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03 21:27:04| 人氣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楞嚴經 0111 ~ 0115集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11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為什麼證入法性的人就是證得一心不亂的人,他的心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什麼原因?當然我們也是很希望求得,而我們總是求不得、求不到,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不了解外面境界之真實相,而把外面境界都看作是實在的,這就無法證得。我們的心要在境界上定下來,那是勉強的定,所謂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不叫它動,這都不是辦法,這是石頭壓草。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壓制到相當的時間之後,怕會爆發,壓不住的。這就是說明了不能夠理解事實真相,才有這些弊病產生。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把一切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破,他是說破了,我們自己要悟入這個境界才有用處。佛給我們講「萬法皆空」,我們哪一樁空了?沒有一樣空。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把一切有為法都當作真實,幾個人把一切有為法看成夢幻泡影?這就是不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自然迷在外面境界裡面。

.

我們用耳根修行,二六時中沒有間斷,用眼根修行會間斷,功德利益就在此地,這是不間斷的,會用功的,功夫不間斷。你要是去觀察,觀察可不是思惟,這裡面特別要注意到這點,千萬不要把打妄想當作觀想。觀想是觀照,可不是在那裡胡思亂想,為什麼?離了心意識這才是觀想,或者我們講觀照,用心意識都叫打妄想,這是一定要把它辨別得清清楚楚。當耳根一接觸聲塵,你就去觀,剛才講了,決定不落入思惟。這個現象怎麼發生的?當然這是從聲而來,就是從動而來的。可是也有從靜而來的,它是從動還是從靜?也就是說,是有聲還是無聲?這個時候無論是有聲、是無聲,必須要了解無取無捨,你這功夫才能用得上;一有取捨的心,這功夫就用不上。諸位曉得,一根的原理是如此,根根原理無不如是,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取不捨。為什麼?因為境界不是真實的,取捨都是錯誤,所以無取捨這才是正確。曉得境界的真實相,你必定可以做到,外不隨聲塵所轉、內不起分別執著,這就是內外二邊都不著,這個時候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裡面就生智慧。所謂「入流」,這是離心意識用六根的根性,這是入聖者之流。「亡所」,所是一切塵境、六塵的境界,六塵境界裡面無取無捨,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亡所。這是觀世音菩薩他自己修學、用功基本的原理原則。

.

這個境界就往上再提升,功夫是愈來愈深了。第一句『如是』兩個字,就是指前面「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到這個境界。在佛法一般說來功夫漸進,有觀行、有相似、有分證、有究竟,像天台大師所講的,這都是大的層次。我們現在姑且從觀行上來說,觀行是要用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我們就不得其門而入。而智慧之產生,一定要清淨心。前面一句「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很清楚是講外境,先斷外境,於外境上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了然不生。這個功夫做熟了之後再加深,做什麼?內功,內心要更求其清淨。「聞所聞盡」,能聞與所聞都盡了,這在五濁裡面,功夫又增進一層,破受陰,色受想行識裡破受陰;破見濁,五濁裡頭破見濁。這裡頭都是連帶關係,見濁破了,受陰就破了。這個時候就是教中所講的,分別、俱生我執到這個時候才斷。這就是證得人我空,相當於小乘阿羅漢的地位,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這是初得事一心不亂,是這個境界。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12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生滅既滅』,就是生滅的二邊也離開。所謂能空的覺知、所空的理障,這個能與所雖然都離開了,如果以為這樣就是圓滿,這個境界就算圓滿的、就算究竟的,那就又錯了,為什麼?又墮落在法身邊。佛法向上一著都稱之為妙法,能空所空都滅了,境界是不錯,但是怎麼樣?沒有辦法入妙。為什麼?能滅、所滅的滅字,又成了障礙。前面講「菩提心生,生滅心滅」,諸位想想,這個境界好不好?這個境界依然還是有亦生亦滅。所以諸位真正能把《六祖壇經》那些話都記得的話,你就恍然大悟,六祖跟印宗所說,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菩提心生是一法,生滅心滅又是一法,不是二法了嗎?境界是不錯,但是不妙,不能入玄、不能入妙。因此必須要知道,生與滅是回什麼事情,有生才有滅。滅,滅還不能夠執著,滅也要把它遠離,這樣才真正達到能所雙忘,才到真正的清淨。我們自己在功夫到差不多有境界的時候了,覺得自己的心地很清淨,清淨心現前,你自己也感覺得我現在很清淨,「很清淨」就不清淨;我很自在,「很自在」就不自在。為什麼?因為你清淨心裡頭還有個清淨,清淨心裡頭還有個自在,這本來無一物,哪來的清淨自在?所以你有清淨自在,已經不是真正的清淨自在,當然比一般凡夫的境界那是高得太多了。

.

