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8 10:16:26| 人氣1,31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二組報告: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和你在一起”



 

 

組長:通訊工程系 潘勇誌

組員:運動競技系 簡庭豪

   運動競技系 嚴祥宏

   企業管理系 王怡

   傳播系         劉航

   資訊工程系 蘇郁翔

   資訊工程系 鄭尚斌

   資訊工程系 潘冠廷

 

 

 

1、導演介紹

姓名:陳凱歌

原名:陳皚鴿

出生地:北京

職業:電影導演

陳凱歌出身於藝術家庭,其父是著名導演陳懷皚。少年時期經歷過文革和插隊。初中畢業後到雲南省西雙版納農墾局當工人。

1970年,陳凱歌參軍

1974年復員轉業

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

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 ,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

1984年他執導的《黃土地》,以其突破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為第五代影人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陳凱歌以「學者型導演」著稱,陳凱歌的自我感覺就是主觀意識,權力意志,三軍統帥,民族電影業的大旗,現代電影的舵手,因此,電影導演是中國最光榮的職業,最能充分表現自我的崗位,看著美工系畢業的張藝謀也成了導演,也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大片,雖說是身為朋友,但內心畢竟有失落感,只是不便言說,只能埋頭加勁自己的事,總以為自己更專業,出身更正,使命感更強,但是遺憾的是拍出的電影不見動靜、張藝謀倒是一部接著一部讓人看好!

陳凱歌讓更多的人認識的電影可能就是那部《霸王別姬》,那部電影一改往日的深沉和昏暗,變得明亮和艷麗,對話也多了,故事性也強了,離觀眾生活更近了。難怪有人說陳凱歌投降了,陳凱歌媚俗了,但也有人說那是“後現代”。這部電影在國外也拿了個什麼獎,但給我留下的印象似乎只剩下旋轉的戲服,剁去的六指,文革的標語,還有報上炒的「同性戀」。

《世紀之歌》當這部電影最終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時,陳凱歌的頭髮開始加速變白了。頭髮白全是操心操的,陳凱歌確實如此,權力慾、使命感,片子要獲獎,上座率要高,諸多問題折磨著陳凱歌本來就懮國懮民的心,那後來因為《風月》一片頭髮越長越白,就可以說明陳凱歌或許是真的老了。陳凱歌的《風月》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認識了陳紅,就這樣人們透過迷霧茫茫的風月看到了倪萍的 《日子》。

陳凱歌老了,老得那麼固執,在鞏俐出演《霸王別姬》、《風月》失敗後,再一次地啟用鞏俐拍了巨片《荊軻刺秦王》。有一本雜誌《名人》,雜誌中把陳凱歌排入“1999年度影視全明星陣容”的中後衛,並稱「能執導《荊軻刺秦王》這樣的鴻篇巨制,足以證實陳凱歌具備運籌帷幄的大將風範,這樣的人當後衛,誰不放心?」為了拍好《荊軻刺秦王》這部史詩般的大片,陳凱歌在演藝界的號召集合了一個強大陣容:鞏俐、張豐毅、李雪健、孫周、王志文、顧永菲、呂曉禾。

首先弄不清這部電影拍的是身為皇帝的秦始皇,還是拍的刺客荊軻,不知是拍的秦始皇的家族史,還是拍的荊軻婚戀史,母情、父情、愛情、亂倫、弒父、戰爭片、傳奇片、武打片、歷史片、秦始皇的凶殘、奸詐、陰險、自私、秦始皇的帝王、正義、孤獨、傷害,荊軻的善良,力量、英勇、兇狠,似乎都點到了,又似乎都沒有點透,最終什麼印象也沒有。因此,在影片中灌入自己許多東西,但電影這門綜合藝術是要求作品不要綜合太多,給人一種清晰的脈絡,才能給人震撼力。

陳凱歌的頭髮白了,只是因為活得太累,在更年輕的導演之前,陳凱歌顯得更老了,盡管《北京雜種》、《小武》這樣的片子給人一種小電影的感覺,但給人更強的印象是:這或許就是電影。

