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06 22:25:25| 人氣7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脫的關鍵----「正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敬以此文,將最近對佛法修學的認識,略為歸納,整理重點。


解脫的關鍵----「正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198, b6~12)

附註:此經文以「明相初光」的譬喻來描繪「正見」,也說明當「正見」生起時,可以引發「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而當「正定」生起後,「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解脫三毒後的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就阿羅漢。

所以,此文開頭,便以「解脫的關鍵----正見」為題,最是恰當不過了。

*正見的重要性:「應離邪見,當修正見。」

「(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離邪見。應斷邪見。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以邪見可斷故。我說比丘當離邪見。若不離邪見者。邪見當作非義不饒益苦。是故我說當離邪見。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諸比丘。離邪見已。當修正見。若不得修正見者。我終不說修習正見。以得修正見故。我說比丘應修正見。若不修正見者。當作非義不饒益苦。以不修正見。作非義不饒益苦故。是故我說當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是故。比丘。當修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201, a9~24)

附註:此經講到「離邪見,修正見」的重要性。另外,此經文比較須注意的一點是:「正見不會無端生起,必須透過修行,才會生起正見。」但在,修習正見前,須先瞭解「正見」的定義與內容,然後,才能理解修習的方法。

*正見的定義

「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婆羅門。是名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204, c17~28)

附註:此段經文談到「正見」有兩種:

一、世俗、尚未得究竟、尚有執取的,但依此可建立善行,而轉生善處。

二、聖、出世間、無漏而不執取、可以澈底止息痛苦,找到解決痛苦的道路(方法)。這就是對於「痛苦的如實觀察與覺知、痛苦因緣的如實觀察與覺知、痛苦熄滅的如實觀察與覺知、熄滅痛苦的道路如實觀察與覺知。」也就是對於「四諦」的如實知。有如經文「增上慧學」所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慧學』。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213, c9~18)

*佛法對於「苦」的釋義

在進入如何修習正見之前,須先瞭解佛法對於「苦」的「如實認識」與「思惟」:「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2, a3~7)

附註:佛法對於「苦」的解釋,並不止於一般人所認識的「痛苦」、「煩惱」一類的解釋。佛法對於「苦」更深刻的認識則是來自於「無常」的觀察,並以「無常」來認識「苦」,再以「苦」來認識「無我」。

譬如,泰國曾有一位著名的女性禪師「阿姜念」,每當有訪客來訪,請其開示時,她都會先請對方,盡量坐著不要動,待訪客因久坐不適而開始挪動身體時,阿姜念會直接喝問:「你為什麼動了?!」而點出了因「色身無常變易的性質,引起痛苦的感受,受到痛苦的逼迫,不得不移動身體以減輕不適感的真實原因。」而對於「無常即苦」的觀察,也輾轉點出了「苦即無我」的真義。

譬如,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可以證明『自我』的存在,因為,我喜歡舉手就舉手,喜歡移動身體就移動身體,我對於自己的『肉身』有完全的『自主性』,因此,我可以證明『自由意志』(自我的別稱)存在。」聽起來,言之成理,矛盾的是:「欲以此證明『自我』的存在,但卻無法控制『色身』長坐不臥、長立不行、長行不坐、長臥不起。」事實上,於真實生活中,如實的觀察色身的「行、住、站、立」,不難發現,由於受到無常變易與不適感的逼迫,人們不得不將身體挪來移去,不停地變換動作。這就是佛法「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的觀察義。

*正見的修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49, b8~14)

附註:此篇經文點明了,於實際修證時:「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在前頭,我們提到了「正見」在解脫上,佔有關鍵性的地位,接著我們提到了「正見」的定義與內容,再接著我們來談到了「無常、苦、無我」的關係。直到此篇經文則點明了:「正見的修習與生起,就在於當正念(觀智:觀察的智慧)達到了,能觀察到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變動時,此時的階段的「正念」(正觀、觀察)就是「正見」。所以可以直接說:「無常觀=正見」。

其他篇章則提到: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1, a7~15)

附註:此經則是提到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觀察與如實覺知,達到了「無常觀」的境地,則名為:「正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1, a17~26)

附註:此經也是講解對於「五蘊」的如實觀察達到了「無常觀」後,則可斷「欲貪」,並進一步達到「心解脫」,而自作證。所以,不論是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或「五蘊:色受想行識」,不外乎就是「身與心」的觀察,而達到「無常觀」,「正見」生起,而正式邁入出世間(解脫)的境界。

