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3 21:32:52| 人氣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楞嚴經 0061 ~ 0065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61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這個經文好懂,好懂的我們就不必多說。明暗是外面境界相,境界相在變化,見性沒有起變化,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怎麼能說不見?在本經世尊前面種種開示,我們應當還能夠記得,見性確實是脫根脫塵的。明暗是塵,是色塵,眼是根,眼睛瞎了,盲人他也能見,可見得見性是獨立的;換句話說,見性豈是四緣所生?這已經就答覆明瞭了。阿難誤會見性是緣生的、是因緣生法,我們由事實上種種來證明見性不是緣生的。

.

這是就眼前現量的境界列舉出來,讓他自己去辨別,能見之性與所見的境界不一樣。明、暗、空、塞是所見的境界,能見的見性在境界裡面是獨立的,不為境界所轉。境界是緣生的,明暗空塞都是緣生的,凡是緣生的就是生滅法,也就叫做有為法。不是屬於緣生的則是無為法,有為是假的,無為是真的,這是講這一分帶妄之真,這是說見性。見性雖然不是緣生,但是諸位要曉得,在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依舊是自己業識變現之物,它是阿賴耶的見分,比起純真無妄的妙覺性還要隔一層。我們講見性,是要以純真無妄的妙覺性為目標,絕不是止於阿賴耶裡面的見性,這雖然是高明,問題還是很多。

.

《壇經》,我也一再的跟諸位說,是大乘佛法的綱領,尤其是《壇經》裡面曹溪原本裡頭的第一章,第一章就是一部完整的經,序、正、流通三分具足。那是六祖當年在大梵寺一次的開示,一天所講的,是一個完整的講記。六祖大師的講記最完整的就是這一篇,向後都不是,那是集起來的,是分門別類集起來的。就是第一章是他完整的一個講記,那就是完完整整的一部經。諸佛所謂上上乘法是盡在裡許,那一章要是悟了,一切都悟了。我們在這裡面仔細去觀察,悟與不悟就是我們心能不能做到一。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62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世尊首先破除第六意識心無有處所,從這一段就是「七番破處」,舊註稱為「七處徵心」,這一段經文也很長。讀了以後就應該要覺悟,如果妄心果然有個處所,它就不妄,我們把它當作心是講得過去的;妄心處所找不到,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有這個東西,它一定有個所在,譬如我們找個人,那人確實存在,他一定有住的地方,縱然他躲躲藏藏,他也有個藏的處所。為什麼?他實實在在有。妄心既然在內也找不到、外也找不到、中間也找不到,有也不是、無也不是,可見得它徹底虛妄。要是個聰明伶俐漢,在七番破處的時候就恍然大悟了。阿難示現同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佛以這種巧妙的手法來指點,他並沒有開悟,這都是示現的沒開悟。於是世尊接著再破除識心沒有自體,最後給他說出來這個不是真心,所謂「此非汝心」。

.

這是展開「十番顯見」這一大長科的經文,在這一大科裡面真是善巧至極。佛指出「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正顯示出見性是心,從反面也暗示出我們一般凡夫所有的執著不是心。這一點諸位要特別記住,真心裡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分別心、執著心不是真心,不是我們自己的本來心,這一點對我們修學來說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也是無量劫來就學佛,絕不是這一生這一世,我們有深厚的善根,為什麼沒有學得成功?我們要是追究其根源,同樣的也是錯用了心,把妄心當作真心,雖有真心不曉得運用真心,這是無量劫來自己耽誤了自己。妄心與真心有些什麼樣的差別?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把真心跟妄心做了十番比較,讓我們自己辨明真妄的差別。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真心是不變的,妄心是常常變的;真心是不會失去的,不生不滅,妄心是生滅的;真心無還,妄心各有所還。從十番開示裡面,我們應當能夠體會到佛陀的苦心,俗話所謂是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63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學佛,我也常常提供諸位同修,學佛的目標一定要在開悟,而不是以記誦為目標。現在學佛的人,大多數在經教上注重在這部經怎麼講法、這段是什麼意思,注重在這一點,這個學法是不能開悟的。如果要想開悟,一定要循開悟的路子去走,一切大乘經典都是指導我們這個方向,達到悟明心地的目標。

.

佛在《金剛經》上屢次的教誡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從六塵境界裡面收回來,心就定了。心定了智慧才能開,這個定了的心就是清淨心,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就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才能夠生智慧,智慧才能夠指導我們的行門,我們身口意三種行業就有般若智慧指導,這個行就叫做菩薩行,就叫做佛行,行佛所行。由此說來,佛法並不麻煩,是既簡又易,問題我們信不信這個道理?信了之後,我們肯不肯這樣做法?這就是關鍵的所在。這一段的意思剛才說了,修行一定要先開智慧,智慧開了以後還得廣開,我們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到那個時候皆可以為妙修之地。

.

