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16 03:13:53| 人氣7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來照顧你的父母 ?(來自網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誰來照顧你的父母 ?




康健雜誌58期 文/張曉卉



台大醫學院護理系主任戴玉慈是屏東人,記得小時候,村裡有70歲以上老人是件
稀罕事,德高望重,「現在,全村大半是老人,連我父母都八十幾歲了。」

台灣的老年潮來了。

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早在10年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即佔總人口數7%,進入聯合
國所謂的高齡化社會,至今老人人口比例超過9%。到2030年,預估將會拉升至
20%;也就是說,每5個台灣人就有1位老人。

台灣老人也愈來愈長壽。

半世紀前,台灣人平均壽命才50來歲,活過百歲簡直是地方大事,總統可能會到府
賀壽;現今國民平均歲數已拉高至女性79歲、男性73歲,且老老人(超過75歲)人
數大增,阿扁總統若是每天去幫百歲人瑞切蛋糕,得花兩年才切得完。

反哺的困境
老年人口雖多且高壽,但自然有其規律,一旦老耄,疾病仍免不了叩門,也是高齡
化社會必定要面對的現實。

據內政部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全台老人罹患慢性病的比例為56%,
其中,每三個老人就有一位有心血管疾病,兩成多有骨關節問題,日常生活起居活
動困難的有9%,換句話說,大約每10位老人就有一位需人長期在旁照顧。

問題是目前社會結構以小家庭、雙薪為主,老人家一生病,整個家人力、財力都拉
警報。

例如瓊纓,她是獨生女,66歲的父親今年5月時猝然中風。當時SARS正肆虐,好不
容易託關係住進某醫學中心,院方和家屬都怕染煞上身,狀況稍穩定,父親就帶著
胃管、尿管,以及癱瘓的右半身出院。

苦的是母親。辭去工作每天幫爸爸灌食、洗澡、消毒尿管、扛上扶下坐輪椅搭車去
復健,結果「胖了爸爸,瘦了媽媽,」瓊纓苦笑。

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曾對台北縣市功能障礙老人主要家庭照護
者做調查,發現:

●近四分之三的家庭照護者是女性;

●老人照顧老人,三分之一照護者是超過65歲老人;

●另外三分之一照護者是30~49歲成人;

●近4成照顧者除了照顧老人還要外出工作;有30%照顧者曾因此辭職,或拒絕某
項工作。

「照顧老人和照顧孩子不同,孩子會漸漸長大,會獨立生活,但父母是更需要你,
依賴你,」戴玉慈說。

照顧老病長者確實辛苦,當家庭承受照顧失能老者的重擔時,政府的角色在哪裡?

吳淑瓊彙整美、加、英、德、瑞典、日本與澳洲等長期照護政策發展,發現這些早
已進入高齡社會國家,在人口老化速度和數量漸增的壓力下,起先是大量興建收容
機構以滿足民眾;但到了1960年代,過度機構化所帶來的品質低落與成本昂貴,促
使各國政府改向致力發展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讓老人能夠「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

在地老化的精神是讓老人家,即使是獨居,也能在家、在熟悉的社區裡終老。這需
要整合從醫院到居家服務中心建構照顧資源,從最簡單的送餐、陪散步,到提供重
病老人的呼吸器、氣墊床等,由專業人員到府提供生活協助或醫療服務。

例如日本在2000年實施的長期照護保險,簡單申請並經過評估後,針對個別老人打
造的服務就送上門。像93歲星野先生雖重聽、漏尿、有時記憶混亂,還是能住在家
裡,一週4天到日間看護所吃中餐、泡澡和其他老人聊天。

養護中心空著養蚊子
反觀台灣的長期照護資源,行政資源分散,且以增建機構式照護設施為主。

內政部社會司和衛生署各自為政,分別都有機構式和社區居家式兩種服務資源,但
規劃和獎勵措施多是朝著補助機構和硬體發展,誘使民間和公立單位廣設機構床位。

根據東海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劉麗雯調查台灣老人長期照護機構網絡,發現把立案
的慢性病床、護理之家、養護機構等床位加起來,目前共有5萬4千多床,若再加上
興建中的則超過7萬2千床,以此估計每一百位老人有2.7床的機構資源。

這還不包括尚未通過立案的地下機構、榮民體系、醫院超長住院等使用床位,這樣
的分配已經勝過英國,接近日本2.8床水準。

「國外在往社區化,我們卻一直往機構化,床數一直在往上調,」吳淑瓊搖搖頭。

床位夠了,使用率卻不踴躍,內政部社會司最新統計顯示,合法立案的公私立老人
養護機構,進住率是68%,立委徐中雄曾抨擊公立安養中心是在「養蚊子」。

更重要的是,機構式照顧並不符合台灣民情需求,多數民眾仍希望在家奉養失能老
人。

台北市社區老人健康與長期照護調查發現,近8成照顧者認為,即使老人身體變得
更糟,也不考慮送到機構,仍希望由配偶或子女辭職在家照顧,或是花錢請看護、
外籍看護工照顧。

