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5 17:06:38| 人氣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923之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923之一

複習部分:中國文學史的掌握

一、 魏晉民謠
◎ 釐清:因為參考用書是以政治環境、意識形態(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的正確來評論,再評論的時候可以不必襲用本書的套語。
◎ 詩經(由民間詩人口頭傳播),其常用來討論的是其:言志、美刺的手法。
無名詩人有歌謠產生,是因為
1. 言志:抒發內心的不滿、憤怒。
2. 美刺:詩人置身的時空環境,對正面的稱「美」,負面的稱「刺」。
3. 採詩:因為觀詩可以觀時政、正得失。
◎ 晉書 五行志:因風不調、雨不順,有旱災、水災、地震等違反生命運作秩序。史官作政治的解讀,因為自然現象不正常,給予人謀不臧的連結附會。
※ 吳孫皓初童謠:
三國時期的吳,孫皓是孫吳末代皇帝,因為旱災遷都武昌,艱苦遷徙,導致民怨。
「刺」:對生活環境的遷徙的不適應,對原先之地的眷戀與緬懷。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安死,不止武昌居。

#結構解析:
1. 空間與時間、地點的點出。
2. 不同空間(建業與武昌)選擇產生衝突。
3. 四句、20字,鮮明強烈,展現出遷都憤懣的表現。
#內容解析:
1. 重複兩次建業與武昌(民間歌謠的特色:反覆。)
2. 一新一舊中,做了兩個情感上的「態度」,選擇建業,拒絕新的武昌,渲染感情,造成張力。

※ 蜀入為羅尚言
此乃三國時期的蜀,詩裡符合:
A. 言志:因為作者有強烈的情感,作自然的流露(華滋華斯)。
B. 美刺:對於客觀環境的不滿(刺)。
C. 採詩:以觀時政,有心人了解百姓的心聲(古代的民意調查);史官把詩歌放進史書,即有一種正得失的態度。

尚之所愛,非邪則佞;尚之所憎,非忠則正。富擬魯衛,家成市里;貪如豺狼,無復極已。
#結構賞析:
1. 八句、四字,整齊。
2. 修辭:民謠的共通點,以正反作為詩歌情感的張力。
如:
1~2句(喜歡),3~4句(厭惡),不同的方向,形成張力。
1~2句(衝突),喜邪佞,與一般人的好惡不同,產生第一層面的張力。
3~4句(衝突),憎忠正,亦是產生一種張力。
5~8句(譬喻與誇飾),說明其貪婪與財富,加強其在資源上的壟斷。此外,如、擬、成,是使用譬喻修辭。


※ 并州歌(出現壯士)
壯士田蘭成了人民的一種期望,挺身而出。因汲桑殘忍少恩,所以希冀田蘭壯士斬而殺之。

士為將軍何可羞,六月重裀披豹裘,不識寒暑斷人頭。雄兒田蘭為報仇,中夜斬首謝并州。

#語體解析:
1. 針對政治來做「刺」來譏笑。
2. 汲桑人格的乖張,以人的首級洩憤。
3. 惡行惡狀的終結,壯士田蘭報仇,向并州百姓謝罪。

#寫作特色:
1. 修辭意象:賦、比、興。
「賦」乃民間詩歌意象的傳達,因為直接內心心靈的陳述,不透過間接的手段,對於自僭將軍的汲桑的可恥,表露心聲。

2. 人物刻畫:為什麼會遭唾棄,已處之後快。(六月重裀披豹裘,不識寒暑斷人頭),刻畫殘暴少恩的形象。
3. 前面控訴,後面舒暢,節奏起伏有變化。


※隴上歌(壯士陳安)
1.內容豐富。
2.描寫視覺焦點的變化,視線距離的調整。
3.鏡頭淡出處理。(從陳安被殺,鏡頭轉到西流之水東流河,水的流逝。)

#結構賞析:
1. 視覺焦點、鏡頭拉近拉遠,文字的表面構造,即結構上的疏密變化。
◎ 概括:「遠」--透過時間、空間來掌握陳安;「拉近」--以在形體特徵形象上的追究(軀幹雖小腹中寬,形容其胸襟寬廣,待兵如子);「更近」--描寫愛駒、鐵鍛鞍、七尺大刀、丈八蛇矛。
◎ 似垓下之圍,十盪十決,壯士陳安驍勇勁拔氣象的刻畫。
◎ 節奏(由緊到鬆),最後以河水消逝淡出。







台長: 皮小卡
人氣(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