要說老了,豈止陳凱歌,他的戰友們,包括張藝謀何嘗不是這樣。張藝謀在拍完《活著》之後,似乎藝術生命也就活到盡頭了,以後的片子一部不如一部,一部比一部媚俗,倒是新聞炒作一部比一部熱烈,首映會已開到全國各地去了。由另類電影變成了主旋律了。

今日中國的電影,就是以導演老了為目標,成為他們那個時代的終結,中國藝術家似乎和中國政治家一樣,總是走一種從青年到老年的過程,何日中國電影導演能永保藝術旺盛的創造力和輕鬆的心態,何時是中國電影的成熟之日。

 

 

2、劇情介紹

劉小春年幼時就拉小提琴,十三歲即身擁不少令人稱羨的琴賽獎狀。對於這位敏感又沉默的少年,這個樂器一直是他最喜愛的表達方式,是與他從未謀面的母親之間一種最珍貴的聯繫,而母親是他獲取靈感的源頭。

他的父親劉成是一個普通的廚師,深以小春為傲,對兒子寄予深切期望和天真的野心。贏取區域性的比賽當然不足以造就一個盛名職業演奏家,即使是個鄉野人,劉成也知道非經過北京的洗煉不可;他兒子事業的成功失敗全系於此。

小春和父親於是離開家鄉的北方小鎮,前往北京少年宮參加全國性的小提琴比賽,並抱著一展國際事業前程的希望。北京激昂的氣氛讓鄉下來的父子倆印象深刻,然而更吸引住小春的是一個年輕女人的臉蛋和身體:莉莉。由於她,小春接觸到之前毫無概念的另一種世界。莉莉美麗俗豔,有點玩世不恭,張喬做致,忽而開懷,忽而嗔怒,轉換之間了無痕跡。莉莉將成為他少年的初戀,第一次的心疼,第一位知己。

小春在少年宮的比賽排名第五,對劉成來說,這象徵兒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經過不懈努力,劉成終於讓江老師同意收小春為學生。

劉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課學費。單身的江老師桀驁不馴,傷感寡歡,不易相處,完全不采傳統教學法。但終究在其指引下,小春跨出決定性的一大步,暫時擱下了天份上的琴藝技巧,全心投入地傾聽樂譜。

這其間,小春發現車站的漂亮陌生女人,就住在臨近的小樓。另一種教育展開了,小春很快就窺視出隱藏在莉莉美麗面孔下,一個戀愛中包養女人的焦慮,不時受男人欺騙的傷心失望。

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劉成聆聽了接受滿堂喝彩的一位年輕演奏家的演奏。他登門拜訪後者的恩師,高雅的余教授,並說服了他傾聽兒子拉段小提琴。

滿腔遺憾地離開無法擔保他演奏事業成功的江老師,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繼續追尋成功的路程。這位新老師嚴格、苛求,擺佈控管,特意將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湊在一起,讓兩人競爭。

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小春也努力澄清他與父親之間越來越緊繃的關係。

比賽的前夕,余教授終於指定小春參加選拔賽,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洩露給小春一個將影響他一生的秘密……原來劉曉春並不是劉成的親生孩子。只是劉成在火車站撿到的被人遺棄的孩子,並且旁邊放著一把小提琴。劉成就想孩子的父母應該是想要孩子學好小提琴,於是他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並且供養他學小提琴。最後當劉曉春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他放棄了國際比賽的機會。飛奔到火車站去追即將回到鄉下去的劉成,然後在火車站拉起了那首本來準備參加比賽的曲目。在激昂的音樂聲中,電影就結束了。

 

 

3.《和你在一起》電影賞析

電影是一種藝術,而人們常常認為藝術來自于生活又高於生活。看一部電影不但要關注它的故事情結,更應該看重其中的情感。

我個人覺得《和你在一起》是一部需要慢慢體會的作品,沒有豔麗的電影場景、熱鬧的打鬥場面和奢華的生活格調,有的僅僅是人類自身的真真實實的愛的情感。下面,我就據我的看法,從四個方面來賞析一下這部電影,與大家說說我的想法。

