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10 11:14:43| 人氣7,6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LEICA CL小傳 (修訂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LEICA CL小傳


本篇因網友回應,校勘了一些錯誤,補充了一些內容,特重貼之。




  若要為一部相機寫一個小傳,要從那邊開頭呢?又為了什麼我要寫這個小傳呢?想想,實在找不出一個頭緒和理由。或許LEICA CL是我第一台,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台LEICA相機的這種因緣,可以成就這一篇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的技術文本。

  LEICA CL,顧名思義,有二種說法,一說CL指的是Compact Leica的意思;另一說則認為是Compact & Lightweight的縮寫,無論如何,LEICA CL體型嬌小而輕便的形象,觀其名即可得知。他的長120mm、高77mm、深32mm,重365g,
比起LEICA M6(長138mm、高77mm、深38mm、重560g)的體型,真的更為輕便,更適合作為一部隨身機,可以隨手塞在任何包包甚至大衣口袋中,而不會造成明顯的負擔。

  LEICA CL出生於西元一九七三年,早他兩年面世的是LEICA M5,M5是LEICA第一台配置有TTL(Through The Lens)測光表的相機,他的測光機構是將測光體連在一根桿子上(英文叫他Flag,長的有點像),扳動過片桿後桿子降下來,將測光體置於快門之前,進行測光,按下快門時桿子彈起來,再打開快門曝光。而這個測光體是一個直徑約7mm的圓形配置,也就是說當光線通過鏡頭,相機就針對照射在這直徑7mm的圓形範圍內的受光量進行測光,是真正的「點」測光,因為那一個「點」就明明白白的擺在快門簾前(也就是底片前)進行測光,換算起來約為底片片幅面積的百分之七,以40mm鏡頭而言,也大約就是觀景窗中疊影對焦區域的面積(雖然這個點測光的「點」和現代相機所謂的點測光的「點」比較起來是大了一些)。M5這項特殊的測光機構,為LEICA CL所繼受,而據我所知,以這種方式測光的相機好像也就只有這兩台。

  這種測光方式是一種很直接的想法,把測光體擺在定位測光,好像再準確也不過了!不過,這樣的測光方式並沒有造成潮流,我想,一方面是這個放下、彈起的機構,在製造上要做得精密而不易損壞的話,成本可能不低,不是每家廠商都負擔的起。另一方面是,在單眼相機(SLR)的機械結構上,有反光鏡的設計,可以將通過鏡頭的光反射到相機上方的五稜鏡,所以只要將測光體放在這個反光的路徑上(也就是相機的上方),一樣可以達到測光的效果,而且也沒有擋在快門前的困擾。(不過這種設計的測光體位置,很接近單眼相機的五稜鏡,也就是離觀景窗很近,所以由觀景窗進入的光線,也會被測光體所接收,而影響到測光的準確性,我們平常攝影時眼睛都靠著觀景窗,臉部可以遮住觀景窗不使漏光,所以影響不大,但如果相機上了腳架要長時間曝光,就要使用觀景窗的遮罩了);當然,測光的技術日新月異,像PENTAX LX的反光鏡是可透光的,測光體藏在反光鏡之後;OLYMPUS OM系列有的相機是反光鏡彈起後再測快門簾的受光量,都是膾炙人口的創意。至於LEICA 在M6之後的測光方式,是在快門簾面向鏡頭的一面塗上一個灰白色的圓圈(中央重點),光線通過鏡頭之後,照射在這個灰白色的圓圈之上,反射之後的光再由上方的測光表接收,加以測光,這麼做的好處是,如果有強烈的光線直射鏡頭時,像LEICA CL的直接接收或是一般SLR反光鏡鏡面反射接收,都可能因為直射的光線太強而擾亂了整體背景值測光的準確性,造成曝光不足(測光體以其測到的直射強光為曝光指示,實際上整個畫面根本沒有那麼亮);而M6的灰白反射光,可以將直射鏡頭的光轉成散射光,測光體接收此散射光,可以測得到較為正確的曝光值。(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我們如果直視探照燈的光束,會覺得亮得睜不開眼睛,旁邊什麼都看不清楚;但如果探照燈的光打在灰白色的牆上,眼睛則不會覺得刺眼,週邊整體景物也會看得較清楚),這也是為何有人說LEICA M6沒有繁複的所謂「矩陣測光」、「三D測光」,但在專家眼中測光仍然「比較準」的原因之一。 (關於LEICA的這一點光榮,LEICA CL惜不與焉!)

