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荷生〈靜物〉一詩出自《觸覺生活》,今將全詩抄錄於下︰
忽然他進來
有趣的
且有著牙齒的也許是
星期日
火的。火的
似乎是星期日
從缺口進來
從缺口進來
他踏著風乾的悲哀發響
在剛剛漆過的星期日
在鏡子的眼裡
忽然他進來
又沒有門
又沒有喘息的鐘擺
怎麼他進來
這首詩的敘述精省樸素,詞句無過多修飾,意象簡明抽象,反覆吟誦,想多找出一絲線索也無,像是一樁久年未決的懸案,盪在那裡誘人。
整首詩令人在意的是「星期日」的變化。詩分三段,每段各有一個「星期日」,但第一段出現的「星期日」容易讓讀者以為是那位神秘的「他」;第二段開始讓人懷疑「星期日」與「他」應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存在,但還是使讀者有種錯覺,「從缺口進來」的是「星期日」;到了第三段,「星期日」已明顯是詩人用來交代闖入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而「他」依舊是不明的入侵者……。
詩題為「靜物」,第一段卻以「忽然他進來」一句立刻啟動入侵的警報,詩人一開始就沒打算花時間對「靜物」作靜態畫面的鋪敘,然後「他」進來是「有趣的」,表示詩人並非覺得困擾,再來「且有著牙齒」,那麼「他」是人嗎?若是人,就不必特別強調「有牙齒」這特徵,「牙齒」暗示什麼?他會咬?會傷人?不能靠太近?另外「且有著牙齒的也許是」這句可能是倒裝句︰「且也許是有著牙齒的」;或是與下一句「星期日」做連結︰「也許是星期日」。這兩種排列設定均能增加懸疑氣氛。
再來,第一段最後一句用兩個「火的」作結。「火的」是形容詞,接著是一個句號,句號之後又是一個「火的」,代表這團火無法撲熄。「火」的意象可正面亦可負面,可象徵光明、溫暖,給人希望的象徵;亦可代表炙燙、燒毀,不能觸摸的特質。「火」究竟是形容「星期日」或是「他」?還是形容接下來發展的局勢?隱約有一種醉人的勾惑,讓人有些介意,稍一不慎,恐造成燎原之災。
如果將「火的。火的」這句抹除,整首詩的結構其實更顯緊密。只是,當一首詩作翩然問世,一本詩集堂皇付梓,就代表詩人已做好取捨,作品與作者的臍帶開始截斷,縱使事後有一絲變卦,大多無能為力。也許「火的。火的」應該要刪;若不刪,那它的存在,是不是對這首詩亦有一種神祕的補充作用?
到了第二段,詩人依舊思忖「他」是如何進來?「從缺口進來」這句出現兩次,讓「進來」的行動更具真實感,加強危機意識。「缺口」是一個很抽象的詞,通常都往內心世界去理解,詩人清楚形容「他」進來的聲音是「踏著風乾的悲哀發響」,呈顯與第一段不同的情緒,第一段還覺得「有趣的」,到了第二段卻是「悲哀發響」,情緒轉折有了較大的落差,需要咀嚼其中原因,是否「有趣的」,其實心口不一,暗藏一絲自嘲的意味?「風乾」是經由長時間積累而成,屬於室外,正巧呼應前面「進來」的疑問。「他」又刻意踏在上面,曾經排拒在外的某段記憶如今又被凌虐,仍會哀鳴、介意。
到了第三段,「剛剛漆過」這動作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有任務完成的愉悅感,但亦可能是一招企圖遮掩過去的障眼法,不想被發現。「在鏡子的眼裡∕忽然他進來」藉由鏡子的照映,看見「他」進來。「眼」除了窺伺,也是一種監控,又是「鏡子」又是「眼」,等於是雙重防衛,不過「他」還是進來了。
詩人再次疑惑︰「又沒有門∕又沒有喘息的鐘擺∕怎麼他進來」。黃荷生喜以「門」意象入詩,門是空間進出的主要憑據,正如〈門的觸覺〉(四)所提到︰「門是一個入口/門是一個出口」如此簡易的道理,而這首詩不太一樣的是――「沒有門」,代表空間是封閉;鐘擺是具體的時間形象,「喘息的鐘擺」為擬人化的技巧,想表達時間行進急速的狀態,但是整句話是「沒有喘息的鐘擺」,表示時間屬於平靜穩定的狀態。詩人把整個時空都顧忌到了,卻還是被「他」所侵擾。
好奇的是,詩人為何在第一、二段,刻意將「星期日」與「他」身分搓揉在一起,造成讀者的誤解?兩者間彷彿存在某種依附共謀的關係,「他」只會在「星期日」才出現?詩人也不想解釋「他」究竟為何?或許每人心中應該都有一個不可言說、不該出現的「他」︰一段回憶?一個夢境?一道傷口?或真的有一位不想提及的人物?
最後,我們試圖重新理解︰在一個可以放鬆的星期日裡,忽然闖進自己原有平靜的生活與思緒,詩人一直在意,「他」是怎麼進來?表示詩人圍堵相當嚴密,可是一把火就這樣將這道禁忌燒開了。
瘂弦曾說黃荷生的詩作「直達抽象世界的核心」,所以很多詞語都處在一個簡單的源頭,沒有過多情緒與文字矯飾的干擾,像是︰牙齒、星期日、鏡子、鐘擺、火……,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得覓尋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片段,去補足這些詞語存在的合理性,比方說︰看牙科、瓦斯爐開火、星期日會有的休閒活動、特殊造型的時鐘、從鏡子觀望顱後動靜等等,尋求詩句間情感與邏輯的互通,串起整首詩的意境。這些字詞本身就有很多開放性的詮釋,讀者要有能力自圓其說,如果你喜歡這首詩的話。
題目「靜物」看似與內容無緊密的關聯,不過商禽曾云︰「黃荷生的詩中,有很多形象可能來自當時何鐵華辦的畫刊,好像那個刊物在他們家印刷……」應可再看出一些端倪。或許詩人正在觀賞一件靜態的藝術品,剛好「星期日」休假有空觀賞?在觀賞過程,刻意切斷與外界的聯繫,不想被打攪,只是意外還是發生;也或許整場意外只是一幅畫的內容,詩人用文字重新詮釋其特質。
一切線索彷彿要織構出大致的情節,卻仍是我們的臆度,沒有確鑿的證據,而讀現代詩最惱人的,便是盡量不要沒骨氣詢問詩人的創作意圖,一切均靠讀者的閱讀經驗與聯想力完成這幅拼圖;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亦是讀者遊戲的權利,詩人無法干涉我們的思維判斷。若是上述的解法無法說服你們,另起爐灶亦無不可。
刊於《海星》詩刊,22期,2016年12月(冬季號)
PS︰因版面編輯的考量,《海星》詩刊裡的內容是刪減版,此為完整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