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9 14:05:59| 人氣451|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一組報告:彭小蓮導演的電影《美麗上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導演介紹

彭小蓮

1953年6月生於上海。1969年4月前往江西插隊。1978年8月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6年1月開始獨立執導影片《我和我的同學們》和《女人的故事》。1989年6月獲洛克菲勒獎學金前往美國紐約大學電影研究院留學。完成學業後,於1996年回國成為簽約導演。先後拍攝影片《犬殺》、《上海紀事》等。以上影片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另有劇本《艱難的真話》獲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劇本獎。小說主要作品有《阿冰頓廣場》、《燃燒的聯繫》、《流放者的歸來》、《被磨蝕的渴望》等。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文、法文被介紹到國外。根據由彭小蓮自己著的書《他們的歲月》所述︰她自己一出生就沒見過父親,等到她對父親還有記憶、知道父親還在世時,與父親相見的地方是在監獄,那時父親已經做了幾年牢,以後並輾轉流放各縣,終至於「文革」時,被毆辱慘死。直到作者長大後,憑藉著母親的親歷、父親親友的回憶以及殘缺的史料文獻,點點滴滴拼塑了一幅那個時代、那段歲月最偉大的父親與母親的形象。

2. 角色分析

母親 - 經過文革後, 失去了丈夫和財產, 遺留下來的四個子女...曾經想過自盡她, 卻頓時想到子女的將來, 才繼續活了下來.
角色: 母親必須承續父親的責任, 來膽起這個家, 把子女扶養長大, 確保他們的生活, 教育都是好的.

大哥 - 大學畢業後, 就被送到西北, 過著艱難的生活...
角色: 得知母親出意外後, 就可以到上海來, 說不定可以解脫, 過點比較好的生活. 帶孫女一起來上海, 然後為了孫女的未來, 希望可以留在上海,並以此作為理由, 而結束西北艱苦的生活.

二姐 - 高中畢業, 就派去插隊. 不幸的婚姻, 給她帶來巨大的痛苦
角色: 只留下女兒, 同時需照顧母親, 和女兒. 忙碌的工作與家務, 女兒因此沒有被很好的教育到, 導致缺乏自律, 且容易被潮流影響. 二姐也沒有過得很好的生活, 母親為一答應她, 留下這層樓給她.
三弟 - 從事律師的行業, 金錢的充裕, 卻沒有給他帶來幸福的家庭生活.
角色: 忙碌的工作, 卻沒有給家庭很多時間, 使太太無法忍受這樣的婚姻生活, 最後感情破裂而離去.

小妹 – 文革後去了美國, 帶著中國文化的她, 始終帶著一分不安全感.
角色: 回來後, 帶著那副美國的樣子, 和做事的方法, 卻被其他人否決. 回憶起小時後, 寫給父親的一封信, 而害死了父親, 母親沒有怪她.


2. 劇情簡介與分析

《美麗上海》是部描寫一個原本經濟富有、夫妻恩愛的美滿家庭,卻因為文革而沒落。父親在文革時期,因那張小妹被同學、老師威迫之下所寫的紙條,含冤而死……自此,家庭劇變。原本要自殺的母親為了養育這四個小孩,只好忍受著一切一切----包括打掃廁所來維生。

而大哥----良浩卻也為此而放棄原本前途無量的醫生,跑去西北當獸醫。二姐靜雯在高中畢業時就被派去貴州種田,回來後和賭鬼丈夫離婚,獨力養活母親和女兒。三弟阿榮雖然成功的當上律師,賺了很多錢,但對於自己家庭、包括兄弟姊妹的關係卻難以為持。而在美國唸書的小妹也有一番成就,但也因文化的差異與家人有所隔閡。

原本早已破散的家庭,因為母親一場病而再次的將四個兄弟姐妹聚集起來,使得以前種下的種種隱憂一一浮現。從小時候母親偏愛阿榮的原因、小妹與阿榮的心結、到兄妹四人分別為了一棟房子而產生爭執。不過到最後,全部的恩恩怨怨都隨著那被拆掉的豪宅以及母親的遺言葬入地底,。


個人鑑賞 :

我認為整部電影劇情在人性的描寫很透徹。充分的表達就算親如親人,也沒辦法避免整個社會的壓力與仇恨。

而其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母親與小妹的部份︰母親之所以會比較疼愛阿榮而不喜歡小妹,很顯然是因為小時候阿榮就算被一群人以武力威脅他寫下陷害他父親的字條,他仍然不屈,因為他知道這樣會害到整個家庭。

但小妹做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阿榮很重視整個家,也解釋了在電影中阿榮的主導地位以及在片尾,阿榮拿著香在父母的牌位前懺悔自己沒能把持好這個家。母親在去世前一天將小妹最不想看到的一張,讓整個家沒落的原因,她是罪魁禍首的證據,並且不顧小妹的哭喊,請求母親停止,將她最遺憾的往事當成遺言。這也是為何阿榮跟小妹之所以會有心結的原因。

