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01 18:19:26| 人氣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漫談現代音樂前衛風 之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音樂界的伍迪艾倫--弗列德瑞克.策夫斯基】

1938年出生的波蘭裔美國作曲家,策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從60、70年代就活躍於歐美的前衛音樂舞台。聰明、尖銳、難搞,彷若音樂界的伍迪艾倫,作品常常傳達著作者的政治、社會理念,為受壓迫的人民發聲。有人把他歸類為「行動音樂」和「現場電音」的結合,但各位可別把他想成專寫抗議歌曲、演行動劇調調的,那差遠了!策夫斯基的古典音樂背景相當深厚(他同時是鋼琴演奏家,也擔任過舞蹈伴奏),作品樣貌多變;1969年前後,隨著對約翰.凱吉美學的反思揚棄,他的樂曲從艱澀的實驗風轉向更平易近人的“好聽、易懂”,不變的是依然富創意而深刻的藝術內涵。

“The People United Will Never Be Defeated!:36 Variations on a Chilean Song”(團結的人們屹立不敗:以智利歌曲為主題的三十六首鋼琴變奏曲)(1975),是其一代表作,就作曲和演奏的藝術價值而言,都足以列記於現代音樂史。策夫斯基以一首智利的民間歌曲為主題,編寫了約55分鐘長度的變奏曲組,當中還包括一些「即興」樂段。整曲結構嚴謹,但音樂的自由流洩與豐富,不但不為其結構嚴謹所限反而更顯,而策夫斯基對音樂即興(improvisation)的看法:「即興,是結構清晰下的自由」,可供每一位經常使用“即興”編創藝術作品的朋友們參考、深思。

《Main Drag》(2002)專輯收錄了策夫斯基三首樂曲的原音版及電子混音版,由詮釋前衛現代音樂著名的樂團Alter Ego所演奏。Main Drag(1999)、Coming Together/Attica(1971/72)、Les Moutons de Panurge(1969),各有其強烈的象徵意義;其中Coming Together/Attica是對一個紐約監獄暴動事件的回應,策夫斯基以當時與事者的書信為口白,交疊極簡風格的音樂重複縈繞,相當震撼人心!

【詩意戲謔的聲音玩家--蘿芮.安德森】

相較於策夫斯基大部份作品仍以原音樂器為主,蘿芮.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 1947)將新一代電子科技應用得更淋漓盡致!對喜愛知識分子雅痞調調,幽默音樂、視覺藝術前衛風表演的紐約客來說,蘿芮.安德森不是個陌生的名字,她迷人的嗓音和節奏運用收放自如的口白,聲音是她最具魅力讓人無法抗拒的樂器。有時如說書人在現場即興音樂的氛圍裡既說又唱,有時運用極簡音樂精神的“重複”和“微量變化”,交錯著玩耍口白和音樂。人聲、變聲器、(電)小提琴、以及一些可以做特殊音效的小樂器、電子合成器是她主要使用的樂器。除了聲音,現場常有讓人驚喜的影像設計、錄像裝置等等(安德森在研究所時主修雕塑,視覺藝術常是她現場表演的特色之一)。

《Laurie Anderson United States Live》四片裝CD,收錄了她在美國各地的現場演出,她的現場演出整體而言,「說」的比「唱」的多。內容題材廣泛,有從當地生活萬象中取材,有對神話傳說的想像,或優雅嘲諷,或冷調傷感,深度的人文思考融入多元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現實驗無界限的源源活力!

而蘿芮.安德森進錄音室的作品又是另一種風貌,反過來以「唱」為主,穿插著口白,和現場的詼諧逗唱相較,她的音樂專輯顯得善感而嚴肅些。《A Life of a String》(2001)是筆者很喜歡的一張專輯,歌曲從一隻白鯨的傳說開始,“The Island Where I Come From”、“Pieces and Parts”、“Slip Away”唱著生命死別失落的哀傷、“Statue of Liberty”自由令人畏懼,真正想要的人並不多… 歌詞意境遼闊輕盈、深沉理性,而無論是以口白居多的現場表演或音樂專輯,對“聲音”的佈局都是那麼純熟、令人莞爾得渾然天成!

(待續)

台長: 狗伯特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