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01 20:39:03| 人氣2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認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週清倉看完的書是《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

這是ㄧ本好看的論文
為什麼用好看呢
只要有看過幾篇論文經驗的人都知道
許多論文字句拗口,舉證模糊,推理混亂
有時候不免懷疑,是人寫了論文,還是論文證實了人的存在?

大學時,台灣史正熱,我修了一門臺灣史的課
用的是我覺得很規矩的教科書
只記得每次上課,老師總是要我們把地上的垃圾撿乾淨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重新喚醒我對臺灣史的記憶
還有我對認同的執迷

我始終好奇一個人,一個族群的認同是如何形成的
這本書裡提到一個現象
當時受日本統治的臺灣人,有許多知識份子自覺於不能被殖民母國的文化同化
在殖民母國統治下,要如何保有自己文化?
文化運動者認為需要有自己的語文
當時在台灣的漢人和原住民,多數是文盲
於是《台灣民報》創刊者之ㄧ的蔡培火覺得為了讓平日忙於生計的人民
用羅馬字寫出自己日常用的語言,應是較可行的方法
當時台灣人的反應就很有意思了
「台灣人對於象形字的漢字有文化上的親近感,卻把能夠標示台灣人日常所說話語的羅馬字看做是外國文字,而加以排拒」(p.122)
蔡培火晚年總結整個羅馬字台灣話的「運動」
「羅馬字台灣話運動,說是運動,毋寧說是個人畢生的夢想行動較為恰當」(p123)
ㄧ個人認同的形成,包含著絕對個人的經驗在內
這是必須被尊重,被接納,與被理解的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已經六十幾年了
你覺得台灣已經脫離殖民狀態了嗎?
作者在書中談論到,許多學者用「文化衝突論」詮釋二二八的發生
作者則是用「再殖民」(recolonization)來詮釋
我覺得當時臺灣人與來到台灣的國民政府一定有文化差距
然而這差距最後如何演變成一場如此殘忍的殺戮
不僅僅是文化衝突能夠含括

這兩天讀到畫家陳澄波慘死於二二八的過程
我看到極度恐懼如何逼使一個政府走上瘋狂的路
而這整件事也改變了臺灣人原本的認同

●基本資料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陳翠蓮,遠流,2008.08.01。
●還有其他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Benedict Anderson,時報,1999。
《吳濁流作品集4南京雜感》,吳濁流,遠行,1977。

台長: 睿耳符今天不在家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沉默
此分類上一篇:意志力崇拜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