  LEICA CL是LEICA公司和MINOLTA公司合作,由LEICA設計,MINOLTA生產的一部相機。LEICA公司的如意算盤是,M5供傳統的LEICA愛用者購買,再推出一台委外生產,平價版的CL,攻向大眾市場,以擴大LEICA的市場占有率,創造公司的利潤。這個決策事後證明完全的失敗,CL不但沒有引吸大眾投向LEICA,反而讓傳統的LEICA愛用者放棄購買昂貴而醜陋(當時的審美觀)的M5,轉而購買平價的CL,所以LEICA公司自行製造的M5銷路慘淡,虧損連連;而賣出CL的利潤卻被MINOLTA公司吃掉了大半。因此,LEICA公司體認到,他們賣的相機只有金字塔頂層的人買的起,所以只能維持一項產品流通市面,當他們有二樣產品同時上市時,低價的產品必然吃掉高價的產品的銷售量。於是乎,LEICA公司停止了M5(一九七五年)和CL(一九七六年)的生產,回歸到單一產品的路線。我們可以說,CL之所以只有短短三年的生產期,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缺點,也不是有更好的新產品要推出,而是因為他搶了自家人M5的風采,雖然LEICA公司至今仍然不願意承認這一點。(LEICA近來推出M7之後,隨即宣布M6停產,亦是其公司策略的明證)

  CL作為一部平價版的LEICA相機,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功能比不上正常版的LEICA M系列相機。簡單來說,LEICA相機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堅固耐用的機械結構,明亮的觀景窗,準確的對焦機構和安靜的快門,這些特質CL都有,但在程度上都不如M機。CL機身也是非常堅固,觀景窗也是非常明亮,只要不跟M機相比,你會發現他已經是夠好了!

  至於對焦機構,可能要費一番唇舌解釋。簡單來說,所謂連動測距相機(RANGE FINDER CAMERA,簡稱RF),他的對焦方式是利用三角函數的原理來測量對焦的距離,他有一個觀景窗(VIEW FINDER,簡稱VF,或稱取景窗)和一個測距窗(RF),兩個窗之間的距離稱之為基線,是三角型的底邊,而由這兩個窗看出去與被攝體(即欲對焦之點)的兩個角度,就可以用底邊和二個夾角求出三角形的高,也就是對焦的距離,而利用這個原理所製造出的機械對焦結構,就是LEICA的獨門專長。依照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基線越長,可用以計算的底邊就越長,VF和RF離的越遠,看出去被攝體的角度就越偏離直角,因此對焦的精密度極限也就會提昇。(如果VF和RF看出去被攝體的角度都是直角,表示該物體在無限遠,所以兩條視線平行,沒有夾角可言;而無限遠這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並不存在,超過一定的距離,機械結構無法判讀出些微的角度差異,而直接判定為直角時,超過該距離以後之景物均判定為無限遠,這就是對焦精密度的極限)

  (上面的說明,在沒有附有圖示的情況下,老實說連我自己都看不太懂,不過我已經盡力了,就這樣吧!)

  除了基線之外,VF的放大倍率,也會牽涉到對焦的精密度,當VF的放大倍率為1時,我們可以得到完整的對焦成果(這個時候你用眼睛看到的景物有多大,透過VF看到也是一樣大,好像只是隔著平光的玻璃一樣);但是為了求得比較廣的視野,VF的放大倍率通常小於1,也就是在VF看出去的景物會比用肉眼看來的小一些(幾乎所有的相機都是這樣子的吧!),因此景物既然縮小了,對焦的精密度自然也跟著縮小(因為手動對焦就是用肉眼對焦,東西變小了,當然比較看不清楚),故基線長度乘以放大倍率,就是所謂「有效基線」,也是表彰一個連動測距機構對焦準確度極限的重要參考數據。