 

A.時代背景

電影是2002年上映的,在影片中,我感覺沒有線索能夠讓我明顯判斷出故事發生的時間點。但據我的大概推測,應該是90年代的中國大陸。那時候正是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開始飛速發展的時候,那時候的城市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但是農村的變化卻不多。因此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明顯體現出了當時中國大陸的城鄉衝突。

由於現代城市的崛起以及資本因素對現代文明文化的介入,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緊張,在很大程度上現代化城市對凋敝農村生存空間的逼迫和擠壓。因此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有很多文學作品、電影都反映了這一時代主題。尤其是想陳凱歌、張藝謀等許多從農村走出的知識份子,和對農村文明給予深刻同情與人文關懷的精英階層,紛紛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對農村艱難生存和生活環境的思慮,並將城鄉衝突引起的時代哀歌逐步奏向了高潮。

因此,我認為《和你在一起》中,陳凱歌也毫不避諱地將關注點伸向了這個話題。

《和你在一起》這部影片中,陳凱歌也毫不避諱地將思想觸角伸向了這個現代知識份子樂忠於表現和談論的話題。

影片從劉陳、劉曉春家鄉所在的一個江南小鎮開始敍述,第一個鏡頭給向了13歲的劉曉春在河邊剃頭的場景,剔完頭,錢都不用付,因為父親會給,可想農村的那種純樸民風,著剛好與後面城市的爾虞我詐形成鮮明對比。江南水鄉是美麗的。劉曉春穿過河邊一條長長的走廊,滄桑的木橋,古樸的小鎮街道……在一陣悠緩的小提琴樂曲中,傳來嬰兒呱呱落地時的啼哭聲,一個鮮活的生命在劉曉春的音樂催動下誕生了。至此,鏡頭語言進入一個跳轉,畫面突然切換為得寶設喜宴時的歡快場景,此時在得寶家擔當廚師的劉成,拒絕接受的感謝錢,最後是劉曉春在一副憨實羞赧的表情中收下了得寶的紅包。

這幾個場景轉換得自然流暢,雖然占時不長,卻在影片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它交待了主人公劉曉春及其父親劉陳的身份地位,並對各自的性格作出了初步的刻畫。其次,它成功渲染出了一種頗具浪漫性的喜劇氛圍,為故事敍述的鋪展起了一個詩意的開頭。更重要的是,這幾個鏡頭的剪輯利用高度濃縮的聲像語言,充分表現了小鎮的破舊、古樸而又生機勃勃、鄉風淳厚的特點,為劉曉春、劉陳打上了確切的階級烙印,從而為二人進京後性格的逐步發展以及各種衝突的展開預設了伏筆,再者,對小鎮純樸生活的描繪本身就是針對浮躁都市的銳意反諷。

而到了城市之中,他們的生活卻面臨著轉變。比如,劉曉春在北京的小提琴比賽最終只取得了第五名,而按照江老師的說法,"他可以獲得第一名"。又如劉曉春受到了同為余教授學生,但生活境遇更好、地位更高的林雨的蔑視,冷不丁被斥為"鄉巴佬"。這體現了來自城鄉兩大階層的人士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城市的人對鄉村人的歧視和看不起。而在帽子丟失以後,劉陳試圖憑藉一技之長謀個廚師的職務,卻遭到了飯店老闆的輕視,僅能蹬著自行車送外賣,這是對鄉下人到北京艱難生存境遇的又一敏銳刻畫。

