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3 21:31:06|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楞嚴經 0086 ~ 0090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86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嗅覺的功能怎麼產生的?這一語給我們道破。我們曉得,鼻根哪裡有自性?無自性。它是因於浮塵根幫助勝義根,在通塞之間,通的時候這就有聞,就有嗅覺的作用;塞的時候它就沒有作用,這個作用就失去。由於『通塞』這兩種虛妄不實的塵相,在這裡面使我們覺得有嗅聞性,所以『發聞居中,吸此塵相』,就是通與塞兩種塵相,我們叫它嗅聞能入之性。

.

「六入」我們讀了四段,在整個這一大科後面還有兩段,身入與意入。雖然講破的是根,六入破的是根,實際上都是就六塵上來破。因為根與塵的關係非常密切,它是相對而生的,一邊不成立,另外一邊當然也不能夠成立,所以說根要是離塵畢竟無體。譬如前面講眼因明暗,耳因動靜,鼻因通塞,舌因有味跟無味(就是甜淡),後面講身有離合,意就是心有念頭的生滅。但是我們應當要明瞭,這六種浮塵根用與此地講的有不同。浮塵根這個相很粗,譬如我們講,眼有開合,睜眼睛又把眼睛閉起來,這是浮塵根它的作用;耳有動有靜;甚至我們講,意也有開合。現在我們講的舌根、舌入,經文裡面說,有甜與苦,顯舌根不動的時候淡味常存,也是說明這樁事情,正是顯示出外面塵境有、識就有,所以講根塵識,舌識就有,五俱起意識由這裡引發而現前。諸位要曉得,我們在一般講是眼講得最多,一般經裡面,譬如《楞嚴》前面的十番顯見,六根裡面取出這個見來說明。既然有十番顯見,當然也可以十番顯舌嘗味,一樣的道理,塵有、識就有,可見得它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它是永遠存在,不受根塵的干涉,這就是真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87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意入是對法塵說的,法塵有兩大類,就是生法塵與滅法塵,意入此地稱為『意知根』,它的性是屬於覺知。經文裡面所說的寤寐是指根身,所說的憶忘是屬於器界,根身器界這四樁事都是屬於意的勞相。意知根是指第七識,同時也指第八識而說的。而意知根的勞相並不難知,我們稍稍省察就能夠發覺。三昧功夫深的人可以不要睡覺,我們現在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就是我們的意知根疲倦了,所以才要相當時間的睡眠,使我們意知性能夠恢復它的作用。疲勞極了的時候,如果你不休息,它會錯亂的起作用,譬如明明叫你拿個茶杯來,你偏偏去拿個毛巾,好像頭腦失去了作用。可見得睡眠休息確實是很重要,甚至比飲食還要重要。

.

『吸習中歸,不相踰越』,這兩句話不太好懂,吸是講吸收,習是講習氣,無量無邊的習氣誰能夠吸?這就是第七識。七識叫轉識,八識叫藏識,八識好像是個倉庫,七識好像守倉庫的那個人,它能把外面東西轉運過來、收藏起來。所以意知根主要是講第七識,當然既然說意知根了,八識、七識、六識都包括在其中。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分別力量最強的是第六意識,執著力量最強的是第七識。阿賴耶識只管含藏,它分別的力量、執著的力量都不強。這個意思就是說,識精能夠含藏見相兩分的種子,種子都是歸其中。因為具有無始的習氣,而且是念念受薰,永無間斷,種子薰現行、現行薰種子,這就稱之為無始的輪迴現象,輪迴從哪來的?就是這樣子來的。由此可知,習氣難斷,我們俗話常講習慣成自然,一生養成的習慣都不容易改,何況無始劫來的習氣。而這微細的習氣我們決定覺察不到,所以佛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換句話說,就是見到阿賴耶的現相。這就是說明吸取習氣,再歸到意根。

.

