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2 01:36:48| 人氣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本書讀來雖然艱澀,不過如果把書中概念對應到台灣與中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或許可以對所謂「台灣人的主體性」、「中華文化的除魅」等概念能有更深一層體會。
「民族國家」,慣常的我們會將之與「種族」一詞做連結。但根據安得森的看法,種族並非構成民族國家的必然要素,反倒是藉由共同的語言文字系統、同在一區域內的居住環境,以及歷史的情感共通匯集而成對「民族國家」的一個整體認同。這樣的例子可由移居新大陸的歐裔移民創造出新的美洲國家,以及諸多「多種族國家」中得到例證。而安得森也特別提到書寫系統、識字率,與媒體讓生活在同一區域內的彼此,有了一個更清楚的想像國界,這是新科技(特別是工業革命)為民族國家部分促因的說帖。至於「種族主義」的立場,相對於民族主義是以爭取對內認同以一致對外的立場而生,種族主義毋寧說更接近是對於內部優勢的的階級與權力團體所欲建構的。
回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上,由於使用共通的語言與文字,以及長期以來受大陸移民統治者(如歐裔移民到新大陸一樣的角色)長期灌輸屬於中國的文化符號,因此使得相當多數的台灣人在國家認同的概念上,在中國與台灣之間猶疑難決。不過隨著兩地日益在社會明面與政治面上的明顯區隔,以及外省台灣人回到大陸後發覺被當地人視為一「他者」形象的真實後,這批早到的移民者也逐漸了對「中華民族」的大認同產生動搖,而逐步認同所居地台灣的主體性。而這樣的認同歷經約2代後的當下已有逐漸普及的情況,不過正因歷史尚淺,因此依舊有差異認同的爭端,這個問題可以在歷次大選相關議題中觀察出來。
對於台灣的本體認同已逐漸高昇,不過當下最大的問題是在「中華民族」認同下的中國大陸對於台灣主體性的不認同,就如同百年前又帝國主義對於欲獨立的殖民地的態度一樣,在衝突難規避的情況下,如何避免短時間內的衝突造成流血爭端,進而將談判時程延長以延續台灣主體認使之不被消滅(相對的是讓中國對我方認同的提升與敵意的降低),這點才是政治務實面應該關注的事情。

台長: 曲辰舊夢
人氣(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