說到:我懂得盡是些偏僻的人生 我想世間死了祖父就沒有在同情我的人 世間死了祖父 剩下的盡是些凶殘的人。由此段話 我們可以感受到 在她困苦的人生中 祖父是惟一的精神支柱。

一九二八年 入哈爾濱第一女子中學就讀。
一九三一年 因反抗父母之命的婚姻而毅然離家 然而 未婚夫找到她後 便以花言巧語欺騙了她 使她懷了孕 便遺棄了她 由於身無分文便被軟禁於旅館中。
一九三二年 蕭紅寫信至<國際協報>請求幫助 而報社派蕭軍前去探視 蕭紅因此而結識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蕭軍 同年八月 蕭紅趁混亂之際 逃出旅館 並找到了蕭軍 開始他兩人艱難的跋涉之旅。
一九三三年 他們合印第一部作品-<跋涉> 收入蕭軍六篇短篇小說及
一九三四年十月 兩人一同逃往青島 十月轉往上海 於青島期間 完成了首部長篇小說<生死場> 到了上海 受到魯迅之提拔 此部作品在魯迅的校閱及作序之下出版 頓時備受矚目 之後 便常在個個文學雜至中發表文章 。
一九三六 蕭紅獨自去了日本 原因不詳 可能是與蕭軍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裂痕。
一九三七年 七七事變發生 蕭紅回國。
一九三八年 二蕭感情生變 個性不合是主因 終其一生 二蕭並無再見面同年 八月 與東北籍作家端木在武漢結婚 不過 她們的朋友都不承認他們的婚姻 只認定他們為同居。
一九四0年初 應復旦大學孫寒冰之邀請到了香港 蕭紅香港的環境非常滿意 認為是她夢寐以求的寫作佳境 於此 她完成了她的表作-<呼蘭河傳> 而端木也於此完成了許多作品。
一九四一年 香港淪陷 蕭紅正患著肺病 無法逃往大後方 而端木因為現實的因素 無法一直陪在蕭紅身旁 此時的蕭紅 面臨身心俱疲的困境 同年 因為醫生的誤判 導致蕭紅病情加重 不幸於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二日早上十一十死於香港 享年三十二歲,蕭紅的骨灰 被端木分為兩份 一份葬於香港淺水灣墳場 另一葬一女校樹下 大陸淪陷後 左派文人將其遷於安葬 據說 端木的遺書注明將他的骨灰分成四份 而其中一份則是與蕭紅合葬於女校樹下 而他後來的妻子-鍾耀群 替他完成了遺願蕭紅的創作 以一九三八年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作品有<跋涉><生死場> <手> <牛車上> <商市街> <橋> <家族以外的人>.......而後期則有 <黃河> <民族魂> <魯迅先生散記> <山下> <曠野的呼喊> <小城三月> <馬伯樂> 及著名長篇<呼蘭河傳>在蕭紅的創作中 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鄉土及女性課題的熱愛及關注。

她早年雖也有同蕭軍一班人那樣的抗日作品 如:生死場 不過 到了後期 蕭紅已能跳脫出大時代的制限 轉而寫更能表現出她對生命體認的作品 而<呼蘭河傳>正是蕭紅以自身經驗深度體會生命下的結晶。


二、內容大綱:
《家族以外的人》也通過兒童的觀察來反映生活,情真意切地描述了有二伯晚年的不幸遭遇。
  善良的有二伯是蕭紅的堂伯父,因為貧困與無能,處境甚至不如外姓長工,作品相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虛偽性和殘酷性。蕭紅在表現貧苦的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時,總是格外動情,這大約跟她自身孤苦的身世有密切的關係。她不是以憐憫的態度去描寫他們的,而是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身分去體察、感受,流淌在作品中的不僅有深切同情的暖流,而且有真誠的感情之泉。