此外,電影還在一個側面體現了城市人生活的浮躁、虛偽和追逐名利。這也正好和開頭純樸的鄉村生活形成了鮮明地對比。更加凸顯了城鄉生活的這種矛盾,不平等。

但是我也發現,陳凱歌還是對這種矛盾寄予了一些美好希望,他還是覺得社會終久還是會被美好和善良感化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莉莉,起初她是瘋癲而迷狂的都市青年女子的代表,她將自己本來不多的錢全部用來添置時髦衣物,她可以在車站旁若無人地與男友親吻,又能夠放蕩不羈地用口紅在穿衣鏡上記錄陌生老闆的電話號碼。但就像劉曉春對她的曖昧情感終於複歸平靜一樣,莉莉也在經歷幾場並不傳奇的恩怨糾葛後,在劉曉春純真善良的性情感召下,逐漸由起初的躁動輕浮變得嫺靜沉穩。因為後來我有注意到莉莉的打扮不再想原來那樣時髦而是歸於一種簡樸。

以上就是對電影時代背景的一些看法。

 

B.敍述手法

《和你在一起》並不是一部刻意煽情的電影。它的結尾很感人,高潮處,以一連串蒙太奇地抖開包袱,前面的鋪陳到此水落石出!刹那間,劉佩琦扮演的鄉巴佬父親似乎成了煽情故事的主角,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似乎成了故事的主題。在影片的最後,那個秘密總算是被點破了,劉曉春是個棄嬰,在車站被劉成撿來,因為身邊放置了一把小提琴,便從小讓他學琴,不負丟棄之人的心願。陳導的表現形式可圈可點,他把這一段用時空交錯的手法拼接在一起,現實採用全彩,而回憶採用淡彩,兩者有機的融合一起。此時老柴的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的第三樂章轟然響起,音樂的急遽跳停產生的那種震憾美是無法比擬的。本來第三樂章歡快、活潑,極具俄羅斯特雷巴克風格,展現了當地人民節日歡慶的場面,而在此處它恰好的反映了劉曉春對劉成那種泉湧噴薄的感激之情。劉成13年前在車站抱著繈褓中的劉曉春四處呼喊的場景沉浸在低幽美妙的旋律中,而劉曉春找到正要在車站匆匆離去的父親為他演奏這一曲時,陳導將兩個場景結合得十分完美,一個是比賽現場的宏大氣勢,一個是車站裏沉浸在濃濃離別之情的獨奏,像是烘托,更是對比,只有懂得感情的人,才能完全的佔領觀眾的心。

甚至有的評論人說:“父子最後的重聚不是一個廉價的宣言式的東西,那是一種生命本色的自然流淌[1]

 

C.藝術表現手法

我感覺整個影片中最強烈的藝術手法就是對比。

就想一開始我已經介紹過的關於城鄉生活和民風的對比,除此之外,高檔的教授音樂廳和低下醜陋的平民宿舍的對比,高雅、有名望、有地位的余教授與默默無聞、貧困潦倒的江老師的對比,莉莉的前後兩種狀態及其失與得的對比,林雨和劉曉春的求學態度、為人品格的對比,包括最後鏡頭中,在華麗演奏廳裏參加國際比賽和在大眾火車站里拉琴的對比。正是這種反差極強的對比感,讓我們產生了一種悲喜交加的情感。以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喚起了我們對現實問題的深思。

除了對比手法之外,我覺得影片的最大一個特色就在於音樂這種藝術地完美運用。陳凱歌把抽象的音樂通過具象的影像完美地表達給我們。劉曉春的音樂才華,在這部電影裏,就從一個個小細節表現出來,比如說,他擦譜子時候的沉醉,還有他的音樂個性也是我很欣賞的。

