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1 09:51:07| 人氣552| 回應2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書札記-現代詩賞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詩的形式結構析論

壹.前言

  現代詩又稱作新詩,也叫自由詩。「新」詩是相對於「舊」詩而言;至於「自由」詩,的確自由,無論字數長短、行數多寡、段落多少、押不押韻等等,幾乎沒有限制。然而,沒有限制並不表示沒有規範。詩人依據什麼將詩句分行?文詞放在什麼位置較適當?不同的詩形會塑造何種異樣的趣味或效果?這些嚴肅的問題,有待認真尋求可能的答案。由於文學創作是以文字為媒(現代詩正是),文字本身是一種視覺符號,又兼具「概念」(concept)與「聲音意象」(sound image)的結合,其先後秩序的「關係性」將成為決定意義關係的基礎,於是,現代詩的詩形佈置(詩行安排,這是最不同於其他文類-如散文、小說-的形式特色)對讀者所造成的視覺衝激和語意理解,往往構成詩作好壞的一個重要判準。因此,現代詩在自由之中,還得受到使用文字媒介所不可避免的制約。
  長久以來,有關現代詩的研究大半偏重在意象、風格、內容、主題等方面的探討,專門探究詩行安排的則屬鳳毛麟角。
本文嘗試吸取瑞士學者索胥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的學說影響「符號學」(semiology,或譯「形名學」)理論的部份觀點,探索現代詩「詩形結構」的奧秘,期能以之做為現代詩批評與創作的一種理論依據。此為本文的重心及價值所在。

貳.正文

舉凡藝術創作,無不講究形式。現代詩外在的形式,任作者自由按排,但自由之中仍然無法避免使用為文字為媒而產生的制約,因為文字本身是一種視覺符號,我們閱讀一首詩篇時,文字前後秩序的關係性以及其所擺放的位置,將成為決定意義關係及引起聯想的基礎,古添洪在研究結構語言學學者雅克遜修正索胥爾的學說時,談到「閱讀」曾表示:
在某一個意義上,是一個時間的經驗,一個字接一個字讀下去。但我們同時也知道,當我們去暸解或去經驗這「書篇」的記號世界時,就不再是那麼的一個時間經驗,而往往是一個重新的組合,一個近乎網狀的組合,裡面有著許多交接,許多平行與對照。

既然是網狀的組合、有許多平行與對照,就不僅止於「時間的經驗」,還包括平面的、某種意義上的「空間的經驗」,其前後左右的關係便不能不注意。上述說法,可以瑞士日內瓦學派學者索胥爾的學說所影響的「符號學」部份理論(如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學者法國的羅蘭.巴特和美國的查特曼的主張)為後盾。

  索胥爾學說的重要論點之一是:
  語言是一種形式問題而非實質問題。在語言上,一切皆依賴單元之間的「關係」來決定意義與價值。

  而所謂「符號學」,「意為研究符號之科學。概括言之,其研究的項目包括符號的構成、符號運用的規則、符號意義的產生,以及符號之間的關係等等。」落實於某一個別科時,「乃以強調符號的性質、運用與構通(傳訊)方法、過程為主。」至於羅蘭.巴特與查特曼等人的主張,高辛男說:
  巴特與查特曼等人指出文學作品(一種形名體或「符號」)不能只分為「形式」與「內容」兩面。當為一種符號來看,文學作品涉及四個層面....「表達的形式」等於敘記的實際敷演形狀(包括「敘述人」、「時間」、「聲音」等等的特殊安排);「表達的實質」等於媒介的實質(如聲音、影像、漫畫、文字、舞蹈等等);「內容的形式」指的是深層的事件、景物等等,未經表達、但由語言(或其他形名系統)劃分了的內容;「內容的實質」等於原始的、未經文化界劃定,未經傳達的、混沌的內容。....同一「內容」可能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或「表達式」),「內容」與「表達式」的結合即為意義的產生過程或「表達」(signification)形式。

無論是索胥爾的學說論點,還是「符號學」的意涵,或巴特與查特曼的主張(所謂「『內容』與『表達式』的結合」一語,「結合」即產生「關係」),無疑都重視以「關係性」為著眼點的研究,我們把握「關係性」此一重點來看現代詩的詩句安排,審思文句字詞的前後關係所構成的詩形式結構,推敲其凝塑的視覺效果,探求詩句以「形」呼應或喚起聯想作用的奧妙,實為一饒富興味的課題。