  說了這麼多,CL的對焦功力到底和M系列相機差多少呢?M3、M2、M1、M4、M5、M4-P的基線長均為68.5mm,其中M3的放大倍率高達0.91,有效基線長達62.3mm,可以說是對焦最準的LEICA相機;M6之後的M系列相機基線長為69.25mm,放大倍率有三種,分別是0.58、0.72、0.85,有效基線分別是40.17mm、49.86mm、58.86mm,對焦也是非常的準確。而CL呢?基線長為31.5mm,放大倍率為0.6,因此有效基線長為18.9mm。相比之下,CL的有效基線不到M機的一半。所以說,對焦準確度的極限也不到M機的一半。就這個面向而言,M機貴,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只要你不用焦距太長,最大光圈太大的鏡頭,CL的對焦仍然是可以信賴的。以我所使用的SUMMICRON 50/2的標準鏡頭而言,全開光圈的對焦依然準確。而依網路上用家的一般建議,以下的鏡頭使用於CL時會出現對焦的失誤:50/1、75/1.4、90/2、90/2.8、135/4…,但仍有用家表示他們在CL上使用90/2或90/2.8時,仍然準確,沒有對焦上的問題。

  在對焦機構的最後補充是,LEICA CL的有效基線雖然是那麼的短,但是他仍然是屬於實像式的連動測距機構,而非虛像式的連動測距機構(其中設計上原理的差別,我也還搞不清楚,若有識者,煩請指教!)。也就是說,從CL觀景窗中看到的連動測距框,他的邊緣是很清楚的,沒對到焦時,框中的影像是左右分離的,對到焦時,框中的影像則重疊在一起,故亦稱「疊影對焦」。實像式的疊影對焦,除了框中景物重疊外,框內框外的景物有平整的切痕,所以可以利用對焦框的上下邊緣就垂直的線條,進行類似SLR裂相對焦屏的裂相對焦功能,據研究,人眼利用裂相對焦(框內外的垂直線條從分開到連成一線)的準確度,為框內的疊影對焦準確度的五倍。所以說,CL雖然在對焦上不如老大哥M機,但比起同時代只能做出虛像式疊影對焦的日製RF機(測距框的邊緣是模糊的,無法提供類似裂相的效果),還是要強上許多了!

  討論完CL的對焦,再談談CL的快門,CL採用LEICA一向自豪的布簾式快門,不過由於機體太小了,因此只能採用縱走式的布簾快門,與一般LEICA M機所採用橫走式的布簾式快門不同。依我個人的感覺,M機橫走式的快門在手持時比較穩定,CL的縱走式快門則比較有震動的可能。這可能和我們手持相機的習慣有關,通常我們是以右手握住相機的右側,橫走式快門的左右震動剛好被右手所抵消,縱走式快門的上下震動則不易被右手緩衝;但若你同時以左手托著相機的下方,亦可提高穩定度。不過這種震動感覺的差異是很輕微的,大部分的狀態下應該可以略過不提。而且,自從我加裝SOFTRELEASE之後,手感上獲得很大的改善。

(有人留言表示不知SOFTRELEASE為何?請參考http://www.cameraquest.com/voigtMSR.htm,這是件很簡單的東西,但我個人使用之後真的覺得能增加手感,慢速快門的穩定性似乎提高很多。)

  CL的快門轉盤在機身正面左上方,剛好突出於機頂一點點,轉動十分的方便,最高快門1/1000秒,最低快門1/2秒,並有B快門的設定,閃燈同步為1/60秒。和現代相機相比,1/1000秒的最高快門可能有點遜,但用到更高快門的機會事實上並不多,而且,為了保持快門的穩定與靜肅性,LEICA所有的RF相機都沒有高於1/1000秒的快門。

  CL觀景窗的框線有三種,40mm、50mm、90mm,至於整個觀景窗的範圍大約為35mm。40mm的框線始終存在,50mm、90mm的框線在裝上鏡頭後自動出現,和M機不同的是,CL的框線沒有手調的功能,只能在裝上鏡頭後自動顯示。框線於觀景窗中的顯示,十分的清楚,和M機並無不同。此外,CL在觀景窗的上方顯示快門值(LEICA的RF相機中,只有M5、CL、M7有顯示快門值的功能);右方則以指針的方式顯示曝光值,當指針指在中間時,表示曝光和測光表是一致的,至於指針指到上下到頂,約各為三格的差距,但就指針偏離中央而未到上下極限時到底是差幾格,並沒有標示以資區分,是可惜的地方,可能要用熟了之後才可以抓得準吧!

