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6 02:51:43| 人氣4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玫瑰的名字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玫瑰的名字讀後感》本來是一篇期末報告,當時搜尋引擎的妹妹正因為好幾份報告趕不過來,所以就讓手癢的搜尋引擎代為捉刀。最近,因為工作上正進入非常時期,所以就偷個懶,先拿它來墊檔吧。



【一】內容摘要

本書敘述一位年輕的見習僧埃森,跟隨他的導師威廉修士前往一個古修道院解決一件謀殺案時,所涉入的一連串離奇的現象。

故事的開端威廉修士和院長的一段對話,除了顯示出威廉的睿智外,也帶出一連串離奇現象的起因就在那座有如迷宮般的圖書館裡。

院方之所以禁止僧侶自由進出圖書館的原因在於,圖書館裡保存的大量書籍裡,除了宣揚上帝真理的經典外,也有許多隱藏異教徒思想的言論及各種危害人的巫術或草藥的知識等等。就像盲眼修士佐治所說的:『圖書館證實真理,也證實錯誤。』佐治與威廉對『笑』與『喜劇』的爭辯,正好就隱含了這整件陰謀的真相與原因。

威廉在調查當中發現到,在接續的幾樁謀殺案中,除了牽扯到修士們違反教義與自然的肉體慾望外,可能還有更不被院方容許的『對知識的慾望』。在那些被謀殺的僧侶臨死前所見恐怖的幻象流傳在修道院每個角落的時候,威廉卻根據那些死者共同的特點:『與圖書館的淵源』和『舌頭與手指泛黑的情況』,而一步一步解開事情的真相。

而這種『對知識的慾望』的壓抑,除了出現在佐治的言論之中,也出現在裁判官巴納與院長的行為中,而他們也都是以信仰為名去打壓和自己不同的聲音。

裁判官巴納以詭辯的方式,將擁有異教徒背景的雷密喬屈打成招,並將所有出現在修道院的謀殺罪行嫁禍給他。但就在雷密喬被捕後,又發生了另一位圖書管理員馬拉其的離奇死亡。在這次謀殺後,院長幾乎已經確定了策劃這些謀殺案的主謀,但是卻為了保有修道院的名譽而不願威廉繼續追查下去。在巴納的誤導與院長的姑息下,佐治在馬拉其毒發前的言論也越來越明顯的透露出他的罪行以及背後的原因。

『傲慢的毒蛇已蜷伏了一段時間了』,而佐治認為這種傲慢不是權力的傲慢也不是財富的傲慢,而是對知識的追尋的傲慢。『知識是一種神聖的事物,它的物質是完整的,自始便已界定。知識應該保存,而非追尋,因為知識在許多世紀以來已經被界定完成,由先知的傳道,到教會神父的解譯……在已經很豐足的註譯中,只需要無畏的辯論,而不需要愚蠢的增議……我要告訴費力想揭開不該他看之書籍緘封的人,上帝便是對這個傲慢施以懲罰。』

在佐治這一段警告似的言論後,威廉這樣告訴埃森:『這老人知道的比他說出的還多……他知道,而且提出警告:如果某些好奇的僧侶繼續冒犯圖書室,修道院就不會重獲安寧。』

在重重的壓力下,年輕的埃森的夢境給了威廉追查佐治涉案的直接證據的線索,他從圖書管理員的任職時間和書籍進出的時間與背景作比對,發現佐治其實是這座修道院幕後真正的控制者,而院長也在真相逐漸逼近的緊要關頭對威廉下逐客令,以保住修道院的名譽。

在埃森無意透露的言語中,威廉偶然的發現進入圖書館迷宮的方法,也發現佐治早在通道裡等待他們的到來。在通道中,威廉對佐治逐一剖析他對整個案情的來龍去脈及整理的過程,也謹慎的躲過佐治在書本上餵毒的伎倆。而佐治也承認之所以百般的防止傳說中亞里斯多德詩論下冊的唯一抄本流傳出去的原因在於:『創世紀說了宇宙的形成,但是在亞里斯多德的自然科學中,卻指出世界是由陰暗泥濘之物造成的。』而這種科學的思想,極可能會危急教會的教義,使得人民脫離教會的思想控制。在佐治玉石俱焚的行為下,讓一盞油燈的火舌跳上乾燥的羊皮紙,順帶燒毀了整座圖書室與修道院。

事後的反省中,威廉道出在整個推理的過程中,往往他歸納出的模式卻是由巧合造成,而推論出來的有計畫的犯罪者,卻是沒有什麼計畫的,各種肇因間彼此矛盾而進行著,就好像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秩序。而年輕的埃森所提出的疑問:『如果是這樣,上帝和原始的混沌有何差別呢?確定上帝絕對的全能和絕對的自由,不就等於顯示上帝並不存在嗎?』

