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0 16:54:59| 人氣3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許介鱗台灣史記系列叢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目來源
作者: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共三卷,臺北:文英堂,2001,四版一刷
      《台灣史記(續)》卷四,臺北:文英堂,2001
對照書目
作者: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85,一版三刷


作者簡介

許介鱗,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榮譽教授,前台大法學院院長,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國策顧問等。著作豐富,專長為日本政治與外交、中日關係、台灣現代政治史。

曹永和,台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業,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專長中國史、中外交通史,精研早期台灣史,尤其是荷鄭時代。


前言

  台灣的歷史有多少年?若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台灣因其地理位置而開始受到矚目,始於十六世紀西歐海權的擴張。荷蘭、西班牙先後據台灣為貿易據點,隨後又經歷了明鄭時期、大清帝國統治期,直到距離較近的日據時期、國民政府專政時期。在歷史的紀錄上,台灣總是不斷遭受外力的侵略。
  台灣有過自己的政權嗎?台灣現在的狀況應如何解讀?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台灣的歷史?
  許介鱗的《戰後台灣史記》、《台灣史記》這一系列作品,讓台灣在歷史中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地位,得以從台灣的角度提出問題,並尋找自己的答案。本書引用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包括台灣及美國政府的機密檔案;不僅如此,作者在每一章選擇討論、批判的題目,為讀者開啟了新的視角。第一部份將概略介紹各卷的主要內容。
  曹永和的《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亦可幫助我們了解:同樣是台灣的歷史,同樣是真實無偽的史料,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態度。以下將在第二部份比較兩者各造成怎樣的效果,以及對讀者有何影響力。
  最後,我們應將眼光放在何處?未來台灣該如何自我定位,是本書作者亟欲探討的問題。本書推翻了我們一向慣於接受的「台灣的過去」,引用了許多具有顛覆性的資料,幫助讀者了解改變台灣命運的歷史事件,也提供了較為客觀的觀察角度,點出這些事件真正的影響力。


一、

  本系列書籍,卷一到卷三的主要議題有延續性:主要為批判蔣介石為一己一黨之私的政治舉動而造成對台灣人民的不公平、以及國際情勢對台灣的影響、還有台灣民眾對政府的反應這三大方向;第四卷討論的範圍則自成單元。
  從日本手中接收台灣之後,國民黨除了對外爭取美國的支持,尚有對內的國共之爭;一開始,台灣的物資全都被運往大陸作為內戰的補給,造成台灣內部民生凋敝,再度淪為受統治者利用的工具;之後國民黨在台灣紮根、蔣家勢力掌握台灣政壇、與「黨外」勢力的互動、又如何逐步走向民主,整個過程為重點之一。


戰後台灣史記卷一:一到十八章

  本卷談論的是從日本手中接收台灣,國民政府這批「大陸人」與「台灣人」之間產生的摩擦,如二二八事件;以及國民政府為了掌控政權而施行的種種措施,例如將日本人留下的事業收為公營事業,將日產土地收為公有,透過稅收來獲得財政資金。
  作者對於掌控情勢的關鍵人物也不留餘地的加以批判;局勢動盪之時,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權力轉移:日軍、在地人、國民黨,以各種堂而皇之的理由而施行的種種手段,其真正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卷一所討論的議題大略可分為以下四點:

1. 日據時期留給台灣什麼?
  本卷一開始即對「日據時期使台灣現代化」提出反駁,並批評日本殖民台灣所留下的傷痕。日本統治台灣所實施的開發是為了便於榨取經濟利益,留下的完全是殖民式工業,以及無法擔任管理職務的技術人員;與真正的經營、開發資源不同。此外,為了便於統治,日本對台灣人民實施精神統治,所造成的心理傷害難以平復。

2. 接收台灣之後,國民政府在國際間如何自保?
  此部份分析對日抗戰時期美國對台灣的策略,也諷刺一窩蜂「擁美」的心態;美國雖然自謂民主自由的守護者,實際上依然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國民政府亦利用美國來維護自己在國際間的地位。

3. 國民政府在台灣維持政權的手段、台灣的開發:
  權力的掌握與經濟的控制—批判蔣氏政權接收台灣之後,在如此不安定的狀況下,執政者施政的態度對台灣民眾有何影響?各種政策多有私心,極端的反共意識亦影響了二二八事變。