*如何辨別達到「無常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餘身分
  永棄丘塚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為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附註:這首偈語裏頭提到:「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這裏的「聚沫、水上泡、春時燄、芭蕉、如幻」,雖然是「譬喻」,用來形容當「觀智」逐漸成熟,而達到「無常觀(正見)」時,當正觀察身心五蘊的變化時,會很自然地覺得:「真是形容得太貼切了!」

由於,佛陀是過來人,曾經如實體驗過身心剎那不斷的變化過程,所以,佛陀以一些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像來加以描繪,當「觀智」成熟時,對於「色、受、想、行、識」的如實認識。

『色如聚沫』:「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受如水上泡』:「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想如春時焰』:「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行如芭蕉樹』:「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識法如幻』:「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另外:「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這裏的「明相初光」,也是當「觀智」達到「無常觀」時的一種非常貼切的譬喻形容,比較不同的是,「明相初光」是對於「智慧內明」的形容。

*佛陀的叮嚀:「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四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112, b21~29)

附註:此經文提到,由於對於「四聖諦」的不如實知(沒有實際而清楚的認識),人們不斷地承受輪迴,有如大力士不斷地用力轉動「五節相續輪」(應該是現代的「齒輪」)一樣。所以,佛陀勸導弟子,如果對於「四聖諦」未達到「毫無間斷」的「正念觀察」者,一定要勤於方便,努力用心觀察而達到「學無間等」的地步。

譬如,一個勤學的聖弟子,努力地修習正念觀察色身最基本的「呼吸」或「行住坐臥」,一生總會有幾次機會因具足強大正念,而契入「無常觀」,但如果因接下來不夠精進,而正念中斷。這樣的狀況是可能發生的,此時行者其狀況就是:「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

「(四三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佛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如是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為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如是。長者。於苦聖諦無間等已。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是故。長者。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附註:此篇經文,佛陀提示,四聖諦漸次證入而漸次達於「無間等」的過程。

*「正見」與「正定」的關係

「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199, b1)

附註:這一經,又說「正定」是以「七正道」為基業,得一其心而成。所以「七正道」又稱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很明顯的,可以瞭解依雜阿含經文所示,「聖、出世間、無漏、無取的正定」是以「慧(正見)、念(正念)」為基礎而形成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正念」、「正智」開始

當經文講「正念」或說「觀智」時,常有很多不同的層次與強弱境界,如果,對於「正念」沒有清楚的認識,有時候會看不懂經文在講些什麼狀況。譬如,看過前面多篇經文,不難發現,有些經文一開頭,就講到「觀智」達到可以契入「無常觀」的描述,那幾篇經文,有可能是為一些「利根者」或修行正念已達於一定基礎者而談。但一般初修正念的行者,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毫於正念」來形容其狀況。由於,「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以,初學者應該從那裏開始呢?這裏有一篇經文提到,就從「色身」的觀察開始,就從「生活」開始。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

註:此處講「正念」的基礎觀察,將之分為「身受心法」四種觀處,每種觀處又分「內、外、內外」,共有12觀處。但查閱過一些資料,惟實不易瞭解此處的「內、外、內外」為何義?但是,勤於細心觀察,正念壯盛強大時,應該會自然會通。

「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註:這裏提到「正智」,則是對於日常生活言行與各種動作姿勢的觀察。

另外,再附上一經,對於基礎的正念觀察狀況,開示檢驗是否達到「不散亂」的標準:「截頭拔刀者,隨時於身後,專心正念住,護持頂上缽。」


(六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缽。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輒當斬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缽士夫能不念油缽。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缽。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專心正念  護持油缽
  自心隨護  未曾至方
  甚難得過  勝妙微細
  諸佛所說  言教利劍
  當一其心  專精護持
  非彼凡人  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  不放逸教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CBETA電子版 (T02, no. 99, p. 174, c1~20)

*後記

佛陀所開示的這一條趨向解脫的「正念大道」,層層剖析經文之後,至此豁然開朗,最是明白不過了。如果,因緣具足而能出家修行的話,最好,還是不要猶豫。老實說,考量世俗的生活狀況,不難發現,世俗的生活很難與「正念大道」相應,在文章中,提到判斷達於「無常觀」的標準,判斷達於基礎「正念」的標準,其用意就是想說明:「處於世俗生活的正念修行者,又有幾人能夠?」「無常觀」不提,就說衡量達到正念基礎的標準:「截頭拔刀者,隨時於身後,專心正念住,護持頂上缽。」於生活中隨時觀察衡量,不難發現,現代的世俗生活與正念之道有嚴重的衝突。所以,可以常常看到佛陀在經典中讚嘆出家修行的利益。

額外補充資料:

*內寂其心如實顯現「四聖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台長: 希拉
人氣(7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