而故事也在威廉模稜兩可的回答:『如果一個學者對你的問題回答是的話,他怎麼繼續傳達他的學識呢?』進入了尾聲。



【二】心得報告

就像本書附錄中許多書評所說的,這本書可以當作對中世紀修道院裡的宗教儀式與異教衝突等的歷史紀錄,也可以當作是影射作者所處的社會現象的批評,更可以純粹將它當作一本推理小說來讀。

如果要像某篇書評中所說的,要分析出比較能代表作者安伯托•艾可的究竟是睿智的威廉,或是年輕的見習僧埃森,或者說是威廉決定了故事的輪廓,而埃森則賦予它私人的悱惻和悲情……倒不如回到書本中,將故事裡的人物作一些分類。

在前面幾件謀殺案中,牽扯出修道院內僧侶的不當慾望與交易,為了滿足肉體慾望的貝藍格和為了滿足求知慾的阿德莫之間的不當交易,因為有心者的挑撥與毒藥的運用,而遭到殺害。僧侶們因為將生命奉獻給上帝而承諾禁慾,而這種醜聞在修道院裡固然不容許,也不過是僧侶們引以為戒的笑柄。

在埃森與鄉間的年輕女孩發生關係而向威廉告解時,威廉這樣說:『如果上帝那麼鍾愛夏娃和她的女兒,我們被那個性別的高貴與優雅吸引難道就不正常嗎?這種事在沒發生前不被允許,在發生之後也沒必要責罵得厲害……也許這樣在有一天勸慰罪人時,才能縱容並且諒解。』

比較起來,真正不被教會允許的,恐怕是屬於後者的『對知識的慾望』。佐治之所以拚了性命也要將亞里斯多德詩論下冊的唯一抄本毀掉,原因在於書中有著『宇宙是由陰暗泥濘之物所造成』這一類會危害到基督教義的科學思想。在佐治的眼裡,像多西諾一輩的異教徒不足為懼,因為『無知的瘋狂,絕不會在神聖的修會中造成危機。他會宣揚暴力,死於暴力,會不留痕跡,如歡宴的的結束般被消蝕。』但是這本書卻教人『笑,可以使人免於恐懼』,可是教會正是利用人的恐懼,才能達到思想控制的目的。

而有另一種人他雖然不參與謀殺的罪行,但他的姑息卻也同樣助長了罪行的產生。書中的院長顯然在長時間內受到佐治的控制,雖然想藉著威廉來揭開他『礙於告解的封印而不能說出口』的秘密,但是卻又顧慮修道院的名譽而在最後不願威廉揭開謎底,院長亞博與其說是這座修道院的精神領袖,不如說是一個對修道院龐大財產沾沾自喜的財產守護者。

而威廉,這位一開始就顯現出他過人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的學者,敘述者形容他是一個對知識有著熱切興趣的人,對任何事都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看法與反應,『在我的國家,當你開玩笑時,你會說可笑的話而且大笑不止,讓每個人都能分享這個笑話。但是威廉只有在說正經事時發笑,說笑話時卻十分嚴肅。』

他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有時會顯得冷酷,例如當佐治將含有劇毒書籍一張張吞下肚子裡時,他的反應是『我才不管他死不死,他吃下那麼多毒藥,必死無疑。但是我要那本書。』但是也有溫情的一面,好比說當埃森向他告解犯了禁慾之忌的時候,他並不以世俗的標準加以斥責,反而安慰他說,『也許正因為這樣,當你有一天在寬慰罪人時,才能縱容並且諒解。』

在故事的最後,威廉發現到他一直追求的秩序也許並不存在,『心靈所想像的秩序,就像一張網或是一個梯子,為了獲得某物而建,但之後必須把梯子丟開……唯一有用的真理,就是將會被扔開的工具。』令他覺得沈重的是這隱含著對全能上帝的不信任,也因此才引出埃森所說的:『這樣不就等於顯示上帝並不存在嗎?』

而埃森,他或許不像威廉那樣事事明察秋毫,但是正因為他對任何事都一知半解,對修道院的傳言也半信半疑,所以作為一個敘述者,他才能帶給我們比較完整而未經過濾的訊息,就像在福爾摩斯身邊的華生醫師一樣。

延續著威廉對世界表面秩序與對上帝的懷疑,埃森在晚年的一段自白,更將這種懷疑確實。『不久之後,我就要重生,我已不再相信那是上帝的榮耀或是喜悅,雖然修會的院長諄諄告誡,麥諾瑞特修士也都如此堅信……很快的我將近入這片廣闊的沙漠,在那裡所有的差異都將被遺忘。』這段話幾乎直接否定了基督教義中對天國的信仰。

如果要為這本書下個註解,也許應該說:『所謂的真理,不論它偽裝成宗教或是知識,都不能不經思考就全盤接受。前人智慧的果實,隨時可能會遭到曲解與誤用。』

台長: 搜尋引擎
人氣(4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