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31 01:33:22| 人氣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音樂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灣原住民音樂淺介 布農族
一、前言
臺灣原住民可分為高山族與平埔族。其中平埔族群漢化甚深,如今只能從某些聚落儀式中的特徵,尋找些許蛛絲馬跡;高山族可以依其居住領域而大略區分為北部族群(泰雅、賽夏族)、中部族群(布農、鄒族)、南部族群(魯凱、排灣族)、東部族群(阿美、卑南族)、居住蘭嶼島上的雅美人(他們自稱「達悟人」及曹族)。
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因此在文化體系與生活型態上與臺灣島上其他族群有著極大的差異性。人們早期對原住民的幻想,多帶有神秘、刺激的色彩,而吳鳳的故事,也讓人對原住民有著畏懼的成分存在。早期交通不便,一般人民想進入原住民的部落也不容易,因此,對原住民的想像只能停留在別人想要給你的印象當中;隨著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的面紗一層層的揭開,與媒體的炒作之下,造成人們想要一探究竟原住民文化藝術的奧秘。
原住民文化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環,儘管長期受到外來民族同化的壓力,他們卻仍保有部落的特殊生活方式,以及親近大自然的粗獷性格。在原住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就是音樂,它具體地表現了原住民的文化活力。
一、布農族概論
布農族現今分佈於南投、花蓮、臺東及高雄等縣,分為六個社群:卓社群、郡社群、巒社群、丹社群、卡社群與蘭社群;其中蘭社群由於臨近鄒族,在混血之後,已與鄒族同化。
布農族,原名“Bunun”,意即“人”之意。早期的布農族是一狩獵民族,生活以狩獵和農耕而主,以玉山山脈為主軸,活動於海拔五百至三千公尺之間,為臺灣原住民中住居最高的民族。
布農族早期由於生活環境困難,維生不易,加上天災人禍,因此他們相信宇宙中有股神秘的力量可以主宰他們的生活,他們敬畏此種力量,而衍生出禁祀、巫術和祭儀,以求得平安。
二、布農族音樂
禁忌、巫術和祭儀是為求得平安與好收成,相對的,音樂則多被為用來敬拜神,而不是單單只用於娛樂。布農族的宗教信仰屬於泛靈信仰,舉凡出生、婚嫁、死亡及喪葬等,布農族自有一套祭祀其神靈的複雜祭典儀式系統,在農業生活上,則以小米粟作為主,關於小米的祭儀一年之中約佔近五十天,運用於小米祭儀的音樂則連帶成為布農族音樂的象徵。
布農族對於歌謠的偏好大於器樂,可能是布農族人是以氏族為單位,一單位少有二、三十人,多至七、八十人共同生活,在這種以家族成員為主的生活型態下,不盛行個人主義,注重團體生活,所以,較多部分以合唱歌謠為主,由其氏族中的長老或有能力者領唱,其餘在旋律進行時,逐步加入合唱之中。
從歌謠的使用功能,可區分成以下四種:
(一)祭儀性歌謠:它一定是與農事祭儀、生命禮俗結合在一起。
(二)生活性歌謠:與布農族人日常生活有關的事務互有關聯。
(三)勞動歌謠:指一面勞動一面演唱的歌謠。
(四)童謠
布農族著名的八部合音,來自於“小米豐收歌”(pasi but but),小米為傳統布農族人最重視的農作,布農古諺也傳達了此種概念:「一粒小米大過天。」為了小米的豐收,布農族人用他們的歌聲,來祭拜天神,以祈求小米的豐收,據原住民朋友說:「這歌是唱給神聽的。」
小米豐收歌以布農族歌謠常用的四音Do、Mi、Sol、Do為基礎,再加上Re,通常約有8~12人不等的成年男子參加,女性則充許參與和腔,參加的人數必須維持偶數。由領唱的男子先唱,其他人再依次加入,歌詞內容為無意義的母音o、e、i。
布農族的音樂文化是極豐富且具研究價值的,早在一九四三年時,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教授,震驚於小米豐收歌的音樂表現,因為早期的文明發展情況下,布農族人形成一套自己音樂系統,其和聲的表現,及其複雜的演唱方式,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布農族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狩獵、織布、慶功、飲酒等都以和音方式表現,因此,許多布農歌謠因此都與狩獵有關。1943年日本學者黑澤隆朝在巴黎發表布農族音樂報告,將這個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的『八部合音--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推薦給西方民族音樂學界,並在1952年獲聯合國文科教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1953年布農族的音樂曾經由日人黑澤隆朝在國際民族音樂學會上披露而大放異彩,自此深受民族音樂學界之重視,其中「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

八部合音:
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因此形成散居的形式,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就是在小米播種祭之後,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布農人認為歌聲越相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布農人講求和諧、互助的精神在歌聲裡表露無遺。也因此,布農族的合音在九族中最為突出。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裡沒有舞蹈,而只有跨耀戰功時的跳躍動作。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必需由偶數位的布農族男性圍成圈參與演唱,由於只有旋律卻無歌詞,在世界原始民族中獨樹一格,引起世界民族音樂界震驚與側目。布農族的音樂,保留了人類進化過程中最原始的歌唱方式。少有樂器,沒有舞蹈,並將和諧美滿的美學概念與沈潛內斂的社會觀,完全融入他們的音樂中。
八部合音的小米豐收歌,較有名的有兩個地區
1. 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村(巒社群)
中布農的郡社群及南布農巒社群中使用,用於傳統布農族的一月撒種祭到三月間拔祭期間所演唱的祭儀歌曲。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當祭司決定了祭日,此時慎選族中這一年中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演唱小米豐收歌。
2. 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中布農的郡社群)
pasihaimu是流傳在台東縣海端鄉霧鹿部落的歌謠,至於其它族群都沒有這首歌謠。全曲有三次固定的歌頭出現,但第二次和第三次,每次一定比前一次歌頭高小三度。原則上pasi haimu 是一種加了歌頭的 pasi butbut變奏。
心得
布農族為臺灣本島原住民中歲時祭儀較為繁複的一族。也許是民族性使然,也許是其莊嚴執著的祭祀儀式,布農族祭歌,每每都有憾動人心,直達人靈魂深處的原始力量,歌頌著祖靈;歌頌著自然,在在透露出一種人不可與自然抗爭的意念。原住民有著一套完整的社會體系,但隨著漢民族強勢文化的叩關,不得不加以改變,甚至面臨著自我方向的迷失,而無法認同自己族群的文化,期盼自己能對原住民朋友有著更深的認識,也能夠來關心身邊的人、事、物。

台長: 今何在
人氣(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