而她遺言之中又夾帶一句看似真理的謊言「仇恨可以被遺忘,但是歷史不能遺忘」。我認為從之前的推論,母親對小妹怨憤並沒有被遺忘。如果真的遺忘仇恨,那他大可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就這樣安詳的死去,讓這件歷史隨著那棟房子葬入地底,她將這段往事,當成遺言將會對小妹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

但是反過來看,如果母親不說的話,對小妹和母親來說,都是一個遺憾;而且母親沒有在當天怪責小妹,沒有令其他小孩都憎恨小妹,而且一直自己把仇恨藏在自己心中,反映出一個事實︰無論子女做錯什麼,父母親總會原諒和接受,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子女能成才就好了。

然而歷史真的是不能遺忘;母親不能遺忘的歷史,不只是文革所帶來的衝擊,還有害死她丈夫的人,竟然是丈夫生前最喜愛的小妹,由母親沒有自殺、沒有對小妹進行報復可以看出︰母親只是沒有遺忘歷史而已,仇恨早就沒了。

整部電影中,能表現出大哥那種不惜一切去保護弟妹的氣蓋,是大哥浩良。他是真正能夠為家族犧牲而且不曾抱怨,是家中長子的典範。但人畢竟不是完美,還是得向無情的社會低頭;大哥因為不想讓孫女像兩個兒子一樣沒有成材的機會,所以一直想要那棟房子讓孫女長大後在社會上有競爭的能力。但是最後再看到自己的弟妹們為此而爭吵時,他選擇了離開,他又放棄了,始終是為了這個家。

看的出來,其實真正最重視這個家族的不是阿榮,也不是母親,而是再次犧牲的大哥。這是我個人看完後,在電影針對仇恨刻畫這部份比較深刻的感想。
而二姐沒有好工作和丈夫依靠,只有女兒,所以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女兒身上,她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母親和女兒身上。對母親,為的不只是房子,也是想盡孝道;對女兒,我想她是因為覺得自己欠了女兒----沒有給她好的家庭關係,沒有給她富足的生活,沒有時間好好的管教她…等等,都如母親對自己兄弟姊妹一樣,有一種「兒女債」的感覺,所以共好盡力爭到房子,給自己一個終老的地方,也把「債」,還給女兒。

二姐像反映著導演自己︰去過插隊、活著上海,而根據由彭小蓮自己著的書《他們的歲月》所述︰她自己一出生就沒見過父親,等到她對父親還有記憶、知道父親還在世時,與父親相見的地方是在監獄,那時父親已經做了幾年牢,以後並輾轉流放各縣,終至於「文革」時,被毆辱慘死。直到作者長大後,憑藉著母親的親歷、父親親友的回憶以及殘缺的史料文獻,點點滴滴拼塑了一幅那個時代、那段歲月最偉大的父親與母親的形象。所以,從以上種種痕跡,導演是否借二姐,來向觀眾說自己一些心事?


3. 聲光變化

電影於初以上海絢爛迷人的熠熠夜景,顯露出繁華富麗的都會面貌,使人感覺於其城市的生活百態盡是色彩繽紛、光鮮亮麗,不禁對其地產生無限的憧憬及嚮往,似乎是個人人享盡豪宅美饌的天堂,但在片頭後映入眼簾的,卻是一處老舊、狹小的破宅,與前段的色彩甚不搭軋。

於此橋段,樓下的陳老夫婦雖然居住於此環境,但在電影中給他們的色彩採光卻是燈火通明的,給人一種困苦卻享有簡單幸福的氛圍,反觀樓上老太太所處的房間,幽暗至幾近見不著老太太的身影,似乎隱喻著其身的存在不為孩子們所重視,窗外激烈的風雨聲似乎也為了她淒涼的殘年及其一生所受的苦難發出悲創的低鳴。

而在受傷住院後,所有的子女們都返家,在自己身邊照顧自己之後,於老太太出場時的燈光也逐漸地明朗了起來,似乎象徵著內心漸漸得到溫暖而綻放出亮麗的花朵;但也為了子女各懷心機的覬覦祖家的遺產感到悲哀。

在她剛自醫院返家親耳聽聞四名孩子為了祖家所留下的房產爭執,語重心長地說了「吃相別這麼難看」後,又走到了陰暗的房間裡小憩時便展露無遺,燈火通明的熱鬧場面所代表的是她因一家團聚而熱烈的心,逐漸走進暗房的境則是代表她因孩子們的鉤心鬥角而冷卻的情。