「在地老化」是民眾「自力救濟」
「民眾希望在家奉養老人,但我們的社區資源是空的,怎麼在地老化?」吳淑瓊說。

雖然內政部社會司對低收入戶提供補助,並為照顧者設置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員等
;衛生署將重症居家護理服務納入健保給付。但提供服務的項目與次數有限,加上
界定混淆(例如護理之家與養護機構的差別),又沒有廣為民眾知曉,導致大多數
家有老者需要長期照護時,無法及時獲得資源。

李小姐的父親86歲,罹患糖尿病多年,因為吃東西嗆到引發肺炎住加護病房,前後
折騰近兩個月,好不容易脫離險境,準備出院。

回家後父親因臥床太久變得孱弱,但是「醫院沒有教我們怎麼照顧,結果就是常跑
門診,三天兩頭住院,但看得出來醫院不歡迎我們這種難照料的病人。」

「更氣的是,護士還問我,怎麼不乾脆送爸爸到安養中心省麻煩!」李小姐提高音
調怒道。她是後來打聽才知道有居家護理師可以到家裡幫父親換胃管尿管、測血糖。

李小姐和大多數老人與家屬一樣,不知道有居家護理服務。

內政部的老人狀況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老人不知道政府有居家照顧服務。政大社
會系教授呂寶靜調查則發現,與老人同住的子女有66%不知道有居家服務和居家護
理服務措施。

用外勞照顧,全世界台灣獨有
經濟是老人和家屬另一個大壓力,但政府卻讓民眾獨扛。「政府最需要做的老人
福利就是長期照護,但政府不敢隨便承諾,怕變成財務無底洞,」吳淑瓊說。

「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老人們主要經濟來源以子女奉養為多,佔了47%;
自己有退休金的只有15%;2成老人有經濟困難。老人家原就靠子女奉養,萬一
病倒更需額外支出費用,短則數週、數月,長則數年、數十年,常會壓得不少家
庭喘不過氣來。

送老病父母到機構,護理之家、養護中心的收費,從5、6萬豪華型到1萬多未立
案的陽春型,除了少數低收入戶有補助,民眾多需自費,「有幾個家庭付得起每
個月費用5萬元?」一位家屬嘆道。

在沒有能力或不願負擔高額費用狀況下,低價位、地下養護中心盛行,照顧品
質令人搖頭。

蕙芳的舅舅在75歲中風,兒女把老父送進嘉義縣偏遠鄉鎮的養護中心。這間中心
衛生條件可怕。一條毛巾、一桶水可洗上8個病人,疥瘡皮膚病一床傳過一床;舅
舅意識清醒,但身邊的植物人不能聊天說話,當然也不會抗議伙食差勁。舅舅每
次看到妹妹來探訪就老淚縱橫。

請外籍看護工算來似乎較划算,其實仍是個重擔。

住在蘆洲的王小姐,母親20年前得肺炎昏迷,從鬼門關醒回來後體力漸衰,肺炎
、跌倒等意外不斷,一年得住上兩三次醫院。好幾次王小姐累得想送母親去安養
院,又不忍心,不敢出門遠遊,也沒結婚,「朋友都說我是用青春換母親健康平
安。」

這幾年請外籍看護工照顧,加上尿布、抽痰管、消毒紗布、胃管灌食高營養品等
,一個月花費近5萬元,「幾年下來可以買別墅了。」

目前有近12萬外籍看護工在台灣,分攤了許多家庭照顧老人的重擔,對社會整體
和經濟卻有另一層隱憂。

「沒做好社區照顧,用外勞來解決家庭照顧,而且是合法引進,全世界大概只有
台灣這樣做,連老年人口最多的日本也沒有,」吳淑瓊無奈笑了笑反問,「我們
經濟比人家強嗎?買得起外國勞力嗎?瑞典、美國比我們更有錢,為什麼不做?
這對老人、幼兒照顧品質、整個國家正常建構,絕對是負面政策。」

「我到瑞典去,他們說:『只要瑞典人需要照顧,我們就自己照顧,不會交給外
國人。』讓我覺得非常丟臉。我們自己不能做嗎?上一代辛苦工作一輩子,等到
老病需要照顧時,下一代卻交給外人去做。政府應該把長期照顧制度建立起來,
讓家屬能在家好好照顧老人家。」吳淑瓊愈說愈激動。

從這些想法出發,吳淑瓊和一群投身老人和長期照護多年的學者,從國外取經,
配合台灣民情,研擬了「長期照護先導計劃」,在嘉義市和台北縣三峽、鶯歌成
立實驗社區,用「在地老化」精神設計九大服務方案,並運用台灣本土勞動資源
,將服務主動引進數百個家有一老要照顧的家庭。

不知道哪天,台灣的老人家,能像《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主角莫瑞.史瓦茲
,雖罹患運動神經元免疫不全症(俗稱「漸凍人」),仍可以在家接受醫師、護
士、復健師、社區志工照顧,為家屬分憂解勞,也讓老教授在病榻前留下最後的
生命智慧。

台長: 維多莉亞韓語補習班新聞台
人氣(7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維多利亞免費學韓語 |
此分類下一篇:很讚的文章-35歲的男人 (來自網路)
此分類上一篇:苦瓜的故事 (來自網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