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7 11:54:27| 人氣4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九份地區:白蘭公紀念碑,豎石,安德宮,瑞芳鎮東和里,白蘭古道,淡蘭古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05/06 15:45筆記

 

雨中瑞芳鎮東和里豎石望向市區龍潭堵

已被掩埋為路基的昔日豎石

基隆河對岸的小山是煤礦開採後,廢棄的坑內土石,堆積成山的土尾堆


安德宮內的白蘭公紀念碑


土地公與香爐

今天是4月1日九份的迎媽祖

雨中,正在衝廟的神轎

>>>>>>>>>>>>>>>>>>>>>>>>>>>>>>>>>>>>>>>>>>>>

台灣廟宇非常多,有幾座是在祭祀台灣有名有姓的平埔族呢
 
清晨
下著大雨
九份黃金茶舖的沈先生
開車載著我
尋找我所需要的藏書倉庫
 
過了麥當勞
在基隆河畔
發現了一塊大石頭
石頭上寫著
東和里
堅石
等大字
 
東和里
因為有東河煤礦而得名
這沒有問題
但是
讓我想再確認一次的是
"堅石 "
 
我以為我看錯了
將"豎石"看成了"堅石 "
因為清朝時代
這裡就被稱為豎石
 
一位瑞芳書友告訴我
她們小時後稱呼這裡為企石(kia jeo)
 
以前聽到這名詞
總是有很濃的興趣
當時誤以為
是因為清朝初期
習慣在原住民與漢人居住交界處
豎石限界
作為原漢界線
用來論斷漢人或"已歸化"清朝之原住民是否有越界侵入
或"未歸化"原住民是否有越界殺人
比如說雍正五年七月初八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摺裡就有如此的敘述(註九)
 
為何是堅石呢
好懷疑
於是
請沈先生停下車
走向了那塊石頭旁邊的安德宮
請教了幾位正在拜土地公的老阿桑
 
她們都不清楚
要我找老廟公
 
老廟公吳先生
很像是台灣的老紳士
親切又禮貌
驚奇地望著我
豎石是古號名
目前叫東和里
民國59年從爪峰里劃出來的
 
他唸的"豎石"的豎,音竟然是sok 或者接近siok接近於台語的縮,
肅或者是宿舍的宿
與九份豎崎路的kia jia  loo以及瑞芳書友的kia  jeo  有很大的差別
 
 
他問我
哪會(為何)知道豎石這兩字
我向他說
曾經在道光年間姚瑩的東槎紀略一書中
讀到從"暖暖"走三里可以到"碇內",再渡溪到北岸
更行兩里就是"楓仔瀨"再過溪到南岸又往東走就可以到"鯽魚坑"
再過渡沿著山兩里左右就是"伽石"
那一本書接著說""....路甚險窄..."註一
非常不好走
 
他一聽就得意起來說
你勿通(不可)看阮(我們的)這間土地公新嶄嶄
者(這)可是兩三百年了
比道光還久
 
國語字典裡有茄與加這兩個音
其中加
類似台語的企jia
連雅堂先生的臺語語典裡
將"企"讀成迦(家)
意思是站立或者居住(註二)
 
我問他
是否曾經有人唸成jia(企)的音
 
他說沒印象
自細漢聽老一被攏是(都是)講sok geo
 
或許kia , jia 以及sok都曾經是企石或者豎石的音吧
很慘
我搞不懂台灣的語與文
 
這時我又想起了連戰先生的祖父連雅堂先生所說的
:"'余台灣人也,能操台灣之語而不能書臺語之字,且不能明臺語之義,
余深自愧""(註十)
 
想想,我也是真慚愧,老人家使用的包括客家話在內的台灣話
因為學淺
我總是無法以中文寫下來
難怪連雅堂先生又說
""台灣之語既出中國,而有為中國今日所無者,茍非研求文字學,音韻學,方言學,則不得以得其真""
 
 
我為何如此不厭其煩地請教老廟公關於"豎石"的發音?
那是
因為"豎"在彙音寶鑑是讀成sik
姚瑩先生很重視翻譯
意譯與音譯都力求符合當時的意與音
 
我忘了那位當代的學者說的
"伽石"是姚瑩的筆誤
 
但是我很懷疑
因為
在姚先生著作中
可以看得出來
盡量合乎當地的意與音
再以漢語官話來紀錄
比如說伽石之後他緊接提到的
三貂仔,茶仔潭,清水澳,跌死猴...等地名
 
台灣地名後面有沒有加個"仔"差很多
通常有仔字
都是附屬於原地名之旁而被命名
很容易被誤會
例如九份山城
自古以來到現在都被當地人稱為"九份仔"而不是九份
因為古"九份"真正是在金瓜石
所以即便是九戶人家,那也是在金瓜石而不是當今的"九份"
所以認為九份是因為九份人家而命名,是否正確便值得再探討
有位置錯置的疑慮,因為九份山城正確的寫法是"九份仔"
只是以訛傳訛大家反而接受了九份這兩個字的寫法
台灣話的說法還是"九份仔"
 