什麼叫能伏煩惱?意在境界裡攀緣,這就是煩惱,換句話說,你第六意識在境界裡才生分別就是煩惱,才有執著就是煩惱,才有妄念就是煩惱,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你這一句佛號有了力量,就是心一動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你的分別執著妄想都取代,二六時中只有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只分別執著這一句話頭,其他一切境界都不分別執著,這叫功夫成一片。但是我話說到這個地方又怕諸位聽歪了,「好了,我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什麼事情也不要做,我一做事情不就心又亂了嗎?」什麼事情照做,心裡面得清淨這叫功夫成片。什麼事情都不做,一天到晚閉著眼睛在那裡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嗎?這不是。樣樣事情都做,無論你是哪一行哪一業,你的事情都做得很好。為什麼你的事情做得會比別人好?別人心裡有妄念、有妄想,你沒有妄想,心裡就生智慧。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88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意根所對的是法塵,法塵也有兩種,所謂生法塵、滅法塵。我們要曉得,意入同樣的是無自性。它怎麼現前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是因為浮根塵與生滅兩種虛妄不實的法塵相對,這一相對,所謂黏湛集知,它起的作用就是知,就是有覺知性。前面五根都說的是發見、發聞,而這個地方說集知,可見得前面五根對境就跟照相機一樣,攝取外面的景象沒有分別。誰在那裡分別?意在分別,這個地方講的第六意識,它在那裡起分別。相是虛妄的,分別更是虛妄的,這樁事情,佛在一切大乘經,尤其是了義一乘經典裡,說得太清楚、也說得太多。

.

而本經裡面佛講得也非常好,前面我們讀過「聚緣內搖」,跟《圓覺經》裡面講的沒有兩樣。聚是聚集,緣就是緣氣,就是攀緣的習氣在裡面活動,搖就是活動,它不是靜止的,它是個動相。怎麼個動法?就是虛妄的分別、執著,此地講的「集知」。這就是把第六意識的來源、樣子給我們說出來。它起作用就是起現行,起作用就是我們一般講造業、造作,造作就叫做業。造作,無非是在身口意三方面,身口的造作都是意在那裡發動。意裡面的造作,最粗顯的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這是意的造作表現在身口當中,這是講它起現行。起現行之後,必定就將現行又集成種子。前五根的現行,都是從意根種子所發生的。

.

前面跟諸位說過,五根各有本位,我們能看得清楚,眼在面孔上,耳、鼻各有各的位置。意在什麼地方?意就是妄心,《楞嚴》前面七處徵心找不到,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阿難尊者到處找都找不到。所以佛在此地就舉出「寤寐生滅」這兩種相,來顯示意入『畢竟無體』。諸位要是回想一下前面的七處徵心就有趣味,不管是真心或者是妄心,七處徵心的時候,佛並沒有說真心、妄心,換句話說,無論是真心是妄心,你都找不到所在。再給諸位說,心是無所不在,這個道理在此地也無需細說。我也舉過很多比喻跟大家講過,譬如我們現在這個空間,這個空間有無數的音聲,你們知道嗎?有無數的色相,你們曉得嗎?「沒有,我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你可以拿個收音機來一撥就能聽到了。可見得這個聲音就在面前,你把收音機移到那邊也聽到,是不是這邊聲音跑到那邊去?不是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的身就像電視機一樣是個機器,我們的心就好像電流一樣,音聲、色相遍滿空間,所以這個身無論到哪個地方去,我們的真心跟妄心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千萬不要誤會,不是跟著你的,不是。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89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這是四科裡面的第三大段。所謂「處」就是處所,在此地指六根為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六根起作用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是外六處,這個合起來我們稱它作『十二處』。十二處裡面除了意處之外,其餘十一處都是屬於色法,唯有意處屬於心法。經文雖然講的十二處,講解的方法是把它歸納,性質相同的歸納在一起,所以文字一共有六段。第一段講眼色處,這是性質相同的,因為眼根所接觸的是色塵,眼識與色塵這是相對而建立。根塵識三,到講十八界的時候還要重複的來說。

.