  CL裝底片的方式和M機不同,但差不多麻煩。裝底片時,CL的背蓋連底必需要拆下來(就像MINOX 35系列的相機一樣),然後有一塊底片壓板要掀起來,裝上底片後,將壓板壓好,再把背蓋連底蓋鎖回去。這樣的設計理念一如M機,Leica公司堅持,就算相機摔壞了,底片也絕對不會從相機內彈出來而曝光毀損。

  CL是一部全手動的相機,只有測光表需要電力,而其使用的625水銀電池(1.35v),很難買,代用的鹼性電池625U(1.5V),電壓不對,會影響測光表的準確性。市面上有售電池轉接器MR-9可使用,但限制搭配SR44的「銀電池」,不能搭配LR44的鹼性電池使用。SR44雖然買的到,但也不太好買,就我所知需至光華商場方能購得,價格也是LR44的數倍之多。此外,CL裝電池的地方真是設計上的一大敗筆,你必需將背蓋整個拆開才能裝電池,電池盒在捲片機構的下方,也就是說,萬一你照到一半沒電了,你也只能硬著頭皮拍完,或者先回片,才能打開背蓋換電池,我實在沒有看過比這個更烏龍的設計。

  關於電池的問題,實在是一大學問,也曾在網路上引發很多討論,網友愛丁不拉兄也特別於本版留言指教,不勝感謝!趁此修正文章之便,補充如下:
1.有網友表示可以直接使用鹼性電池625U(1.5V),再用修正ASA值(半格到二格)的方式來矯正測光的誤差,我對這種方法是有點存疑,因為電壓和測光是否成線性的變化,實非無疑也!
2.有網友表示可以將鹼性電池625U(1.5V)的中間挖掉,再焊上蕭特基二極體(SCHOTTKY diode),再接上LR44,就可以得到對的電壓。這種功夫在下甚為佩服,可惜自己做不來。相關網路文件請見:http://www.rolleiclub.nl/batt-adapt-US.pdf
http://olympus.dementia.org/Hardware/PDFs/OM1DiodeVer2_1B.pdf
3.有網友表示可在醫療器材行購買助聽器用的za675電池代用,電壓為1.4V。
4.愛丁不拉兄表示德國製的Varta V80H鎳氫電池,可以充電循環使用,輸出電壓是1.2V,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Adaptor。

  CL其餘的規格說明如下:ASA值設定:26-1600。有熱靴及PC閃燈接點。背帶扣環在相機的左側,直掛式,上扣環在機體上,下扣環在背蓋上。以這種體型的相機,直掛式背帶比橫掛式背帶更為理想。而背帶裝上後,拆下背蓋時可有背帶相連,不易遺失,不像M機的底蓋常有掉落的情形發生,是一個優點。但背帶扣環在相機左側,實在不佳,因為一般人多以右手持相機,帶子最好在右側,才方便纏繞於右手上,以作為相機被撞掉落時的安全保護。

  最後,敘述一下CL的族譜,這也是LEICA這種嚴謹的大廠,才能提供的收藏樂趣。CL總共掛三種牌子,LEICA CL是嫡子,日本國內版這個庶子稱為LEITZ-MINOLTA CL,在LEICA決定停產CL之後,MINOLTA公司又繼續生產了一些,這個遺腹子則稱為MINOLTA CL,三者其實是一樣的相機,只是掛牌不同,不過,也只有嫡子LEICA CL可以列入LEICA公司的生產流水號。其詳細情形如下,1973-1974上市的CL機身編號自1300001-1335000共三萬五千台,1974(2.25)-1975上市的CL機身編號自1395001-1410000共一萬五千台,1975-1976上市的CL機身編號自1425001-1440000共一萬五千台,總計共生產了六萬五千台。至於庶子和遺腹子據統計約生產二萬台左右。據網路上不具名的說法,CL在內部設計上曾有六次變更改進,因此後期的相機也許比前期的相機更加穩定。至於在二手市場的價格上,相同品相的相機,嫡子的身價高於庶子及遺腹子,這可以說是品牌的附加價值,不過如果只是要用的話,倒不必如此計較,畢竟三台相機的設計和生產都是一樣的。以上的資料,可供作購買二手CL時的參考。

台長: 小杜白雲
人氣(7,6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