 
可是姚瑩先生兩百年前左右就注意到了
 
而茶仔潭就是現在圓山子分洪道的苧仔潭
因為苧麻的苧字台語讀成der類似台語的茶
清水澳就是深澳,因為台灣語音中的清水就是深水的意思
跌死猴就是拔死猴庄這拔應該也可以寫成跋就是跌倒的意思
 
不過唸成縮sok也很值得探討
因為
台語字典的彙音寶鑑
解釋說:"縮"也有直或者修的意涵(註三)
 
而姚營先生的"豎石"
會不會因為聽到的是企的kia音呢
才會寫下"伽石"這兩個字
就像他以台灣語音寫下"深水澳"來代替"深澳"?
 
這座安德宮看不出有兩三百年的歷史
於是請他准許我四處看看這間廟
 
他看我有懷疑的眼神
急匆匆的讓我看了兩樣老古董
天哪
這真是鎮廟之寶
 
他突然很有警覺地說
你千萬不能對外說
哪是(如果)護人(讓人)偷提去
就找你負責
 
我一聽連忙答應
好好好
 
這年頭治安不好
神也倒楣
不是被偷香油錢就是被偷金牌
厲害的偷廟裡的老文物
 
我又轉到右廂房
這回真的疑惑了
以為又看錯了
因為上面寫著的是
 
白蘭公紀念碑
 
與一般陰廟的有應公或者寫著某某神位不同的是
有"紀念碑"三個字
 
我確認再確認
是白蘭公沒錯
 
請教正在祭拜白蘭公的信徒
她說她也不知道
只是老一輩交代
那是遇到咱人(我們人)的初一十五要回來拜拜
 
對了
今天是農曆四月一日
也是九份迎媽祖的日子
 
趕緊跑到廟公吳先生旁
請教他
 
 
這回他更得意了
也不像剛剛會問我為何知道豎石
就滔滔不絕地講起
 
 
這間廟兩三百年就是兩三百年
白蘭公紀念碑
就是紀念白蘭
 
他說
 
這是傳了好幾代的歷史
古早古早
以前豎石是一個庄
人來人往
道路歹行(不好走)
有一個乞食(乞丐)
搭茅屋住在土地公廟旁
以乞食維生
 
但是啊
平常時他都會維修道路
將基隆河沿岸
透往深山林內
暖暖瑞芳平溪雙溪的路
不怕艱難
義務地修理
修理得很認真
護(讓)人方便
 
過身(過世)前
告訴庄內人
死後亦是靠土地公來食
 
古早人感念他的義舉
因此就在土地公廟邊蓋了一間小廟
紀念他
但是
沒有翹翅
算是陰廟
 
民國75年道路拓寬
兩座廟就合併成一間起在這裡
 
我聽了
連忙說
這位白蘭先生是不是平埔族的原住民
以前為他蓋的小廟有沒有石碑呢
 
他說
不是呢
聽我阿公講
是唐山人
印象中石碑也沒看到
 
 
我因為沒有原始的石碑有點失望
但是也好不可思議
雖然白蘭變成了唐山來的乞丐
可是舖橋造路應該的確是那一位姚瑩先生所說的
白蘭先生
 
因為前面那段文字後面緊接著說
"....路甚險窄,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所使云....."
 
淡蘭古道白蘭路線還是有相當多險窄的殘存路段
台北縣志說這是乾隆中葉白蘭完成的
藉以取代淡蘭古道海線
可以不必渡海
直接由雙溪貢寮進入宜蘭
 
白蘭被認為是神是應該的
被從陰廟提升與土地公同一個屋簷下也是應該的
被美化成是乞丐也是應該的
因為乞丐在台灣與中國文學中
常常是神仙假扮的
 
被當作唐山人
這我就不懂了
也許是年久月深
口述歷史有些加減
 
會不會就如同學者說的
'''''"幾乎所有凱達格蘭的部落都流傳著一個相同故事
祖先來自sansai的地方
這個sansai曾經因為伊能嘉矩將他一為"山西"
使得不明就裡的人誤以為它就是中國的"山西"
再加上八里坌社的口述歷史中
更是明確地指出祖先是來自唐山的山西
.....這樣的以訛傳訛不僅使得凱達格蘭人的身影模糊了
就連整個平埔族人的面貌都遭到扭曲"""(註八)
 
那口述歷史容易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誤差吧
 
也許這也可能是參雜著某種民族意涵與認知吧
尤其是漢人到了嘉慶十二(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
才另外開闢了淡蘭古道的"新路"
並且被稱為楊廷理古道
 
以地域來判斷
似乎應該屬於凱達格蘭族的白蘭
更早了楊廷理數十年
 
而被稱為淡蘭古道舊道或是舊路的白蘭古道
在姚瑩筆下
因為路途不似"新路"迂遠
仍然是淡蘭古道的主線(註六)
雖然"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
 