4. 人物評論:
  在蔣介石一手操控大局的情勢下,有機會身居重位、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們有何作為?辜振甫、陳誠、李宗仁,作者對他們做出嚴厲的批判。

  國際間,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其實並不重要,一切都以「利益」優先。作者指出這點,推翻了我們一向慣於接受的「善惡二分法」,例如「中共是萬惡的共匪,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守護者」之類片面的說辭。在以利益為考量的基準下,各方勢力的動作、決策都有了合理的解釋,我們也才能理解其動機從何而來,進而理性的判斷其舉動對台灣的影響是好是壞。


戰後台灣史記卷二:十九到四十章

  第二卷主要談論的是蔣氏政權在台灣穩固根基的過程。內戰失利和中共逐漸強大,使國民政府在國際間的地位大幅滑落。然而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亦使國民政府在面對強鄰的巨大壓力下,尚能獲得強國美國的支援而維持政權的獨立。對內,蔣介石亦實施各種措施防共、集中政權、聚斂資金。另外,作者也點出台灣經濟的起飛,實乃美國反共的世界性戰略的影響。

1. 國際之間各國的利益競逐手段與得失:
  韓戰—韓國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美蘇兩大勢力角逐的戰場。此一戰爭影響了台灣,使中華民國得以繼續存在而不被中共侵佔。
  對日合約—日本以一戰敗國的身分,竟可決定要與哪邊簽約而承認哪邊是真正的「中國」,此一「承認」的權力使日本得以逃避戰爭賠償的責任。

2. 對國府統治台灣的獨攬利益更進一步的分析及批判:
  政權、軍隊、情治工作、財政上的掌握令國民黨大權獨攬,而利用政權所取得的資源,是黨產的主要來源。在此情勢下,反對黨的產生實乃時勢所趨。

3. 蔣介石「反攻大陸」、藉外力維持政權的手段:
  分析國際政治的詭譎與海峽兩岸相互攻擊的情勢,蔣、美、共三方面的角力。另指出台灣的經濟起飛實深受美國援助之影響,也對台灣大財閥、黨營事業壟斷資本的情況做出批判。

  國民黨來到台灣、在台灣生根,是要實現其成立之時的「民主」初衷,還是建立另一個極權政府?當國家的利益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任其拋擲,很容易變成公私不分。而外在國際間的民主潮流與國府內部的貪污腐敗狀況,使得台灣的反對勢力逐漸滋長;雖然旋即被執政者消滅,卻也是個開始。


戰後台灣史記卷三:四十一到六十章

  蔣經國接班後,「一言堂」的情形會持續下去嗎?此時,不同的聲音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掙脫政府的壓制,而發生了許多衝突事件,「民主」的實施實乃大勢所趨。另一方面,「黨外勢力」和國民黨的內部派系,各方勢力的消長也是影響台灣步向真正的民主的要點。

1. 蔣氏政權的傳承:
  批評蔣經國能掌握權力的因素在於情治工作,「蔣經國以情治起家,以情治奪權,最後尚且非整頓情治機構不可,蓋情勢所逼也。」蔣經國終於晚年實施一連串的政治改革。

2. 對民主自由的訴求力量:
  此部份分析黨外勢力的成長,以及國民黨內部派系的消長。

3. 慈濟:
  作者特別提及社會上有別於政治勢力以外的力量—慈濟功德會,推崇其「以善養人」、超脫於利益之外的精神。

  影響台灣政治的勢力,除了國民黨、美國和中共之外,另一變因則為「選票」,也就是人民的意願。在面對人性日漸險惡的情況下,作者亦對道德力量寄與期望。


台灣史記(續)卷四:一到二十二章

  作者在卷三的「跋」中提到由於資料的來源多為美國的官方檔案記錄,則討論觀點有偏向美方立場之嫌;此點在卷四有所改善,從分類方式可看出作者的議題更加專注於台灣主體。一個國家的存在代表了什麼?人民的利益、民生的發展又該如何予以定位?
  第四卷縱論前三卷所討論的議題,並加以分類整理,除了第一章序章與第二十二章終章,其餘各章依序分為五個段落:

1. 台灣的定位:
  批判一般對美國、日本的刻板印象與認知,討論台灣的執政者本身的態度,以及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由此牽扯到敏感的「獨立」話題,討論台灣目前的執政黨民進黨的基本態度。

2. 政體改造:
  對「國家」的觀念做了溯本根源的描述,政體制的存在目的為何?人民的真正需求又是什麼?