  以下以實際的詩作為例,進行解析:
一.洛夫的【日落象山】:

  好多人在山頂
  圍觀
  一顆落日正轟轟向萬丈深谷墜去

  讓開,讓開
  路過的雁子大聲驚呼

  話未說完
  地球已沈沈地喊出一聲
  痛

這首詩原來其實只有四句:
『好多人在山頂圍觀一顆落日正轟轟向萬丈深谷墜去』(「好多人」是主詞,「圍觀」是動詞,「落日正....」是受詞,「轟轟向....」是說明「落日」的動態)
『路過的雁子大聲驚呼讓開,讓開』
『話未說完』
『地球已沈沈地喊出一聲痛』

詩的意象鮮明突出、動態十足,詞意並不難解。其形式若安排成如下樣貌也無不可:

  好多人在山頂圍
  一顆落日正轟轟向萬丈深谷墜去

  路過的雁子大聲驚呼讓開,讓開
  話未說完
  地球已沈沈地喊出一聲痛

首句原本很長,若不拆開,詩句勢必與其他句子在形式上不成比例且難看,問題是拆成幾句才好呢?試比較洛夫原詩與重作安排後的情形:詩人將「圍觀」一詞獨立成行,則關係上不僅可以搭連上句,也可搭連下句,就視覺效果而言,非但突出這個詞彙的重要性,也使得原詩第三行因句式相對拉長而營造了氣勢(正好符合「轟轟」和「萬丈深谷」的韻味)!重作安排的第三句原詩分成兩行並獨立成段,還把「讓開,讓開」挪前,這就使得語勢先聲奪人;而且因為獨立一段,雁子大聲驚呼的形象便十分突出,一方面照應了前段末句的氣勢,二方面「驚呼」扣緊了下一段的「話」,有意義上的頂真效果。原詩把「痛」字獨列一行,視覺上更加引起注意,也突出了「痛」的沈沈痛味!綜觀原詩分成三段,詩行數是「三、二、三」,比重新安排的兩段「二、三」詩行,更添反復的韻律感。可見,詩人對詩形結構應是經過嚴密的斟酌,詩雖短,卻無絲毫放鬆。

二.方旗的【守護神】:

  城有城的橋有橋的各人有各人的
   守護神,懸離在頭頂三尺之處
   昏燈下,我們圍著圓桌坐下來
  守護著我們的諸神也環坐傾談吧

此詩原本三句:
『城有城的橋有橋的各人有各人的守護神懸離在頭頂三尺之處』(「守護神」是主詞,「懸離」是動詞,「在....之處」是處所副詞,「城有城....各人的」是說明「守護神」的狀態 )
『昏燈下我們圍著圓桌坐下來』
『守護著我們的諸神也環坐傾談吧』

詩意淺白,首句部份頗有一些蓄意疊床架屋的趣味。其形式可重新安排如下:

  城有城的橋有橋的各人有各人的守護神
  懸離在頭頂三尺之處
  昏燈下我們圍著圓桌坐下來
  守護著我們的諸神也環坐傾談吧

也可如此安排:

  城有城的橋有橋的
  各人有各人的
  守護神
  懸離在頭頂
  三尺之處
  昏燈下
  我們圍著圓桌坐下來
  守護著我們的諸神
  也環坐傾談吧

這兩種重新安排的形式,前者不過是按句分行而已,雖有詩的形式,實為分行的散文;後者「守護神」一詞獨列,不但特出,且可分別與前後句搭連,同理「三尺之處」可以是「懸離在頭頂『三尺之處』」,也可以是「『三尺之處』昏燈下」,而「昏燈下」、「我們圍著圓桌坐下來」也可分別與前後句產生關係以塑造不同、多義的情趣。然而,原詩的詩形結構還是有其勝處:就視覺效果而言,對稱的形式極穩,符合「守護神」的身份意義;突出「城」、「守」二字,中間兩行低一格平行,就像城堡城牆的縮影,且「守」「城」不正是守護神的責任嗎?另「守護神」三字置於第二行首,下加「,」隔開,也給了特殊的位置,呼應題目的重要性。這樣的詩形結構顯然是詩人特意安排,甚是巧妙。