爬了好幾次淡蘭古道
那不只是"甚險"
常常一條繩索垂直攀岩來上下
官員富豪的轎子哪可能走得了古道全程
那真的是"肩輿不能進"了
 
 
那時候漢人是自稱為"咱人"
將原住民,西洋人與所有外國人當成"番"來看待(註五)
世代相傳的
口述歷史會不會同時也反映了這兩三百年來的時空與雰圍呢
 
有學者論述到祭典時說
"""由於許多平埔族人害怕被漢人譏為"番"
因此不願大張旗鼓地舉行公開的祭典
可是他們又不想背棄祖先的遺訓
所以大都改以較隱密的家祭形式舉行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老人家的凋零
許多年輕人根本就不明瞭自己家中為何在某個時間
必須舉行祭祀?"""(註七)
 
平埔族都如此了
何況是漢人
願意接受一位平埔族來當做神來崇祀嗎
白蘭公變成唐山人與這歧視有沒有關聯呢
只是淡蘭古道太艱辛了
又不得不由衷地來紀念
 
 
時間不早
已經八點半
該回九份參加一年一度的迎媽祖了
 
準備回九份時
才想起那豎石呢
 
吳老先生指著那河邊的大岩石
無限的惋惜
卻又帶著些察覺得出的崇敬語氣說
七十年前
我還細漢(年紀小)
那塊豎石從公路旁的山頭崩落
落到河裡
後來又因為道路拓寬
有一半變成了路基
方便大家的往來
 
可是我怎麼看
都不像瑞芳鎮志說的
"嘉慶三年,(1798)蘇標香開墾此地,庄內有一立石如人,因此名為豎石"(註四)
那石頭哪像個人形呢
可能因為是被掩埋了的關係吧
 
再三向吳老先生道謝後便告辭了
坐上車
再看一眼基隆河底不再豎立的豎石
那可是多堅硬的岩石
 
不禁懊惱
忘了請教
為何新的石碑稱為"堅石"呢
會不會是一種別具巧思對豎石的懷念
畢竟在基隆河裡的老豎石
是那麼堅硬
 
改天再來請教老廟公
反正倉庫也還沒租到
這可是很迫切的需要
總是要再來找看看的
順便尋找古早的白蘭公紀念碑
 
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有記載著平埔族
但是沒有平埔族可以像道光年間的姚瑩可以是"縣令臺灣,兼攝南路同知,權判噶瑪蘭"
同時又是
歷史的紀錄者
 
 
台灣有幾座有名有姓的石碑在紀念偉大的平埔族先民呢
如果白蘭公就是白蘭古道的白蘭
那總算是為平埔族還一個公道
就像堅硬的豎石
變成了我們往來的瑞八公路的路基
不知道平凡岩石的來歷便罷了
知道了
行走在豎石的上方
是不是就有了一份感謝
感謝豎石也感謝
白蘭公
 
 
 
 
>>>>>>>>>>>>>>>>>>>>>>>>>>>>>>>>>
謝謝安德宮吳老先生,沈先生
以及提供資料的拾餘叟,台北李書友
lobo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2008 05  05
還有:引用原著,因此不得不有"番"字用語,還請見諒
 
註一   清朝道光壬辰年 台北道里記 姚瑩的東槎紀略第91頁
註二    連雅堂先生  臺語語典  21頁漢書 高帝紀 "日夜企而望歸"
註三    彙音寶鑑 277沈富進 77年文藝學社發行
註四   瑞芳鎮志開拓篇
註五    歷險福爾摩沙73頁 必麒麟 著 陳逸君譯述 導讀劉還月 常民文化
          2000年版
註六 同註四  交通篇第七頁
          同註一 
註七     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214頁 作者:劉還月  陳柔森 李易蓉 原民文化
             2001年版
 
註八 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 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 25頁 翻譯:葉婉奇 導讀:李易蓉
            主編:陳柔森 原民文化2000年版
 
註九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 第二冊 台灣銀行發行 民國61年版  141頁
浙閩總督高其倬奏聞事摺
 
""番人焚殺一節,此事情節中有數種:
一則開墾之民侵入番界及抽藤弔鹿,故為番人所殺,
一則番設具有通事,通是刻剝,番人憤怨之極,遂肆殺害,波及鄰住之人
一則社番殺人數次,遂自恃強梁,殺人取首,誇耀逞雄
臣再四詳思,治番之法,最先宜查清民界,番界.樹立石碑.
如有焚殺之事,即往勘查,
若民人侵入番界耕種及抽藤弔鹿致被殺死,則懲處田主,
並縱令擾入番界之保甲鄉長,莊主;
如番人未過界,而番人嗜殺,則應嚴懲番人"""
 
註十 臺灣語典  第一頁 自序(一) 連雅堂著

台長: 立立二手書店
人氣(4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