此外使老太太難受的主因便是家庭於文化大革命時所遭遇的紅衛兵迫害,每當他向各個孩子陳述當年所經歷的種種苦楚,老天似乎也靜靜地傾聽著那段令人鼻酸的過往,也為之灑下了涔涔的淚,我認為這是想表達在那段受難的日子裡,他的家庭就像佇立於風雨之中,受盡摧殘吧。雖然在每場老太太的回憶時,場景總是暗沉而下著雨,但仔細觀之時即可發現老太太與孩子的對話時卻不盡然是如此,當老太太開始訴說著他如何在此等逆境之中將四名孩子含辛茹苦地拉拔長大,總有柔柔的陽光在窗外飄灑進來,似乎是象徵著恰似春暉的母愛,遍照在那些生長中的萬物之上的感覺。

而電影中有時也不只以聲音、採光來表達所想闡述的意念,畫面切割亦是此片的表現手法,而此處要說的,正也是老太太所苦的原因之ㄧ-與晚輩的代溝,在此片的某些橋段之中,電影以畫面中的布景象徵著不同代間溝通上的隔閡,如老太太教訓孫女對性觀念的界定思維時,兩人中間便以一根粗柱完全切割,似乎表現出雖居於同一屋簷下卻在個人的心思上卻是大相迥異,毫無交集。
在電影之中,細查後皆可發現,片中常以聲音、燈光來強化表現出角色內心思緒,加強鮮明人物形象,也常用畫面的分割來暗示著角色間的互動關係及心緒對比,用心,將有更多不同的發現。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451)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辛金順老師
第一組在口頭報告時順便回答以下問題:
1 整齣電影的核心訊息是甚麼?試以幾個關鍵詞將它貫串起來.

2 是否可以敘述一下電影中的時代與空間背景?

3 母親為何非常注重其子女的教育,即使在文革時期也如此?

4 為何醫學院畢業的大哥流落於西北偏荒之地,遠離專業而淪為獸醫?其一生遭遇陳述了一個怎樣的歷史場景與歷史創傷?其回上海爭求祖屋的目的背後含具著一個怎樣的心理狀態?

5 二姐為何會去插隊,又其家庭狀況如何?

6 三弟的家境和其面向的時代又如何?

7 長住美國且單身的小妹之生活處境如何?

8 試以三弟與小妹的處境比較二姐與大哥的遭遇,從中可以看出導演所要傳達出的訊息是甚麼?
2007-04-09 18:18:33
student
&quot社會的壓力與仇恨&quot 我怎麼覺得仇恨二字講的太嚴重了...
老師,我想問,老爸的死跟小妹那封信紙有什麼關係嗎?在文革時期,他老爸不正是被批鬥的那個人?所以故事內容講的是他老師叫小妹和阿榮去批鬥他,
並把批鬥父親原因寫在信紙上不是嗎?然後阿榮不屈服,小妹卻受不了壓迫而寫了那封信,這代表的是小妹害死父親嗎?我怎麼覺得不是如此,因該說是文革紅衛兵與批鬥害死她爸的,而這組同學都把他父親的死解釋成小妹害的,希望老師能解惑一下! 感激不盡!
2007-04-15 13:46:28
student
上一篇回應有錯字&quot因該&quot(為打太快所致),請見諒!
2007-04-15 13:48:06
老師
有關小妹在文革時期寫下與父親劃清界線的信,在那充滿意識形態和瘋狂的年代(主要是在1966-69這期間),其實是一種常態.

有些為了表現自己對共產主義神聖的信仰和信念,有些卻是在政治壓迫之下,有些則為了自保,於是劃清界線,甚至檢舉的的動作,不時在兒女,夫妻之間上演.

至於母親臨終前那一段回憶的話,當然並非指責小妹是害死父親的人.這裡頭其實是一種遺憾,因為父親生前最疼愛的是小妹,可是小妹卻在父親人生處境最低潮和艱難時刻,背叛了他(對一個八歲的小孩,其實也不知道甚麼叫背叛),這無疑是讓她的父親帶著遺憾而死.我想,這是歷史悲劇所帶來的創傷,是一種無奈.而電影中的母親(也包括被造反派批鬥而死的父親).瞭解當時歷史的情景,所以如母親所說:&quot我不會怪你&quot

(然而人為的悲劇性歷史是可為鑑的,以免再次重犯;唯過去所造成人與人的仇恨,卻必須用寬容的態度來面對,這樣人才能更輕快地往前路走去.電影這一段的用意主要在此.)
2007-04-15 17:30:49
student
也就是說其實第一組報告有錯誤囉?
他們說父親是小妹害死的,果然,電影是該用心看!
2007-04-16 01:08:47
學生
我覺得他們電影是有用心看,只有些地方可能見解想法和我們所理解的不一樣
但是我也是覺得報告小妹的錯的同學想法太極端,小妹會那樣做是有原因的,而且她也說她那時是被老師逼的也被同學吐口水,所以這也不是她心甘情願的,所以不能把父親的死全推給小妹...
這也是我想反駁的
這一組的想法我覺得很主觀...
2007-04-17 23:49: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