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02 23:18:46| 人氣2,0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Q正傳」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自有新文學以來,魯迅當然是引起最多爭議的作家.但無論是擁護魯迅的人士或是反對魯迅的人士,至少有一項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受到雙方公認的:
魯迅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

  尚未來日本留學以前,從未接觸魯迅的作品,只知道「阿Q正傳」於國際上享有盛名,至於其內容如何?從未加以探討過.
來了日本才發現,以魯迅作品為研究題材與專書,早已俯拾皆是,汗牛充棟.全世界以詮釋魯迅的某一作品而獲博士學位者,也早已不下百餘位之多.而中國大陸靠「核對」或「注解」魯迅作品為的學界人物,數目更超過台灣以「研究」孫中山思想為生的人物數倍以上,但遺憾的是,台灣的讀者卻始終無緣全面性地、無偏見地看到魯迅作品的真貌.

  事實上,魯迅自始至終是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雜文家,而不是一個翻雲覆雨的政治人物.中國大陸將魯迅捧抬為「時代的舵手」「青年的導師」,固然是以政治手段扭曲了魯迅作品的真正精神;台灣多年來視魯迅為「洪水猛獸」、「離經叛道」,不讓魯迅作品堂堂正正出現在讀者眼前,也是割裂歷史真相的笨拙行徑.試想,談現代中國文學,談三十年代作品,而竟獨漏了魯迅這個人和他的著作,豈止是造成半世紀來文學史「斷層」的主因?在明眼人看來,這根本是一個對文學毫無常識的、天大的笑話!

  正因為海峽兩基於各自的政治目的,對魯迅作品作了各種各樣的扭曲或裂;而研究魯迅作品的文人學者又常基於一己的好惡,而誇張或抹煞魯迅作品的某些特色,以致魯迅竟成為近代中國文壇最離奇的「謎」,及最難解的「結」.

  其實,若是擱置激情或偏見,平心細看魯迅的作品,任何人都不難發現:
一、魯迅是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他的作品永遠在關懷和呵護受侮辱、受傷害的苦難大眾.
二、魯迅是一個文學才華遠遠超邁同時代水平的作家,就純文學領域而言,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名拾》,迄今仍是現代中國最夠深度,結構也最為嚴謹的小說與散文;而他首創的「魯迅體雜文」,冷風熱血,犀利真摯,抒情析理,兼而有之,亦迄今仍無人可以企及.
三、魯迅是最勇於面對時代黑暗與人性黑暗的作家,他對中國民族性的透視,以及對專制勢力的抨擊,沉痛真切,一針見血.
四、魯迅是涉及論戰與爭議最多的作家,他與胡適、徐志摩、梁實秋、陳西瀅等人的筆戰,迄今仍是現代文學史上一樁樁引人深思的公案.
五、魯迅是永不迴避的歷史見證者,他目擊身歷了清末亂局、辛亥革命、軍閥混戰、黃埔北伐,以及國共分裂、清黨悲劇、日本侵華等一連串中國近代史上掀天揭地的鉅變,秉筆直書,言其所信,孤懷獨往,昂然屹立,他自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可見他的堅毅與孤獨.

  現在,到了還歷史真貌的時候了.隨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展開,再沒有理由讓魯迅作品長期被掩埋在謊言或禁忘之中了.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研究魯迅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讀《阿Q正傳》,大約是在大學三年級,也就是來日本以後.當時我初讀魯迅辛辣的文章,似懂非懂,而且我又是從台灣來的,雖然不能算是新新人類,但也足以算是半個新新人類了.想當年在戒嚴時代魯迅的作品是禁書,許多人都得買印刷粗糙的盜印本偷偷看,而這一代的新新人類甚至已不知道魯迅是何許人也.有回我到書店要買「阿Q正傳」,櫃檯小姐好心地糾正我,「什麼阿Q?你是說《阿甘正傳》吧!」此外,從民初的新文化運動到今天的開放社會,從大陸到台灣,這中間有很大的時空隔閡和轉變.即便如此,這仍應是一個吸引我的題材.

  阿Q是清末民初一個來村莊裡的農村短工,沒事時喜歡喝兩杯,又愛吹牛,每次出了禍事挨打,他縮頭屈服,轉眼卻把別人對他的欺侮都想成是「兒子打老子」,因此心裡就痛快了,跟別人扯平了,這就是他的獨門絕招「精神勝利法」.他一面罵女人,堅持男女之大防; 一面看到女人就跪地求歡,就這樣嚇壞了趙府的管家吳媽,遭到地方排斥.他無法生存,只好進城找門路,淪為盜賊之流.

  後來阿Q發財回來,改頭換面,津津樂道在城裡看到革命黨被殺頭的見聞,大家聽得一愣一愣.當他發現「革命、造反」竟能唬住村子裡的強龍地虎,便想著自己要去革命翻身,甚至做了一個美夢,在夢中把夢中把欺侮他人都痛打一頓,把有錢人的財產全搶光,女人都自己送上門來.大夢方酣,他卻莫名其妙捲入一樁趙府的搶案,被人栽贓,糊里糊塗上了刑場,被革命黨槍斃示眾.