這樣在一生當中就可以修無上菩提,為什麼?因為六根根性是不生不滅的,「十番顯見」裡頭說得很清楚,無來無去、不垢不淨,這是真的。怎麼修法?前面都跟大家說得很詳細,用六根根性接觸六塵境界叫自受用,而不是對他,他受用得用六識。我們凡夫所犯的毛病,對自己是六識受用,對別人也是六識受用,這就是迷,內外都假,都是虛妄,不是真實。佛菩薩的受用對內是真受用,對外是假的,外面是什麼?外面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所謂是「水月道場,空花佛事」,建許多道場,道場像鏡花水月一樣。佛事是什麼?佛事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事業就像前面講的,眼睛害了病看到空中之花,叫空花佛事、水月道場,可見得佛事與道場是幻化而有,不是真有。因此開悟的那些菩薩們,對於道場佛事絕沒有一絲毫的執著,對於一切眾生絕沒有一絲毫的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內外一如,內外雖然一如,可是在表現的態度上似乎又有分別執著,那個分別執著都是假的,都是他弘法利生的妙用,不是真有分別,也不是真有執著。如果他真有分別執著,那他是凡夫。這是教給我們如何去用根、用識,用根是真實的,用識是權巧方便,目的無非是利益眾生;雖利益眾生,又不著利益眾生的相,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絕沒有一絲毫執著。如果我們這樣的用心,就叫做修行,就叫做修楞嚴大定;這樣用心來念佛,那就是修理一心不亂,與如來果地上的寂滅忍是相應的,這也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期望。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13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今天這段經文,『若諸菩薩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入是證入。假如要不是證入,就不能現佛身。我們曉得,示現佛身是度什麼樣的菩薩?大經裡面常給我們講,度那些法身大士。此地「入三摩地」,就是念佛法門裡面的理一心不亂,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是入三摩地。此地的三摩地,跟《圓覺經》裡面所講的是一樣的境界,《圓覺經》也講三摩地,奢摩他、三摩缽底、禪那,也講這三種。這三種統統都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所得到的禪定,這樣的人當然觀世音菩薩就要示現佛身為他說法。就像我們淨土經裡面常常講到的,實報土是見阿彌陀佛的報身,這個地方就是示現佛的報身來度他們。這是度化眾生裡面,程度最高的是法身大士。這些人證得三摩地之後,並不就止於這個境界裡面,他還是要增進,『進修無漏勝解現圓』,他還要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不斷的去提升。因為入三摩地,我們可以講圓教初住就入了,諸位曉得,從初住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才圓滿成佛。這個地方講的「進修無漏」,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的進修全是真正的無漏法。無漏,平常我們也講大小乘,這個地方屬於大乘菩薩,因為底下會講到聲聞緣覺,那是小乘的,此地是講大乘菩薩。何況底下有一句「勝解現圓」,勝解就是最殊勝的、決定性的見解,完全沒有疑惑,不為境界所轉,這樣的才算是勝解。

.

在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要問,菩薩怎麼能現佛身?諸位要曉得,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就成佛了,他成佛之後再退回到菩薩的地位上來,幫助佛弘法利生。這是我們從本跡上來說,本跡裡面我們從本上來說他示現佛身當然沒有問題;如果就事論事,從跡象上來說,只要你證得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沒有差別,隱顯自在。何況佛又有四教差別不同,藏通別圓。藏教的佛就不必說了,連初住菩薩位次還不到,所以圓教初住菩薩要以藏教佛的身分來出現,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通教佛這是見了性,別教的佛只相當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居等覺位,示現別教佛又有什麼問題!所以這些疑問,諸位對於經教稍稍深入一層,這個疑問自然就消除。菩薩可以以佛的身分來為一些小菩薩說法,這些小菩薩他念念當中希望佛來度他,觀世音菩薩就可以示現佛的身分來度他。

.

