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4 09:54:06| 人氣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吳老擇著:印度佛教史3-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吳老擇著:印度佛教史3-1


參、佛陀證悟成正覺
 一、降魔成道
上面引中部經說明釋迦太子於棄禪定和苦行,因為修禪定和苦行,不能證得增上聖智和勝法。若無此聖智和勝法,是不可能得到身解脫和心解脫的。所以北傳四分律第三十一卷說:
六年苦行,雖彌猶不證增上聖智勝法。爾時菩薩憶念,昔在父王田上,坐閻浮樹下除去欲心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一心,遊戲初禪,時菩薩復作是念,頗有如道可從得盡苦原耶?(大正藏二十二、七八一P、a)
可見釋迦太子之成為佛陀,不是依印度傳統上各宗派所奉行的瑜珈禪定和苦行而成的。依據宇井伯壽之「印度哲學史」三,及赤沼智善之「原始佛教之研究」,分三部份敘述佛陀降魔成佛的經過:(一)是體悟四諦、十二因緣而成佛。(二)是修習四念處、四如意足、五根、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而成佛。(三)是正確地觀察五蘊、十二處、四大、苦、樂、不苦不樂受等之精神及物質的存在現象而成佛。
此三部份雖是便利上的分類,然彼此間郤有不可分開的關係。實踐修道體悟四諦十二因緣之法理,不離開五蘊、十二處等之觀察。最重要的是根、境、觸之和合時所發生之受,此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心理狀態,不論聖人或凡夫,都不能離開此三受。但聖人和凡夫雖有同樣的苦、樂、不苦不樂受、其心理感受郤有很大的差異。常見愚癡的凡夫得了苦受,就悲傷、憂愁、哭泣、槌胸、昏倒,對身之苦受和心之苦受,如同中了毒箭一樣,委實痛苦難忍。所以得到苦受就生害意,生害隨眠,同時亦生起對樂受的欲求,但不知樂受乃是苦受的另一面,因而生起欲隨眠,不知煩惱集之真相,完全是無明隨眠的作弄。所以無知的凡夫,不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不能脫離繫縛。但聖人雖感苦受,卻不會發生心理上的憂愁、悲傷、哭泣、槌胸或昏倒。有身之苦受,但沒有心之苦受。所以聖人不生害隨眠,亦不生起樂受的欲求,自然沒有貪隨眠、無明隨眠的發生。在南傳的中部經中,離繁派的薩遮迦責難瞿曇沙門,不重修身(苦行)唯重修心行。世尊反責薩遮迦,你懂什麼是修身行和修心行嗎?你好好聽著:
薩遮迦,如何是身不修習心不修習耶?謂無聞之凡夫,生樂受之時,彼得樂受,愛著於樂而成為樂之愛著者。然彼之樂受,若消滅了,因樂受的消滅而生苦受,彼得苦受而生悲傷、研愁、槌胸、哭泣墮於愚癡。薩遮迦,彼由己生之樂受,因身不修而執著於心;己生之苦受,因心不修而執著於心也。任何人,對此苦、樂之受,因身不修己生之樂受執著於心,因心不修己生之苦受執著於心。薩遮迦,如是者謂身不修心不修也。
薩遮迦,如何是身修習及心修習耶?於聞法之聖聲聞,彼得樂受,不著於樂,不成為樂之愛著者,於彼,彼之樂滅,由樂受滅,由樂受滅苦受生,彼得苦受而不悲愁苦惱、槌胸、哭泣,故不墮愚癡。薩遮迦,於彼、彼己生之樂受,因身修習不執著於心;己生之苦受因心之修習而不執著於心,任何人,因身之修習,己生之樂受不執著於心,心之修習,己生之苦受不執著於心,薩遮迦,若如是者,是身修習心修習也。(中部經一、四一三-四一四P)
此經修身和修心,即總括上面三種說明世尊修行成佛的內容。這是日常行動中之根、境、觸三者和合生起的認識,自然產生如意或不如意的心態。若無上面所述之修習身心,即永繫縛於苦樂之煩惱。因此決定放棄苦行林的修行,釋迦太子一定經過很深刻的思考,一定有回憶到未出家前的種種,最後轉換自己的新方法以體悟緣起法而成佛,由此心境的大衝突,後來才有降魔成道說的產生吧!