三、內容分析:
有二伯的處世態度,以及對蕭紅的一言一語,可分成以下:
(1) 有二伯對蕭紅之間的關係:
從一開始的蕭紅與有二伯的對話,可以顯現有二伯與蕭紅之間縱使有堂伯父的親情關係,但在生活中似乎並非我們所想像的如此溫暖,像是從蕭紅偷雞蛋來煮這件事就可看出,有二伯似乎像是冷眼旁觀的陌生人,沒有像是溫暖親情的掩護與隱藏。然而,在有二伯第一次偷家裡東西時,被藏在棚頂的蕭紅給發現,有二伯似乎也只是對蕭紅作了一筆交易,讓她拿走黑棗,而自己拿走了銅酒壺及椅墊子,而這似乎也說明了有二伯在家裡的地位及貧困,而後,蕭紅也因這次事件而掌握其把柄,而有去公園等事。雖然日常生活是如此,但一些令人溫馨的事,也是夾雜在其中,像是去公園在席子裡看的戲,蕭紅在前排只想著看大象而坐不住,而後排的二伯卻因有所感觸而落淚,由此就彷彿是看到爺爺帶著性情好動的孫子,小孩坐不住、大人卻沉浸其中的溫馨畫面;而在最後,有二伯雖因有門票而無法看大象,但最後卻也拋兩個銅元去抽籤,在回家路上的那五顆糖,對蕭紅來說,這是多麼的溫馨,而用語方面也以“不斷吃著”簡單幾句做結語,可見其可體會而不可言喻。
會造成有二伯這樣日常生活與心底的反差,我想,最主要就是因為,有二伯是在困苦環境生存過來的,不僅對外人,就連對有親戚關係的人,也會有些許的刻薄、冷淡,但在心底卻是藏有這一段的溫柔,或許在他心裡,這樣的對待蕭紅才是對他最好的方式。

(2) 有二伯的日常習慣及處世:有二伯從小失去了母親,是靠著喝羊奶長大的,而使在日常生活下不碰有關羊的食品;而因從小失去父母雙親的他,失去了基本的經濟基礎,貧苦的他,對金錢的計較也相當敏感,像是帶蕭紅去公園那次,即使自己也沒親眼看到大象,也因那有要收門票,而不願跟蕭紅齊去看;而最清楚可見的,莫過於偷家裡東西的事,可以看出有二伯的貧窮及困苦,必須偷自家兒的東西。

(3) 家族性的虛偽性與殘酷性:
照著一般的看法,有二伯,蕭紅與其母三人是家人,應該是不分彼此家族,尤其是在強調人倫關係封建時代,但是《家族以外的人》一文中所呈現卻不是如此,三人彷彿陌生人般的相處模式,讓我們看到一張張最自私自利的嘴臉,張家為地方紳士之家,理應算是富有,但是蕭紅拿取一點饅頭,一點黑棗,都必須要用”偷”的,有二伯拿個椅墊子,銅壺也是如此,看起來不像是家族,只是一群住在一起的異路人。直至文末,年老體弱的有二伯被說成來討飯的,甚至不斷的刻意刁難,最終在重重的冷嘲熱諷下,離開了張家,即使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哪裡可以去,相信他的命運將是哪天餓死,凍死,病死在路邊,而這一切就是身為同一家族毫無同情心的相待造成的結果。這對於強調倫理的封建家族形成強烈的對比,文中甚至對於同為人類的同理心都沒有,顯示出了封建家族的虛偽性與殘酷性。


四、心得:
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下層人民的生活,或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城市失業者的痛苦掙扎。反映了中國的社會面貌,表現了作者明確的褒貶愛憎,在當時帶有鮮明的進步傾向。作者的散文具有清新、自然的特點、語言生動、筆致細膩。可看出擅長於景物描寫,兩三筆的點染,就把富有特點的景色勾畫出來,對作品起著烘托渲染的作用,不僅使人物形象越加鮮明,也使作品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在家族以外的人中,她通過孩子的眼睛去觀察,描寫周圍的事物,連綴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活畫出一個飽經滄桑,孤苦無依的老人有二伯 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也反映出真實社會中的一角,家族以外的人有二伯也可說是家族不認同的人,所以他似乎無可避免悲劇的命運。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1,5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