說到這裡,也許我們自己有個毛病,也希望佛來度我們,觀世音菩薩是不是也現佛身來度我們?如果觀世音菩薩現佛身來度我們,給我們說法,你就記住,決定是魔王冒充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我們沒有入三摩地,我們沒有這個資格,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來度我,這個佛是假佛,不是真的,靠不住。換句話說,你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你見到佛來給你說法這個可靠。事一心還不行,縱然是佛來了,阿彌陀佛來了,他也示現菩薩身分來給你說法。像我們現在業障深重,諸佛菩薩來示現什麼身?示現我們人的身分,來給我們說法。佛菩薩沒有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菩薩完全沒有心。不像我們凡夫有心,「我們要怎樣怎樣」,佛菩薩決定沒有,是隨眾生的心而顯現這個境界,這一段我們曉得這個意思。在三十二應裡面沒有菩薩,為什麼沒有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他居的地位就是菩薩地位,所以就不必說。向上說個佛,底下就講緣覺,不再講菩薩,因為他本人就是菩薩的地位。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14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大自在天』是說色界天頂,也就是平常所講的摩醯首羅天。我們一般講娑婆世界,是講到這個地方為止,因為往上去就是四空天,四空天的天人沒有色相;換句話說,有形相的到這個地方是最高、極限。四禪天的天頂,在三界之內福報最大的就是大自在天。佛門裡面常講的三災,特別是講的大三災,大三災是講火災、水災、風災。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天,四禪天是三災都達不到,就是火災、水災、風災都沒有,這個地方的人福報最大。由此可知,世間許多自然的災害,像我們居住在台灣這個地區,有地震、有颱風、有海嘯,這些都是天然的災害。這些災害也是眾業所感,不是偶然,是眾生業力之所感,三禪之內的眾生還是免不了業感帶來的災難。到四禪,這是定功深了,所有的煩惱習氣都能夠伏得住,而不起現行,所以這一切自然的災害它沒有,是三界之內福報最大的。他們修行的方法,是以四禪四無量心為修因,四無量心是講的慈悲喜捨。在三界六道之內,我們可以講四禪天人,特別是摩醯首羅天,慈悲喜捨這四個字的確是做得十分的圓滿,所以他得到身心自在,『飛行虛空』。這是講修四禪四無量心的人,快要到成就了,只差一點點,快成就了,觀世音菩薩這個時候就示現大自在天的天身來指點他,讓他證得這個境界,這就是四禪天人。

.

這個一段我給諸位說明,這一段是講宗教師,在佛門常講這是外道。譬如像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婆羅門教的、印度教的,他們稱之為梵志。從這一方面看,諸佛菩薩亦可以以其他宗教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你才曉得佛門廣大。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那一類眾生你給他講佛法,他不接受、他有成見,佛菩薩與他同事,入到他那個教裡頭去,以他那個宗教師的身分來教化他,他統統接受,這個方法高明極了。講的是他那個教的經典,內容義趣是教大家覺悟,教他覺悟、開悟,那不就成佛了嗎?這是佛菩薩,佛菩薩絕不排斥別人。四悉檀裡面第一個,世界悉檀,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要是跑到基督教教堂裡,基督教教堂裡生不生歡喜心?你要叫他生歡喜心,你是菩薩。你一到那裡去,人家說魔來了,怎麼佛教徒跑到我們這裡來了,你就不是菩薩!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有很多錯誤的觀念,就是與別的宗教對立,這就錯誤。他與我們對立是許可的,為什麼?他迷、他不覺。我們覺悟的人跟他對立,你不也是迷嗎?是迷而不覺。所以覺悟了之後,沒有界限,與任何人沒有對立,一真法界;一與別人對立就變成十法界,自己迷了。因此我們明瞭,這個世間許多的宗教,他們的宗教領袖、他們的傳教師,就可能有這些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我們怎麼曉得?甚至還有他們很多虔誠的信徒也是佛菩薩應化在其中,他去做影響眾,這在理上都講得通,在事上也可能。因此我們對於一切宗教徒都應當抱著禮敬的心,禮敬讚歎而沒有毀謗,這樣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這個地方『數術』這一段,都是講宗教徒、講世間宗教,他們喜歡數術,凡是宗教都離不開數與術。

.

