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3 21:32:00| 人氣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楞嚴經 0076 ~ 0080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76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如果你要是悟了,真常寂滅性,就是此地的「性真常中」,你要是悟了的話,就是此地所說的迷悟之情也斷了。也許諸位要問,迷破了這是對的,難道悟也沒有了嗎?悟也沒有,悟是對迷說的。如果你悟了,你的心裡還執著一個悟,悟就是迷,所以這是相對的,迷沒有了,悟也沒有了。這裡頭就是千萬不可以執著,迷悟沒有了、來去也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因為真常心性當中這些全是妄相,《金剛經》裡面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妄相。什麼叫妄相?決定沒有一個實體。這個道理稍稍對於經論有些修養的同修,也能夠體驗得到,我們現前的境界無自性,我們的身是四大五蘊集合之體,身相無自性,眾緣和合而生,心相也無自性。你要是打開《百法明門》,你看看我們這個身、我們的境界,歸納起來就是這一百法,這一百法無自性。有為法裡面九十四種是因緣所生法,無自性不必說了,無為法裡頭也無自性。既然無自性,我們還要執著、還要放不下,這就壞了,這大錯特錯。

.

所以諸位千萬要記住,我們從哪裡下手?就是從遠離名聞利養。我們修一切法,斷惡修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無論修什麼法門,不是為名修、不是為利修,真正把名聞利養捨棄,這叫真修,稍稍沾一點名聞利養就壞了。這是講從哪裡修起。弘法利生千萬不要居功,要學佛菩薩度一切眾生,心裡面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修的是什麼?給諸位說,修的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自然生無量智慧,自然具足無邊的福德,這叫真修。所以在這句裡面,迷悟就是說的人,悟了的是佛菩薩,迷了的是凡夫、外道,這對人說的;生死這是對法說的,生死涅槃。

.

《法華經》又給我們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我們一般講萬法無常,這個萬法無常是佛的方便說,隨俗說;世間相常住,這是隨真諦而說的。世間相常住,給諸位說,這個世間相不生不滅,一般講無生法忍的境界。一切法無生,既然無生哪裡會有滅?有生才有滅,不生哪有滅?像這些經文,我們乍聽起來實在是不好懂,可是我們讀了《楞嚴經》之後,這些話也能夠體會到彷彿。《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生與無生是一不是二,就是生跟滅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你在這裡面覓生與滅,了不可得,豈不是世間相常住?像這樣的經文可以說是究竟了義,與此地所講的是一個意思,說法不一樣,是同一個境界。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77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諸位應當記得,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講的大乘入門。換句話說,你還有四相,你就不得其門而入,十方諸佛親自來教導你,你也是不得其門而入。而破四相,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這是自家的事情、是自家真實功夫。四相破了,你可不要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四相具足。四相破了才入門,必須要到破色陰,這才能成無上道。到什麼時候破色陰?在唯識裡面講,如來地。因為等覺菩薩還離不開色陰,色陰是阿賴耶識的親相分,就是我們的根身世界。阿賴耶是染污的,我們的根身世界也是染污的,所以叫它有漏的。這個問題留待唯識裡面將來會研究到。

.

迷了以後,這個問題就嚴重,所謂是愈迷愈深,無明起來立刻就變成業相,三細相的第一個,無明業相。業是什麼?業是動的相。由此可知,真如本性是不動的,動就是無明的業相。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見色聞聲,心裡面才動,這個動就是無明業相,極其微細。我們今天所能覺察的動,那是大動特動我們才能察覺得到,極微細的動我們覺察不到,這要甚深的定慧。我們一般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識,見到阿賴耶識的三細相,七地菩薩還不行。我們在一般講的修行過程當中,到七地菩薩已經修行兩個阿僧祇劫,八地菩薩是進入第三個阿僧祇劫,才能夠覺察到阿賴耶的三細相。由無明業相就生出轉相,就是見分,見分應在六根門頭所起的作用就是六識,所謂「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前五識跟阿賴耶識是同體的,是一體。由見分,在無明業相裡面就現出幻色,這就是色陰。色陰是什麼?就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見分見阿賴耶的相分,這才是真正的性境,這是見到本相。這些問題,唯識裡頭說得詳細。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78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要真正做到徹底放下,必須對五陰的真實相徹底明瞭,「四科七大」這段經文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從前禪宗的大德說,「真空不壞有,真空不壞色」,也是這個意思。佛經裡面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兩句話說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就是說明空與有是一不是二。也正是《心經》裡面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此地講的色陰,空是說什麼?如來藏性,如來藏妙真如性。色陰就講到此地。下面再看第二段講的受陰。在五陰裡面,色陰是屬於色法,受想行識都是屬於心法,在我們今天講的是心理作用。而以識為心之體,受想行都是心理作用,都是講心之用,這也不是真實。追究它的根源,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這也是舉個例子來說。這個人我們一看這是修行人,若不是修行人,在世間也是很有修養的人,才會有這個現象。就是身心無事的時候,『手足宴安,百骸調適』,這是都講身之安。『忽如忘生』,這是心之安,身心都很安穩,好像把自己忘掉了,到了忘我的境界。這種境界,在我們修行同修當中很多人有這個境界,不過就是時間不長就是了。譬如你念佛在那裡靜坐,會有個幾秒鐘、一二分鐘忽然覺得自己忘我了,到這個境界這在佛法裡叫輕安,並不是一心,可不能誤會了,是好境界。『性無違順』,就是中庸的境界,中道,順是歡喜,違是厭惡,就是一切煩惱這個時候不起現行,身心安穩。

.