四分律言佛陀之出家修行成佛,卻沒有記述佛陀降魔成道的故事,只有鬱鞞羅四女子戀著菩薩的記載:
爾時鬱鞞羅有四女子:一名婆羅,二名鬱婆羅,三名孫陀羅,四名金婆伽羅,皆繫心菩薩所,若使菩薩出家學道,我等當弟子;若菩薩不出家,在家習俗者,我等為妻妾。(大正藏二十二、七八-七八a.c)
這段話想是降魔成道故事的最初版!是否真有四姐妹戀著釋迦太子,如果真是文學創造即另當別論。若是真實的話,即是在太子菩薩未出家以前的事,而不是來菩提樹下攪亂菩薩的魔女。所以說:「若菩薩出家學道當為弟子,若菩薩不出家,在家習俗者,我等為妻妾」。查閱雜阿含及南傳相應部都未見有降魔成佛的記述。可見降魔成道的故事,是發生於律藏及雜阿含成立以後。長阿含有「降魔越四姓」(大正藏一、八九P、a),和「第七大仙,降伏二魔」(大正藏一、一○P、b),別譯雜阿含有「降魔坐道場」或「離魔之境界」(大正藏二、四五六P、a)別譯是記述一比丘尼降魔之語,無不是形容求道者降伏內心的頹廢、惰怠、利養、欲望、攀緣等煩惱而言的。對佛陀降魔成道的故事,可能早就流行於民間。到了編輯佛傳的大德,才給予具體的潤飾吧!下引南傳經集大品二之精進經給大家參考:
一 尼連禪河畔 瑜伽得安隱
我一心精進 勇猛極禪思
二 〔惡魔〕障解脫 悲愍語近〔我〕
汝瘦壞顏色 汝死必將近
三 汝死至千分 汝活不及一
活貴生最優 命有行諸善
四 若汝行梵行 〔聖〕火獻供物
應多積善福 精進欲何為
五 精進道至難 難行難到達
惡魔述此偈 近立於佛前
六 如是惡魔語 世尊如斯說
於逸之波旬 汝來此目的
七 〔世門〕福微量 於我無所用
但為諸福者 惡魔始可說
八 先信次精進 於我有智慧
如斯我心撌 何以汝求生
九 此起〔精進〕風 諸河之流水
亦當〔至〕涸渴 如何自心專
我〔身〕之血涸
十 〔身體〕血固時 膽涸痰亦涸
體肉滅盡時 內心益靜澄
又我念定慧 亦益善住立
十一 如是之立住 我得最高受
心不求諸欲 見有情清淨
十二 汝欲第一軍 不樂言第二
飢渴為第三 渴愛言第四
十三 汝五為惛眠 第六言怖畏
第七為汝疑 第八覆愛情
十四 名利得恭敬 邪〔行〕得名聲
讚揚於自己 貶誹於他人
十五 汝軍障解脫 汝黑魔軍力
不能勝勇者 勇勝已得樂
十六 我持吉祥草 〔汝敗〕厭生命
若我敗之生 不若戰死榮
十七 沙門婆羅門 沉沒此不見
又諸善行者 不知〔涅槃〕道
十八 不怠於留意 而乘於象駕
見之於四方 惡魔之軍勢
我不動於此 面對與戰鬥
十九 天上及天下 不得勝汝軍
我破汝軍慧 如石破土缽
二十 〔止惡及行善〕 自由之思稚
善住立於念 國國我遊行
廣化諸弟子
二十一 彼等行我教 專心不於逸
無憂至彼處 彼等至無欲
二十二 我於七年間 隨纏於世尊
有念正覺者 不得乘機會
二十三 石有脂肪 沒有比此軟
美味無比此 鴉步如徘徊
二十四 不得此美味 鴉棄於此處
如雅近石頭 我厭去瞿曇
二十五 惡魔敗憂悉 由協落琵琶
意志之消沉 夜叉此處沒
(以上南傳小部經典二、一五四-一六○P、四二五偈-四四九偈)
這裡的惡魔,種種變化攪亂,及甜言蜜語地擾和引誘釋迦太子,此皆為內心上名利、愛欲的代名詞,欲除掉此名聞利養及世間之欲樂,必須有清淨之智見,徹底地照見此名聞利養和欲樂的本質是什麼?如此七年間心理上之矛盾的攪亂必甚平息,故有惡魔七年間隨纏世尊之說。離開苦行林後,直至體力的恢復,大約要一個月吧!就在無花果樹下再進行追究真理的思惟。農夫曾送釋迦太子一把吉祥草,為達成自己所追究的真理,乃堅決地起折,言若不能成為正覺,絕不離此座。故一日心如明鏡的澄徹,豁然證悟人生之真理而成等正覺的佛陀。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就是緣起法,也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之正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成道與神通
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樹下,克服身心內外的一切困擾,一日心意朗徹證悟宇宙人生之真理,而稱為正等覺者、佛、世尊。佛陀的修行證菩提,是有史實考據的。但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是什麼?這是學佛者應該要知道的,在此不妨簡單地探討一下。