三.趙天儀的【芒草的天空】:

  在斷牆的廢墟旁
  一片空地
  擠滿了茂盛的芒草
  以翠綠的顏色
  舉起銀髮的旗幟

  在遼闊的曠野上
  一陣疾風
  吹向了抖擻的芒草
  用堅韌的身軀
  在曠野的地平線守望

  願我是那生命力旺盛的
  一叢芒草
  不管在廢墟旁
  或是在曠野上
  都享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此詩原有
『在斷牆的廢墟旁一片空地擠滿了茂盛的芒草』
『(芒草)以翠綠的顏色舉起銀髮的旗幟』
『在遼闊的曠野上一陣疾風吹向了抖擻的芒草』
『(芒草)用堅韌的身軀在曠野的地平線守望』
『願我是那生命力旺盛的一叢芒草』
『不管在廢墟旁或是在曠野上都享有一片自己的天空』六句;

因物起興,寓意深刻(無論環境如何,詩人堅持年輕的心、抖擻堅韌的身軀、保有旺盛的生命力),意象塑前後一以貫之,章法脈絡清楚(第三段將第一段的「廢墟」和第二段的「曠野」加以綰結)。經過詩人巧心安排詩形,成為三段,每段五行,形成規則的五、五、五韻律;又為了打破規律以免呆板,第三段的句式節奏和第一、二段完全相同的情形有異(一、二段的形式相同其實有強化印象的效果),相異之中又以「一叢芒草」與「一片空地、一陣疾風」的句式節奏相同位置也相同,異中有同。個人以為:如果把最後「天空」二字獨列成一行,不但呼應天空的位置,還強調了天空的開闊。但不知,詩人未如此處理,是否為了讓「天空」二字照應前兩段的「芒草」的位置?


台長:
人氣(552) | 回應(2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我喜歡的一首詞

(悄悄話)
2008-03-21 10:17:10
讀洛夫的詩

<致徐志摩>

人間四月天
把落花說成了春天的淚
徐詩人這種語氣我愛聽
由於偏食,我特喜歡柔柔的句子
柔得像耗子款步走過床前的身段
早晨,妻在夢裡輕聲警告:
酸了的牛奶且莫喝
但酸奶不僅養顏且能
寫出好詩來
且能力透紙背
讓蝴蝶們成雙成對地從洞口飛出

他摟著妝鏡前的女人說
我要趕飛機去也
再見,揮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說完
從此便在鏡中消失

彤彤札記:
作者引用<人間四月天>,轟動一時的公視連績劇,點出徐志摩的愛情,事實上<人間四月天>也是林徽音的詩,第二句讓人聯想到徐志摩和林徽音之間,那場沒有結果的愛情,像落花更是春天的淚;第三、四、五句道出詩人吟詠低誦的心情;接下來以酸奶形容
人在愛情裡的遺憾,能昇華成美麗的蝴蝶,從詩篇的洞口飛出;

第二段寫的是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結局;
用短短的兩段文句字詞,就素描出徐志摩的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
是這首詩在內涵上的美感意象。(續)
2008-03-21 11:13:01
(悄悄話)
2008-03-21 17:44:43
(悄悄話)
2008-03-21 17:46:31
(悄悄話)
2008-03-24 16:40:03
(悄悄話)
2008-03-24 17:17:16
(悄悄話)
2008-03-24 21:49:20
(悄悄話)
2008-03-29 17:52:10
(悄悄話)
2008-03-30 19:49:52
(悄悄話)
2008-03-30 20:30:03
(悄悄話)
2008-03-31 17:24:20
(悄悄話)
2008-04-01 19:56:39
(悄悄話)
2008-04-02 20:57:30
(悄悄話)
2008-04-03 19:04:45
(悄悄話)
2008-04-03 19:12:38
(悄悄話)
2008-04-05 16:56:51
(悄悄話)
2008-04-05 16:57:34
(悄悄話)
2008-04-05 18:24:23
(悄悄話)
2008-04-05 18:26:29
(悄悄話)
2008-04-05 18:54:37
(悄悄話)
2008-04-05 19:24:36
(悄悄話)
2008-04-05 19:25:55
(悄悄話)
2008-04-09 18:29:57
(悄悄話)
2008-04-09 18:34: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