  「阿Q正傳」轟動中國文壇,主要是因為中國讀者在阿Q身上發現中華民族的病態.阿Quei(這個名字被縮寫為阿Q,因為作者故弄玄虛自稱決定不了用那一個作「Quei」音的中國字)是清末時中國鄉下最低賤的一個地痞.從他履次受辱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個法則:被欺侮的時候自命「精神勝利」,而遇到比他身體更弱小的人,他就欺凌對方.但是因為大部份的村人都比他健壯,經濟情況比他好,阿Q就只好生活在自我欺騙的世界裏,任人侮辱,每遇到不如意的事,他就自我打氣,在失敗面前裝作一副自命不凡的樣子.在中國讀者心目中,這一種性格,是對於國家近百年來屢受到列強欺侮慘狀的一大諷刺.

  「阿Q正傳」對於中國近代史尚有另一層的諷刺意義,阿Q最後被處死,是因為他急於參加革命.當他樹敵於村中的首富之後,他流浪到城裏,與一群小偷為伍,於是聽到了推翻滿清的革命傳聞,此後他每次回到村中販賣他偷來的東西,就大吹大擂地談到革命,就好像他親自參加過一樣.他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自我標榜、重振聲威,另一方面也想去恐嚇那些虐待過他的地方紳士.他自稱是革命分子,因為他微微地感覺到革命可以立新權,也可以了舊賬.然而,最妙的是當革命黨進入了村子以後,反而與當地士紳聯合把阿Q以搶劫案治罪.這個無辜無助的人物,雖然想依靠革命黨人,他們竟能與士紳勾結而把他摒斥於革命行列之外.魯迅在此阿Q之死與辛亥革命的失敗連在一起,認為革命絲毫沒有改善窮苦大眾的生活,他把小說的讀者也斥為同犯,並且暗示將來當世界上所有的阿Q甦醒以後,他們所作所為的可能性.由此看來,這個故事的主人翁非但代表一種民族的弊病,也代表一種正義感和覺醒,這是近代中國文學作品最關心的一點.

  如果說阿Q曾起過鏡子的作用,今日的中國人還有沒有「阿Q精神」呢?阿Q雖然是墮落的典型,但他的品性氣質是傳統中國文化劣質的呈現.如果我們沒有任何人敢於宣稱沒有一點中國氣質,那麼,我們得乖乖承認,我們任何一人,不可能沒有一點阿Q的氣質!可以說,只要中國文化還沒有根本變質,阿Q的精神與氣質便不可能完全消失;也可以說,只要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還未徹底成功,任何與中國文化有千絲萬縷聯繫的中國人,或多或少總不能不承認我們與阿Q是出自同一土壤.

  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阿Q這樣的人物,以及他的行徑心態已成某種生活模式的代詞,無論讀過這本書或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在日常口語中語:「真是阿Q!」這類的話.從這樣深植人心的口頭語,也可以說明「阿Q」心態的普遍性了.阿Q挨了揍沒法子,暗暗在心中罵一聲:「我總算被兒子打了!」於是就覺得好過多了.這也是市井小民逃避現實的生活哲學吧.今天,生活在台灣的中國人,究竟與魯迅筆下那個小人物的時代不太一樣了;此地人權高漲,誰也不比誰低,人人只顧自我的權益,稍一不如意或挫折,不遑檢討之所以挫折不如意的原因,卻爭先往外推卸責任,怨別人,怪政府,走上街頭抗議再說.忍氣吞聲的阿Q沒有了嗎?但是盲目無主見的、愛看熱鬧愛管閒事的阿Q,似乎還陰魂不散在我們的周遭.不信,請看那些壯觀的抗議群眾,以及圍觀抗議群眾的群眾吧,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莫非那個糊里糊塗上了刑場的阿Q,一槍打歪了沒斃命,又拜科學發達之賜延年益壽,終於趕上時髦變換氣質而罹患此民主過敏症了吧!?

  不過,若說阿Q精神是中國獨家的病症,倒也不公平.任何歷史長久,且曾雄踞一方的文明,一朝自歷史中驚醒,發覺人事全非時,總會同時採取三種應變方式:發奮圖強追上歷史,自欺欺人縮回歷史,及自暴自棄忘卻歷史.當然,最後,三者之一會躍居主流,而形成其近代國家風格.風格傾向第一種者如日本,傾向二三者分別如中國與印度.

  雖說,縮回歷史當阿Q,總比忘卻歷史自甘「假洋鬼子」略勝一籌(這想法不也阿Q?)但阿Q精神卻仍免不了是個絕症.因為,如果阿Q精神指的是「中國人拙於找真象,善於迴避真象」的精神,則魯迅在「阿Q正傳」中所揭露的「中國人正受到阿Q精神侵蝕」的真象,究竟對中國人能有多少啟示呢?此中的吊詭,使得「阿Q正傳」所昭著的「天機」,註定了只有「乍現」的份.



台長: 蘿蘭
人氣(2,0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