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8 00:59:28| 人氣5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習俗】元宵節-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元宵節的行事: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
元月十五是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說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也都演大小棚的戲,請道士唸「三界公經」。

※吃元宵(即湯圓,因於元宵節吃食)祭祖: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

*元宵所包之餡有甜有鹹:
甜的內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等;鹹的內包如豬肉、火腿、蝦仁、咖哩..。至於作法則南北不同:北方以餡沾粉,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搖元宵);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用手搓圓成型(包元宵)。由於臺灣沒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迎玄壇爺遊境:
「迎玄壇爺」遊街的習俗,或稱為「炸寒單爺」,又稱「走佛」,是臺灣元宵夜特有的風俗,早期流行於臺灣各地,近期則盛行於花東。相傳玄壇爺為商臣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掌管消災去禍、保平安、進財寶,俗稱「武財神」。上元夜將其神像安置於竹椅上,縛兩根木棒作轎(稱為椅轎),由四個赤膊壯漢扛抬,鳴鑼遊行,到各商家門口,必燃放爆竹相迎,並將爆竹投向壯漢,大漢不能露出害怕神情,因為有神氣保護。一般稱說玄壇爺怕寒,所以擲爆竹使抬轎者身體發熱然後將熱傳給玄壇爺取暖;不過由於迎玄壇爺就好比是迎財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歡迎。另有一種傳說,認為寒單爺是一個魚肉鄉民、無惡不做的惡霸,大家對他恨之入骨卻苦無良策對付他。有一年元宵節,眾人設計把他灌醉後,一起點燃鞭炮向他投去,將他炸死。炸寒單爺的活動,相傳日據時期,在台北大稻埕、宜蘭頭城以及花蓮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單爺的活動,不過日期並不在同一天;光復以後僅有在花蓮玉里、台東、台北野柳、北投地區仍保存著這項習俗。民國88年的元宵節則在台東市馬蘭榮家舉行炮轟肉身寒單爺的活動。
※拜東施娘(湖北省稱迎紫姑,廈門稱祭娘娘):
相傳東施與我國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是鄰居,西施貌美,東施貌醜,但都做得一手好針線。不幸,她在二十歲那年元宵夜因掉了一隻繡花鞋到廁所裡,在撿鞋時不幸溺斃,死後成為廁神。從此以後,想學好針線活的少女,便在元宵夜準備祭品(甜粿、糖果)與繡花鞋到廁所祭祀,祈求學好女紅。

※觀三姑(一種有關椅子姑的占卜遊戲):
相傳有個名叫三姑的三歲女孩,不幸母親去世,由嫂嫂撫養,可是嫂嫂心地不好,百般虐待三姑並將其活活打死,屍體就埋在豬欄內的豬槽下;關三姑的遊戲係以小竹椅代表三姑,在問卜的時候,抬椅子的人,即憑搖動椅子姑作答,今已不多見。

※聽香:
正月十五有「聽香」的習俗。古時後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於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現今這種聽香行占的習俗已不多見。

※鑽燈腳(有相親與求子兩種說法):
古時嫁娶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前男女少有見面的機會,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見面,少女跟隨著母親到寺廟燒香,男方則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廟禮佛,男女在燈下互相偷看對方,這是古代的一種相親方式;另一則為已婚但沒有男孩的婦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婦女,故意在燈籠下走來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個男孩。所謂「鑽燈腳,生男孩(卵巴)」,大概因「燈」與「丁」發音相同之故。

※偷俗(大部份與婚嫁、生育有關):
臺灣民間迷信待嫁的姑娘要偷別人的蔥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 「偷挽蔥,嫁好夫(台語)」、「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婦人若偷得別人餵豬的盆,而被人罵了,是生男孩的吉兆,若偷得別人得竹籬笆(台語得兒),也是得兒的吉兆。至於尚未娶妻的少男,也可以竊取他人牆角的老枯石,因為俗語也說「偷老枯,得好某」。不過現今這些古老的習俗已漸漸消失了。

※照月光、照井水和晚睡:
婦女們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會受孕;少女則相信「照井水,面較美」;男士則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會越長壽,而孩子晚睡可以為自己的父親添壽。

※乞龜(澎湖地區)、乞花:
龜是靈物,千年生毛,壽五千歲,稱為神龜,萬年則稱為靈龜。本省各寺廟在元宵節時也常舉辦「乞龜」的活動。所乞求的龜是神龜也是靈龜,不但有人乞龜求子嗣,也有人乞龜求財求壽。所謂「乞龜」,最初是由廟方供出麵龜、紅毛龜等壽龜(龜形的糕點)供信徒擲筊乞賜,待得到神明的允賜後,就可以帶回家讓全家「呷平安」或藉以祈求後嗣。乞得麵龜的信徒在事業得意或求得子嗣後,必須準備加重的麵龜或紅毛龜供其他信徒求乞。由於龜是長壽吉祥的象徵,再加上是神明的賜與,所以深受民眾的喜愛,成為一項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而其中又以澎湖馬公天后宮的乞龜活動最具規模,重量最高曾達一萬五千斤,必須用吊車才能搬得動,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乞花」也是在寺廟中擲筊,以乞得紙紮的花卉或人物,回家供奉,藉以祈求子嗣。如果靈驗,亦需在隔年的元宵加倍酬神。
※平溪放天燈:(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
臺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著名的有所謂的「北天燈、南蜂炮」,而號稱為北天燈的則是指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天燈施放的原理與熱氣球相似,施放時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後,天燈即冉冉上升。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鹽水射蜂炮:
「放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二百多年來,為春節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鹽水原名月津,清朝雍正年間,曾經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譽,後因河道淤塞,使盛極一時的鹽水港成為歷史名詞。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死傷無數,於是在農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聖誕之日,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則在神轎所到之處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續三天至元宵節才歇止,更在元宵節次日,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了。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傳統盛典了。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並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的沖天炮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出,夾雜著噓噓的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這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而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湧入鹽水鎮,來度過一個緊張又刺激的元宵夜。