我不知道他所拉的那首曲子的背景、作曲家的故事以及曲子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可是經過了陳凱歌的層層鋪墊,劉曉春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無冕之王般的自我沉醉。以具象表達抽象,這是非常困難的;個人覺得陳凱歌在影片音樂的運用上是非常強大的,這部電影用影像表達小提琴,像《霸王別姬》和《梅蘭芳》剛是京劇——如何用具象的鏡頭表達抽象的音樂,這是非常考究一個導演在駕馭鏡頭方面的功力的。甚至有的人說:“凡是真正懂得把觀眾情緒調動起來的影片,下過一番苦功的影片,都是好影片,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把琴,顫動著藝術的靈魂與性情,或者是一把槍,裝滿子彈,征服你,或者我。”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某一刹那,我突然感覺我是真的可以理解那首古典音樂曲子下面所要表達的所有情感。尤其是最後那段音樂,我覺得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隨著每一個跳動的音符,就像是劉曉春這13年的命運交響曲。時而是更好的表現手法是陳凱歌在影片最後將在不同場面下演奏的同一個曲目放在了一起。一個是比賽現場的宏大氣勢,一個是車站裏沉浸在濃濃離別之情的獨奏,像是烘托,更是對比,只有懂得感情的人,才能完全的佔領觀眾的心。我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情,反正到最後那個地方,我覺得真正的完美的音樂是在火車站的,而非是在象徵著高雅藝術的藝術殿堂的。

 

D.主題思想

下面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陳凱歌想要拍這樣一部電影,而且還親自出演了。他到底想要通過這部電影表達什麼呢?

作品關切人生,拍攝的焦點落在普通人之間尋常的感情上,深刻反映了在現在是一個崇尚成功、崇尚名利的時代,人類情感的複雜性,父子親情的崇高和偉大。

整個電影有一個關鍵點,也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題,就是一個字,琴者,情也。而這樣的感情是透過一把小提琴來表述的,可以說這把琴就是電影的關鍵點。一個被遺棄的孩子身邊卻有一把小提琴,這或許就讓他跟小提琴結下了不接之緣。

從學琴到賣琴到失琴最後失而復得,每次琴“命運”的變化也是劉曉春情感變化最跌宕的地方。到陳凱歌我想他是要表達的一個理念:人世間,唯有真情才是最有價值的!不但親情如此,愛情如此,藝術亦複如此。

感覺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其實挺多的。

還有一點是文章讚美劉成的父愛。你爸這輩子最大願望就是希望你能成功,就是為讓你爸高興,你也要把這琴拉好。”“……有了你,他覺得快樂、幸福,你必須成功,以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才能不自卑的活著。這些都是余教授的嚴厲、武斷的陳詞濫調,這就從一個側面讚美了劉成的父愛,甚至是超越了父愛的情感,因為劉曉春本身也不是他的親生孩子。

 

當然,我認為好的電影經得起時間和不同觀眾的考驗。同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賞析的角度,只是自己的一些見解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願和各位分享一下。

 

 

4、電影觀後感——你要和誰在一起

講到陳凱歌,有時候會感覺《霸王別姬》已成為其最具標籤化的作品,是他具有歷史反思特性、藝術人氣質的知識份子典型代表作。

然而《和你在一起》不一樣。《和你在一起》裏沒有歷史的宏大敘事,沒有大道理和大場景,有的只是發生在世界每個角落的父子之情。

故事的一開始是水鄉小鎮,而這種小鎮的定義就是雞犬相聞,鎮上的所有人幾乎都互相認識,廣播裏播報的就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雖然貧窮,但是卻包含著濃濃的人情味。而在劉小春父子扛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滿含興奮與憧憬地踏上去北京的道路時,這個純樸善良的世界,就離他們越來越遠。

大城市給小春的第一印象,不是五光十色,而是莉莉的身影。這個女人就這樣毫不自知地闖入了13歲少年的心底,開啟了少年青春期的大門。這是陳凱歌比其他導演高出一籌的地方,看似憨厚土氣的少年,內心卻不是白紙一張,他也有自己複雜的不想外人知道的小心思。這種青少年次文化,卻常常是所謂的大人不能理解的地方。小春對莉莉莫名的好感,不僅僅是把她當作一個姐姐,更多的是對女性的嚮往。不要覺得這有什麽不堪,13歲已經是男孩子性發育的年齡,更何況從小母愛的缺失,小春對莉莉的某種情愫,其實也包含對母親的渴望。而莉莉,這個看似風塵女子的形象,雖然放蕩,卻也直爽善良。