譬如,假如我們的眼睛瞎了,一切色相我都見不到,外面色相在不在?在。諸位要曉得,那個在是別人的色相,自己的色相不存在了。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沒有見分哪裡會有相分?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在意識裡面會想到,我們自己眼睛壞了,這個色相不能現前,外面境界相在。外面的色相我們叫它做本質相分,是阿賴耶見分所變的。我們此地給你講的眼色處是給你講第六意識,不是給你講阿賴耶識,所以你的眼壞了,你的眼識不起作用。唯識裡面講眼識九緣生,九緣裡面就有根,根壞了當然眼識不生,眼識的相分當然也不生。雖然眼識與五俱起意識不生,但是你的第七識存在,你的第六識也存在,不過就是這一部分它不起作用。耳能聽,它在耳根上起作用;舌能嘗味,它在舌根上起作用,在眼根上不起作用,就是說第六意識的作用少了一分,但是第七識存在、第八識存在,所以外面本質的相分存在。我們今天不談本質相分,只談眼色處,只談這個地方,這是有範圍的。

.

五俱起是什麼東西?將來在《大乘起信論》給諸位說。五種,「俱」是同時起作用,這五種是什麼?阿賴耶的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就是見分,境界相就是相分,再加上末那識、第六意識,是這五種。我們前面這五識,眼耳鼻舌身,在境界上起作用,這五個統統跟它同時起作用,這叫五俱起意識。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不是給你講五俱起意識,為什麼?因為五俱起意識是生滅法,那不是本。那個東西確實是色法與心法相對的,一個有,二邊就有;一邊沒有,二邊都沒有了。可是我們講到見性那就不一樣,譬如眼識要九緣生,它是因緣生法;見性是獨立的,它不需要藉任何的因緣,所謂是「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我們要在這裡面體會到這是真的。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090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從唯識上來說,我們眼見色,唯識是不講第一義,這講的是第二義,單單講見色,我們眼是不是真的見色?沒有。眼根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是把外面的色相照在裡面,由於眼識造成一個相、一個畫面,這個畫面跟外面的畫面完全一樣。諸位曉得,眼識是不分別的,我們讀唯識,曉得前五識也有相應的心所,更有相應的煩惱心所。實際上前五識哪裡會有相應的心所?唯識學裡頭說得很清楚,這些相應心所是被拐帶的,被第六識、第七識連帶而生,不像第六、第七的心所是直接的,前五識它的心所起作用是被牽連的。

.

能夠分別一切色相是第六識,不是眼識,所以眼識只有了別,而沒有分別,分別色相的好醜、善惡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不是分別我們外面色相?沒有。第六意識就好像現在的無線電傳播一樣,將眼識的畫面傳播到第六識,於是第六識又起了個相分。你們讀過唯識的就曉得,心心所都有四分,各有各的見分,各有各的相分。第六意識把畫面傳過去,貪心所這個畫面每個心所都接觸,但是哪個心所會跟它起作用,這個心所它的力量就特別強,就是它貪愛了。貪愛,你們曉得,二十六個煩惱裡面貪心所貪愛,貪心所於是又從第六意識的畫面接收過去,它自己又造出一個畫面。你要是真正懂這個道理,與外面境界簡直不相干,簡直叫胡鬧!所以佛給我們說,迷惑顛倒。眼色處情形是這樣的,下面五處都是一樣,沒有一樣是例外。

.

但是諸位要曉得,虛妄之相從哪裡來的?是從真性當中來的。妄是依真起的,迷是依悟起的,正如同《起信論》裡面講不覺是依覺而起的,這要很細心去體會。因為妄是依真而起,所以就相上來說它是虛妄的,就性上來說它是真實的,所以在一乘教義裡面給我們講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古人還有個比喻比較淺顯,容易體會,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性,把金器比作妄相。我們用黃金可以造成千成萬不相同的樣子,做出很多花樣來,花樣是隨時可以變化的,所以這些花樣是虛妄的,但是金是真實的。這個比喻沒有法子比到恰到好處,只能比個彷彿,希望從這個彷彿的意思,諸位能夠悟入實相。

.

.

.

台長: 斷捨離
人氣(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書籍 / 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楞嚴經 0081 ~ 0085集
此分類上一篇:楞嚴經 0091 ~ 0095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