底下經文這就說到四科,也是《楞嚴經》裡面非常精彩的一段,陰、入、界、處、七大等法,持一切義、總一切法,這叫做大陀羅尼。底下就是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圓通從哪裡來的?陰、入、處、界這四科是開合不同而已,所以說到最詳細的就是十八界。講十八界,那是五陰、六入、十二處都不必講了,為什麼?全都包括在其中。十八界是十八法,十八加上七大是二十五,那個二十五圓通就是從這裡來的。這是把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個法門,門門都能夠悟入。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64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在前面一段,結集經的人已經將世尊開演的用意給我們說出來。在世尊開導的言詞當中,首先是責備阿難尊者博聞強記,於奢摩他微密觀照疏忽了,就是真正在功夫上面疏忽了。這幾句話雖然是對著阿難講,實際上就是對我們自己說的,因為確實是有不少人學佛有這些習氣,那就是迷在文字、名相之中,不能夠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佛祖的教誡確實是希望我們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我們要執意博聞強記,確實不是佛教誡的意思,這個一段的責備,我們應當要認真的反省。

.

所以微密觀照從哪裡起來的?從奢摩他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佛法裡這樣著重定,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統都是修定。定了以後才生智慧,生智慧就是微密觀照現前;不定就沒有智慧,不定就起不了觀照的作用。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看經、聽經、讀誦,你也就得到門道,也就能找到門路。我們看經、聽經,心為色聲所轉,諸位想想,這叫依文字起觀照嗎?這不叫依文字起觀照,這叫什麼?被經所轉。就跟法達禪師以前念《法華經》一樣,為《法華》所轉了,一面念著,心就隨著經的意思起伏,在那裡起波浪,這就是為《法華》轉。悟了以後怎麼樣?悟了以後他轉《法華》,反過來轉《法華》。怎麼轉《法華》?還是一樣的念,心不動。從「如是我聞」,念到「信受奉行」,不起一個分別心、不起一個妄念,這叫轉《法華》,依文字這個依法,依文字起觀照才證實相。我們聽人家讚歎幾句,就高興得不得了,心就被他所轉;人家罵我們幾句,氣好幾天氣都消不了,你看看大風大浪這個心起伏,還有什麼觀照的作用?沒有了。

.

境界相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依正二報,大而世界,小而微塵,我們所接觸到的相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阿賴耶的相分。在唯識裡面講的叫親相分,唯有阿賴耶的見分才緣阿賴耶的親相分。我們有沒有阿賴耶的見分?有,《楞嚴經》裡面帶妄之真就是說的阿賴耶的見分。我們這裡講的見性、聞性,六根的根性就是阿賴耶的見分,這是帶妄之真,末後到「顯見離見」的時候,這是純真無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65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今天我們所討論的,就是經文前面所講,「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要說明這個真相。什麼叫「別業」?別是差別,是自己所造之業感應的一些果相。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重「業」怎麼講法,我們一般所謂事業,把事與業連起來講,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造作完就叫業。在佛法裡面講,我們起心動念就是造作,所謂造作可以分為三大類,造作就是行為。心裡面有所思慮,這就是心的造作,也就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的動作,屬於身的行為。一切的造作總不外乎這三類,就是身、語、意(就是心意)。這三類,無始劫以來它的造作就沒有中止過。或者我們晚上睡眠的時候身不動,口也不說話,身與口的造作暫時停了一下,可是晚上還作夢,作夢就是意的造作還沒有中止。當時這個造作,當時就結業,這些造作是屬於個人的行為,這就是別業。個人的行為結的業、受的報,也是個人的感受,所以叫做別。

.

第二種叫「同分」,同分在佛法裡面講叫共業。共業所感,凡是有這個共業的,大家都有分,都有同樣的感受,所以叫同。但是在此地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共業,雖然是共業,還是個人是個人的。譬如甲乙兩個有共業,實際上所造的業,甲是甲造的、乙是乙造的,不過他們兩個所造的業是非常接近,受的報很相似,這個共同是這麼個共同法。

.

最近好幾次人家來問我,提出這個疑問,有人說西方淨土不值得修學,而且是很有名氣的人說的。名氣人也不行,《華嚴經》這是大家公認的根本法輪,你看華藏世界多麼殊勝莊嚴,可是《華嚴經》的總結,就是最後的結論,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世界如果不值得去,為什麼華嚴會上那些法身大士,那是圓教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類的菩薩,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菩薩的人數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等於做隊長,率領他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從《華嚴經》上就開始說清楚了。佛在《大集經》裡面又給我們普遍授記,說佛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佛給我們講淨土成就,我們要是捨棄淨土去修其他的法門,這是違背佛的教訓。那是好高騖遠,是妄見特別重的人,不能依教奉行。這是我們一定要記清楚的,老實念佛。

.

.

.

台長: 斷捨離
人氣(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書籍 / 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楞嚴經 0056 ~ 0060集
此分類上一篇:楞嚴經 0066 ~ 0070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