3. 民主代價:
  更加深入探討台灣民主的實施歷程。這段時期主要的執政者為李登輝,作者照例對執政者自私自利行為痛批一番。

4. 花錢為誰:
  批判台灣的「金援外交」。政府掌握國家的資源,財政、軍權是維持政權的要素,而執政者如何運用這些權力、目的為何、影響又如何,始終是作者最為關心也最痛切的地方。

5. 社會不安:
  討論台灣現存的社會問題,在第二十章中討論到「真台灣人」,也就是原住民族的生存境況,並以之與琉球、朝鮮、菲律賓人的狀況做比較。

  前三卷所論述的時間點,主要是從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到一九八八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的這段時間為主,距離現在至少也有十多年。從今天的角度去看十年前的台灣,當時執政者的決策、國際間的動向,經過時間的印證之後,我們能夠看得較為清晰。
  然而從第三卷卷末到第四卷談論李登輝的部份,李登輝執政的時代距今不過數年;處在相同的時代中,我們很難對一個影響這個時代的人做出公正的評斷。正因為身處在這個時代,執政者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息息相關;針貶時事的立場或許會產生偏頗,但此一批判動作對作者而言實乃「不得不為」之舉。

  可以確知的是,作者從卷一到卷四一直在做的事情:提出現象、舉證並加以批判。前三卷的「現象」,經過時間的沈澱,已逐漸受到世人注意,此時加以採證各方資料並依此做出評斷,是一種積極的行為;然而卷四所舉出的現象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孰是孰非未成普遍的定論,此時依據所見所聞做出批判,則可看出作者強大的勇氣和意志力,而作者對「真正的民主」的迫切的意圖也更加明顯。


二、

  曹永和的《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亦蒐集了相當豐富的史料,對早期台灣各方面的發展做了詳實的推理及描述。然其著重於台灣的開發狀況,而針貶時事、反詰政策、刺激讀者,並非其本意。「我想臺灣的歷史,其基本性格無疑是國人如何渡海來臺,披荊斬棘,開發經營,建設了漢人社會的過程。」曹永和眼中的台灣,背負著來自中國大陸的歷史文化;他從史料中搜尋先人們在這塊荒島上開發的事蹟。許介鱗卻是從今日的台灣狀況回溯到歷史的脈絡中,探討其形成的種種原因。

  曹永和著重於「漢人社會」,與許介鱗政治意義上的「台灣人民」不同。台灣人,不純粹只有從大陸渡海而來的漢人,也包括了更早以前就居住在這個島上的原住民。當今的台灣社會雖然是以漢人文化為主流,也掌握了大部分的資源,但不可否認的,那些依「族群」、「血統」、「先來後到」、「歷史背景」、「文化水準」等種種差異而被分類的人們,亦是這小島上的一份子。


結語

  雖然可以依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來分類,卻都共同生活在這個小島上,使用共同的空間與資源,彼此息息相關、互相影響;不能否認,當今的台灣社會是由這些人們所構成的。若要說「本土化」、「愛台灣」,我們該做的是先認清自己是誰,「我們」的組成份子有哪些?
  漢人文化在臺灣一直佔了主流地位,漢人人口亦佔了臺灣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研究漢人社會的發展對臺灣歷史而言有一定的重要性。但若要完整、齊全的認識這個島的歷史、這個島的人,則三百年以前前的台灣島上的居民、夾帶著不同歷史文化背景渡海而來定居於此的人們,值得我們多加留意探索。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台灣人在許多方面一直在適應「外來者」。清領之後適應日據,日據之後適應國府;「反對黨」勢力茁壯成為執政黨之後,台灣人又忙著適應投票權、言論自由。移植的文化、移植的政治體系、幾年前的教課書上,台灣學生讀的還是移植自中國大陸的歷史。適應否?至少從這些跌跌撞撞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台灣人旺盛的生命力處處綻放。


--
  這是修國發所邱榮舉老師開的「台灣政治史專題研究」的學期報告。老師人很好,對大學部的學生要求不多。在這門課除了對台灣研究書籍的認識,也大概了解「寫論文」是怎麼回事了。

台長: owsic
人氣(3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