再講江老師,他其實才是這部戲裏面的伯樂,王志文將這個落魄單身與貓為伴的藝術家氣質演繹得惟妙惟肖。從一開始不願意收小春,到後來主動提出免費教學,這樣的轉變體現出一個真正的文藝工作者惜才愛才之心。然而,成功和成才並不是等同的,一心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劉成最終選擇了讓小春成功。於是便出現了小春離開江老師前最後的那一幕:一個人坐在鋼琴前,一個人悠揚地拉著小提琴,柔和的燈光打在兩人身上,看得見塵埃,卻看不清他們的臉。濃濃的情緒被這樣的光影包圍著,想要宣洩只能通過令他們沉溺其中的音樂。從《霸王別姬》就可以看出,光和影在陳凱歌手中被運用得靈活自如,而在《和你在一起》裏,更是添加了古典音樂這一強大的感官武器。於是這一幕成為我認為劇中最美的一幕,鏡頭逐漸拉近,從中景到近景,再從近景再到人物的臉部特寫,這是情感由弱轉強的過程,將兩人的內心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從某種意義上講,江老師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小春父親的角色。

而滿嘴大道理位高權重的于教授,坐享榮譽和財富,看似能帶領小春走向成功,實則爲了自身的名譽。他與莉莉的男朋友一起,將成人的虛偽和謊言展示在孩童純淨的世界面前。

至於劉成和小春倆父子,經歷了一個由相依為命到矛盾爆發再重歸於好的過程。這便是大多數父子相處的模式,總會有代溝,有摩擦,但只要有愛,這些又算什麽。宛如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雖然迂迴曲折,但感情就在其中積澱。在劉成要求小春去跟余教授學琴時,有一個小春瞪著父親的鏡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眼中的鄙視。是的,他看不起父親這樣的行徑,看不起他的奴顏婢膝,甚至看不起他的紅帽子。但是,這樣的劉成,所作的一切,都只是想讓兒子能夠成功罷了。也是這樣的一個父親,這樣偉大的父愛,讓小春最後選擇放棄參加國際比賽的機會,回到父親身邊,和他在一起。

只想要,和你在一起。

故事的最後,導演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發散的結尾。究竟這倆父子最後何去何從,片子並沒有明說,但我更傾向於他們還是回到了原來的水鄉小鎮,回到那個宛如《桃花源記》裏那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

此外,陳凱歌還和我們討論了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究竟是成才比較重要,還是成功比較重要?

這個社會上有這麼多人爲了成功而汲汲營營、不擇手段,一如片中一開始青少年宮的比賽中出現的買名次現象。花這麼多錢,只爲了一個虛假的光環,這些家長究竟是想要帶給孩子什麽。在江老師問劉成是希望小春成才還是成功時,劉成一口選擇了成功,可見這種觀念是如此地根深蒂固地植入人們的信念。

這裡又涉及到另一個討論,什麽才是你要的人生?或許只有弄清楚了你所想要的人生,才能選擇你所要過的生活。你是要光芒四射受萬人景仰,還是只圖自身的安逸而不管不顧他人的一切,又或者懷揣著一個別樣的夢想期望有價值的人生。像在最後,林雨和小春兩個同樣熱愛音樂的小孩,卻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或許,也決定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

另外,劇中飾演莉莉的陳紅和飾演余教授的導演陳凱歌是一對夫妻,我想陳凱歌初為人父的體驗,也是這部戲的靈感源泉。



[1] 摘自:http://www.redlib.cn/html/11418/2003/24595246.htm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1,31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辛金順老師
觀看這部電影時,要看出導演是如何通過一個關鍵點
(或以一個意象做為象徵),去貫串整部電影。
這個關鍵點是甚麼?

導演如何在電影中通過這關鍵點去展開其之敘事?
注意角色之間的比較,這樣的比較具有甚麼涵意?
注意空間的比較和修辭展現,(如江南小鎮和北京城)、火車站等。
注意音樂在這一部電影中的敘述。
導演通過最後一幕蒙太奇手法,想表達甚麼?
2010-11-04 10:41:05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5:41: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