※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作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元宵夜晚,各地獅陣也都一起出動舞獅,俗稱「弄獅」,並有精湛的國術表演,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之意。

※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最佳表徵。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傳統花燈以竹、木、藤或麥桿為燈架,以紙、絹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造型生動有如各種動物、各式人物甚至戲曲;而近年來塑膠燈及造型單調的圓燈,取代了原本多采多姿多變化的燈市,但可能亦是未來的主流;本省民間將花燈稱為「鼓仔燈」,是因為花燈的形狀,在最初上市的時候,多仿自鑼鼓而得名。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飛機燈…等等,另一類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白蛇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每年全省各地的寺廟,如萬華龍山寺、北投關渡宮、松山慈佑宮..等都會展出各種花鳥人物造型的花燈供遊客觀賞。民國67年,政府更將元宵節訂為「觀光節」,組成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吸引外國觀光客到台遊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中正紀念堂四周圍人行道上所展覽的「台北燈會」。主辦單位花費大筆的經費,由廠商、民間團體贊助的花燈,配合十二生肖的輪替,更換主題,展出千萬種光彩奪目的花燈,加上電子科技與聲光的配合,民俗才藝的表演,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潮。今年(民國88年)台北燈會的主燈「寰宇詳和」是一隻頭戴耳機,手搗不老仙藥的玉兔。

※攻炮城:
攻炮城的活動較盛行於客家村莊。每逢上元節,村裡較有錢的士紳,捐出獎品、獎金,由負責延聘戲團及召集祭拜的籌備人員主持。在廣場豎立竹竿,高約三丈,上端放置一方形鐵桶或木桶,高度可以滑輪調整,桶子四周都有空洞,桶內置一小串連炮,參加者將點燃的爆竹丟向桶內,如果桶內的小炮被引燃了,就可以得到豐富的獎品。

苗栗縣後龍鎮每年的元宵節都會舉行射炮城的活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根據當地的人們流傳,後龍射炮城的由來,是因為有一年瘟疫肆虐,後龍人為求免疫,祈求媽祖庇佑,經媽祖指示,在廟前架設炮城,要民眾以射炮城驅邪,活動連續三天,因為炮竹硝火產生消毒作用,真的嚇阻了瘟疫蔓延,因此當地的居民每年援例在元宵節時連續三天舉行射炮城的活動,相沿至今。

※猜燈謎(起源於宋仁宗):
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文藝術,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接近迂迴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後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春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燈謎活動,明清相延成襲,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據《剪勝野聞》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行觀燈,有一處燈謎畫了一個赤足大腳婦人,臉兒似馬長,懷抱一個大西瓜,沒人猜出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一見大怒,因為他的馬皇后是淮西人,他幼年又當過和尚,他認為這「懷西瓜」是隱喻「淮西」,又用西瓜比喻光頭,於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本為民間娛樂,卻不料無意之間,招來一場橫禍。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歡猜謎語、作謎語。

燈謎亦有各種不同的格式,製作燈謎者除了必須有巧心慧思外,亦必須通曉天文地理。臺灣的猜謎語起源於清朝林占梅先生在新竹所提倡,後來擔任巡撫的唐景崧又在台北、台南等地大力提倡,一時文人墨客群起響應,因此元宵節各地都有射燈謎晚會,吸引無數愛好者圍觀,只是近年來謎語的製作,已經缺乏古趣。

※燈謎數則:
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謎底:絕妙好辭
嫁妝一牛車(成語)    謎底:滿載而歸
婆婆不管(成語)     謎底:公事公辦
手足情深(猜字)     謎底:捉
聞不入耳(猜字)     謎底:門
建國方略(猜字)     謎底:或
弄璋之喜(猜字)     謎底:甥
下班(猜中藥名)     謎底:當歸
夜行盜(猜魚名)     謎底:烏賊
軍事教育(猜人名)    謎底:武訓
省下二十四小時(猜國名) 謎底:約旦
水落石出(猜字)     謎底:硯
內人(猜本省地名)    謎底:梧棲

台長: 過去
人氣(5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愛翹課的壞小孩
我最喜歡猜謎了!
2007-06-19 00:29:22
版主回應
僕も
2007-06-24 22:14:32
嘻~>v<~
我比較喜歡這一篇,有猜燈謎
2007-06-19 16:08:13
版主回應
我也喜歡猜燈謎
2007-06-24 22:15: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