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25 02:30:36| 人氣1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服從行為看納粹相關的電影(修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只做了一點點修改
要把報告交上去了
考試好討厭
交報告雖然累但是比較有成就感
圖片換成之前畫給黃大便的下雨人
(之前的圖是從插畫書弄來的)


社會心理學報告
從服從行為看納粹相關的電影

之前受朋友大力推薦去看了戰地琴聲,這部片和我想像中有很大的差距,本來期待的是悠揚的琴聲貫串整片,像是鋼琴師或海上鋼琴師那般,結果完全不是,故事情節張力夠,殘酷的畫面不斷刺激著我的知覺,其實這根本就是一部戰爭片,控訴著 納粹暴行的一部電影。

納粹濫殺無辜人民暴行的類似行為從古至今從未消失,王鼎鈞的日記小說《碎琉璃》提到民國初年軍閥分權時不同的軍閥即使同樣流著中華人民的血液,仍然彼此互相殘殺,我記得有一段內容是主角躲在樹上眼睜睜看著朋友慘死的過程,大意如下:「他們拿著槍抵著他的頭,讓他自己拿鏟子挖洞,站在洞裡慢慢的把自己埋起來,最後血液集中在頭部,再在頭上鑿一個洞,血就像噴泉一樣細細的噴出來。」除此之外南京大屠殺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倪匡有一本小說就是描寫假想南京大屠殺日軍殘暴行為的省思),難道人的本性就是如此殘暴?我大略將人們施行暴力手段分成三個心理層面探討:
1、服從:寇博提出人在兒童期中期(約10~13歲)進入習俗前的道德觀(conventional morality)。兒童將權威角色標準加以內化。他們服從法則以取悅他人或維持秩序,雖然後來逐漸發展成習俗後的道德觀,將良知與權威衝突加以衡量再表現出來,但是就算是成人仍然很難把握其分際,意圖和行為的取決之間,即使是背叛良知的行為,但因上級指示不可抗拒,可能是被脅迫,政府政策或是利益分配(Kohlberg,1973)。例如東西德分裂時期東德人欲穿越柏林圍牆而被士兵射殺,士兵的行為是否完全錯誤、該受審判呢?
2、袖手旁觀:這並不關我的事,我沒有殺人,但是我也沒有義務去救那些要被殺的人。電影《分道不揚飆》開始有一段一個猶太人逃出集中營想求得救援卻被昔日的鄰居拒絕。高中老師曾經給全班同學看過一本書:插畫家雷克里斯強生畫過一本圖畫書《不是我的錯》(和英文化出版社,誠品一本只要99元喔)從欺負同儕的角度去思索我們一般人袖手旁觀的態度,空氣汙染不是我們的錯,工廠排放廢氣好像也和我們無關,但是我們可能購買製造空氣污染的產品;車禍不是我們造成的,但是時常我們不去遵守交通規則。袖手旁觀是最常發生在我們四周的,以為這樣可以免除責任,其實根本就不是。
3、病態(變態)心理:有研究指出,喜愛殺人的人可能在出生時腦部有缺陷(前額葉發展不完全),造成先天人格有問題,以及後天社會因素因為缺乏母、父愛的關係(母愛剝奪理論)。

而在這之中較常被拿來和納粹一起探討的是「服從」,在米爾滾的電擊實驗中,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曾經對指示的服從出現抗拒,但卻仍然繼續依照上級的指示施以電擊給答錯問題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行為很殘忍,但卻沒有停止,這是態度和行為之間的不一致產生認知失衡(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漢聲出版社的姆指文庫有一本書《浪潮》,描寫1969年美國加州一所中學的歷史老師,企圖創造一個類似納粹的情況,藉以探索納粹的心態,解開德國民眾為何能坐視納粹暴行之謎。他們高喊「紀律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行動就是力量」,產生會員及非會員制,非會員會遭受到暴力恐嚇,最後老師和學生都迷失在偶像崇拜與權力掌控中。學生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且產生從眾的行為(大家都這樣,不敢和別人不一樣,希望被喜歡)。

領導決策只是少數人,反抗力量並不會比較小,如果團結一致便可抵制惡勢力啊!但是在良知與權威的衡良上,大部分還是權威取勝,尤其是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因為人們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害怕被處罰,良知是隱藏在內心的,並不像權威是清楚的公布在每個人的眼前,即使心理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仍去執行他,這是人們普遍的心態,只有靠強烈的正義感去抵抗不道德的權威,那樣的暴力、不正確的服從、從眾的行為才有消失的一天。

台長: Erica
人氣(1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