我們生活在中國文化的社會習俗中,依日常所薰習的文化習慣。去理解二千多年前。,印度傳統文化中脫穀而出的真理佛鉣,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以我們中國式的佛教信仰,凡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就提出一個不可抗拒的「甚深微妙,不可說,不可說」之類的話,來安慰一些虔信者的信心。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必須有精通佛法的人來指導。所以修行的第一階段就是聞,聞就是聽聞。聽聞者是求知求學,講述者就是佛學智識的傳授。所以在未修行以前,必須知道什麼是佛法。知道了並不是修行的結果,還要更進一步,對自己所聞的佛法,不斷的去思惟或觀察,經過如此不斷訓練和學習,對所思考所觀察的佛法,構成自己的實踐行動就是修。因此,聞、思、修是學佛的三要領。絕大多數的中國佛教徒,偏好中國式不立文字之悟性,不注重知識的傳授,只偏重不聞、不思的默修。所以只要稍為得了一點定境,就以為開悟了,三藏十二部經自然通通在他的腦袋裡。就是經常仔細聽聞其宗教證驗,無不懷現神異、鬼怪的神秘境界。如果對這些事情,願意去追究中國人之宗教體驗的事實,無妨把高僧傳中的神異、習禪、感通的高僧傳,和中國史書中的神仙傳或列仙傳作一比較研究,就會得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前文曾述過,佛陀未出家以前,對於修禪的禪定境界,就是印度禪行者中的老仙邁,亦無不驚歎為未曾有。依據印度婆羅門一般的信仰來看,釋迦太子有種種神通是不成問題的,故在經律的佛傳中說,菩薩降魔成佛,於初夜以宿命明之智慧而知過去之宿命(宿命通),於中夜以天眼明之智慧,而知未來之生死(生死智通),於後夜以漏盡明,通達宇宙人生之真理(漏盡通),於此加上神足通、他心通、天耳通,就是三明六通。此中除了漏盡通外,其餘之五通不只是佛教所專有,而其他之宗教,乃至鬼神、狐狸、妖精、巫術等類皆有,唯深淺不同而已。
修練禪定,完全得到精神的統一,相信誰都能得此不可思議的能力。世尊以漏盡智,通達宇宙人生之真理而成正等覺,此漏盡智只有佛陀及聖弟子阿羅漢等始可證得。其他宗教及神巫雜術,僅止於五通而已。
目犍連神通第一,為天下佛教徒所公認。但在原姞佛教的經律中,目犍連常欲以神通力,來解決現實的困難,卻受到佛罔的呵責和禁正。伴紶是主張因果定理和宇宙自然的法則。依此法則定理去觀察思考以對應現實之問題,如此才能獲得正確而徹底的解決,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依據超現實的神力,能解決現實的問樣,就有違背因果法則的嫌疑,即使能夠解決亦是一時而非徹底。除非用神通力把人運到無生無死、真常不變的樂土。不然在此眾苦充滿而問題叢生的娑婆世間,神力再高強只怕也會不知所措。
原始聖典中確定有記述佛陀及佛弟子等之神通威力,是否符合歷史的事實或經典的編集者,為配合當時印度宗教習慣的神通信仰,而潤飾佛陀及佛弟子的偉大,在此暫置不論。但佛陀反對五通,呵責禁止,不得濫用;此在原始聖典中隨處可見。因為濫用神通,容易受人財物的釁食,獲得尊敬,生起邪心而易墮落。故律藏中的「上人法戒」的制定,駐要是防止名聞利食的發,及為名聞利食而不擇手段,造成宗教欺騙,而犯斷絕僧格之波羅夷罪。神通在佛教的規定上,只有在身邊發生危險時,以及為調服沒有信仰的頑固者,在此不得已的情況下是允許用神通的。
神通就是奇蹟。是超越自然法則的能力,即使今加的知識也難以說明這些現象。還有世間上許多不可思議的奇蹟,仍可用各種不同的知識去追究,自然不會感覺不可思議,也就無所謂神妙奇蹟了。數年前在加本報上刊登一則消忝,報導從十樓的公寓跨越欄干墜落的小孩,僅受輕微的擦傷,倖免於死亡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九死無一生,若非神靈來扶助,一定是頭破血流,必死無疑。但仔細的觀察,二樓陽台有張遮太陽的布帆,通過此布帆的阻擋而減少速度,落下時才能免一死,並沒有什麼不可思議,若無布帆的阻擋,便是萬死亦無生還的機會。所以不可思議的神妙奇蹟,有其不同知識水準及對周圍情況之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如飛機墮落發生事故,生還者往往有驚無險地死裡逃生,心有餘悸地深感神恩所賜的大奇蹟,其實據專家在一般飛機失事之後的調查研究指出,坐在前、中部之座位的危險性比後部座位,在發生事故後能生還者,只有後部座位的人可能性較高,此與落下的俯衝力及燃料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公車、電車及小轎車在遭受危險的情況時,都有其安全的位置,並沒有誰給誰的特別安排。所謂奇蹟,在科學時代的今加病看,就知道不是荒誕不經的事情。在原始佛教聖典中,記述佛陀及弟子的種種神通力,一般人看來確實不合理,但對同樣有智慧的人看來並沒有不合理的五神通也是如此。神通在佛法中,是修行的副產品,並非修行目的的產物,主要是無漏智。漏盡智的修練,在於切莫沉迷於神通而忘了正業。

台長: upaya
人氣(1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