如果就六根接受六塵,在佛法裡面叫領納、領受,領納就是受的意思,一一根各有苦受、樂受。我們通常講受,受有五類:苦、樂、憂、喜、捨。憂喜是講心,苦樂是講身。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六根,根身接觸六塵境界,苦樂這兩種受很顯然,除此之外就是不苦不樂的捨受。一根有三種受,苦、樂、捨,六根就有三六一十八種受,愈分就愈詳細,受要是真正細分也是八萬四千種。總而言之,都是因緣所生法。依此虛妄受陰,這就有五濁裡面的見濁,所受的是塵,能受的是依托根身的心法。前五識跟第六識它們是能受的,不了解六受用的根,這是從根本上去追究、去觀察,本來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凡夫起有我的執著,二乘生起無我的執著,我們也可以講我見,凡夫是有我的見解,二乘是無我的見解;權教菩薩是亦有我、亦無我、非有我、非無我的見解,這些統統叫做見濁。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講「五濁惡世」,見濁就是這麼來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79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想」是無有實相的,完全是由心理造成的境界,所以叫做想。我們中國文字造字,這個字是會意,心裡面有這個相,當然不是真實的相,是個虛妄的相。

.

這些想總無實境,我們講三界九地,講三性善、惡、無記,這些總是屬於妄想,依此虛妄的想因造成煩惱濁。煩惱從哪來的?煩惱從妄想裡面來的,如果我們不打妄想,煩惱就沒有了。凡夫不知道三界確確實實想是因緣,就可以說三界唯想,因為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就妄生染著。想陰是虛妄的,想陰所生的種種境界相哪有真實?我們在這裡面起執著,為其染污,這樣就有了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的見是見解上的錯誤,由於錯誤的見解所生的煩惱,我們叫它做見惑;思是講的思想,由於思想所生的錯誤,起的煩惱,我們就叫它思惑。其實見思煩惱皆無自性,你要是不執著、不染污,見思煩惱就沒有了。

.

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想陰變現出來的。細說這個道理統在唯識學裡,性宗裡面固然講,但是不像唯識分析得那麼樣詳細,這也是由於根性的不相同。妄想少的、心清淨的,學性宗就好,簡單明瞭,一聞千悟;喜歡打妄想的,妄想特別多的人,怎麼辦?學唯識,唯識就是叫你打妄想。把你的亂想,唯識就是做一番整理的功夫,還是叫你繼續去想,但是把你原來的亂想都納入軌道,給你整理,使你是有秩序、有條理、有層次,你去想去!這是兩個路線。想到無想的時候你就通達,這才能夠見性,幾時見到妄想無性,這才是真正契入法性之真宗。所謂實相真性無相無不相,全在個人認得。

.

行陰,行這個字就是行動,它的定義是遷流造作之義,造作叫做有為相,在百法裡面我們稱之為有為法。所謂行,如同瀑流,就是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我們人的衰老剎那剎那的衰老,後一剎那不會進入前一剎那,前一剎那也不會退轉到後一剎那,確實就像流水一樣。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要覺悟,我們不要被這個事實真相欺騙了,不可以麻木在這個現象之中,要覺悟。這雖然是個妄相,而且是非常不好的一個妄相,我們應當求方便法來解決,解決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行陰是生滅不住,生死、死生永遠沒有完了的時候,我們了解這個真相、超越這個真相,那就不生不滅,我們要求的是不生不滅。五陰是魔,如何能夠脫離這個魔掌?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魔。前面說過佛魔不二,問題在什麼地方?你只要有分別、有妄念,你就出不了魔掌。幾時在一切法裡頭離分別、離了妄念,那個魔原來『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80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七識沒有自體,內以八識為體,外以六識為用,換句話說,它確確實實無有自性可得。既然無有自性可得,當然是虛妄的,這個經文是用水與空來做比喻,一看就明白。

.

瀑流是個動相,如果瀑流就是水的性,性是不變的,那個水不流的時候、在澄靜的時候,那就應該不是水的性,因為瀑流是動的,而它現在卻是靜的。這就是比喻,如果行陰要就是藏識之性,那麼行陰靜時而心不靜,因為心性是動的;換句話說,那些有相當定功,能夠證得滅受想定,或者是證得擇滅無為者,這個時候第七識不起作用、不現行,那反而不是藏識之體性了。這裡面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辦法見到阿賴耶識,就是受了行陰的障礙。行陰盡了,阿賴耶識才現前,所以說行陰不是阿賴耶的實性。這個意思非常的幽微、很難懂,要了解這樁事情,首先要曉得第七識是一種虛妄的情執,可以說它沒有根源。但是它跟阿賴耶識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沒有它,阿賴耶也就不叫阿賴耶,它叫大圓鏡智。它與阿賴耶識有相互的關係,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有一才有二,一邊沒有,那邊也沒有,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因此轉識成智,最後的關鍵就是在第七識,也就是此地講的行陰。

.

佛在此地這一段經文,大意就是說明行陰是虛妄的,曉得虛妄,這才肯放下。這個放下,給諸位說,是從根本上放下,放下我執。這個執著放下之後,就像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大慈悲心才生。為什麼?眾生有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快樂就是自己快樂,這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慈悲。這個時候叫一心一界,《華嚴》裡面稱為一真法界,這個是真實的。我執這一關不破,真是可憐,不但大乘佛法沒份,小乘法也沒份。小乘阿羅漢人我空,小乘須陀洹我見沒有,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見惑裡面頭一條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須陀洹已經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小乘初果,這個諸位要記住。小乘初果,在佛法裡面講,才入門。大乘入門,《金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四相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入大乘之門。

.

.

.

台長: 斷捨離
人氣(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書籍 / 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楞嚴經 0071 ~ 0075集
此分類上一篇:楞嚴經 0081 ~ 0085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