.

楞嚴經 檔名:07-001-0115 (請按入看全文)

.

節錄

.

『阿脩羅』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因為說到六道,他也算一道。不過脩羅在本經裡說得很詳細,除了地獄道沒有之外,其餘的四道都有,他在哪一道他的業報享受與那一道大致上相同,所以人間有阿脩羅,畜生、餓鬼都有阿脩羅,天也有阿脩羅。佛經裡面常常講五趣,五趣就是五道,不算阿脩羅,因為阿脩羅在哪一道就可以歸入到哪一道。講六道是單單指天阿脩羅,而不講人阿脩羅,單指天阿脩羅,算他們是一道。脩羅翻成中國意思叫無端正,就是面目都相當的醜陋,所以也翻作非天,這個意思就是說他有天人的福報,而沒有天人的德行。這一類他是修下品十善業而得的果報,所謂下品十善業就是他的瞋恚、傲慢不能夠斷除,所以雖然修十善業道,這兩種煩惱障礙了他,這個習氣不斷,所以即使有天福,他不能夠得天身,而在天上得脩羅身。我們曉得天脩羅,只要是脩羅無論他在哪一道,福報雖然是大,可是他造的罪業也相當之重,福報享完之後必定墮落,這是脩羅之苦。所以一旦覺悟之後,他也想離開這種果報,觀世音菩薩當然也是要幫助他,要令他成就。

.

人身,這個不必多說,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可是經裡面常常提示我們,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們聽得耳熟,可是有幾個人真正覺悟到人身之難得?真正覺悟了,他一定珍惜人身。六道裡最難得到的是人身,人身,佛之所以讚歎,就是最容易入道。天人樂多苦少,把修道這個事情疏忽掉;三惡道苦太多,樂太少,縱然想修行,他的障礙太多。人間所謂是苦樂參半,因為有苦,容易覺悟;因為還有一點點安穩,容易修道,這是人間的環境最適合修行。我們想得人身,菩薩就現人身為我們說法,使我們得到人身。這些『非人』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像經裡面講的『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包括的範圍太多。在我們世俗間來說,所謂日月星辰、鬼神精靈之類,都包括在這條裡面,乃至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也包括在這一類。他們如果有一念回心,皈依佛法,想脫離他這一道,觀世音菩薩也發心現同類身幫他成就。到這個地方,這是把三十二類都簡單的給我們介紹出來,後面這是總結:上面講的三十二應身,最高的,觀世音菩薩可以現佛身,最下的可以現這些鬼怪精靈之身。真正是無所不現身,都是觀世音菩薩變化的,所謂是隨類善巧方便的示現。你要是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子?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你要是明瞭,觀世音菩薩什麼樣的身分都有,你不能說他是男的,也不能說他是女的。為什麼?他隨類現身,這叫妙。「淨」就是雖然隨類現身,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菩薩是清淨不染,這就叫淨。

.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這是顯示出因地的修行,這部經著重在菩薩自己怎麼修行成就的;換句話說,也是給我們做個示範。我們要學觀音法門從哪裡下手?「聞熏聞修」這是講三慧。三慧的基礎是禪定,所以說「皆以三昧」,三昧是禪定,從定中起聞思修三慧。這裡說個聞、說個修,思就包括在其中,因為聞薰就有聞思的意思在,薰是講薰習。修行的方法,前面跟諸位說過,「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換句話說,他是用六根根性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叫做聞薰聞修,而不是用心心所。為什麼?因為心心所是有能有所,有能染的心、有所染的處所,能所不斷。如果用六根根性,用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這裡面能所雙亡,才能夠見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修學的方法。

.

.

.

台長: 斷捨離
人氣(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書籍 / 經典 |
此分類下一篇:楞嚴經 0106 ~ 0110集
此分類上一篇:楞嚴經 0116 ~ 0120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