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07 12:21:27| 人氣3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主耶穌升天後留下聖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KNESSET─國會大廈
這棟建築耗資七百萬美元,以耶路撒冷的紅石建造,它是由英國的James de Rothschild家族的基金會所建並於主後1966年舉行開幕典禮,它包含所有的設備,並有一間藏書超過五十萬冊的最好圖書館,接待廳以一24呎高Chagall掛氈所裝飾著。以色列國會議員有120名,是由年齡超過8歲的公民普選出來。國會的議長即為內閣總理,這個內閣直接對國會負責。選舉是每四年舉行一次。
司提反門
司提反門可能位於古時的羊門(Sheep Gate)的地點上基督徒將此門命名為司提反門,因為傳說司提反曾在附近殉道,它又名獅子門(Liun’s Gate),乃是因為在入口兩邊各雕塑有兩隻栩栩如生的獅子。阿拉伯人稱此門為夫人之門,因為經過此門的路可以直通到位於汲淪溪谷的聖母馬利亞的墓。
大衛塔
這座城堡是由大希律所建做為行官及耶路撒冷西邊防禦之用。它由城牆及三個巨塔所護住,主後七十年,提多皇帝(Titns)將這座壯麗的城堡官殿作為羅馬第十軍團的軍營,以顯示羅馬軍對的英勇及權勢,在其地墓上仍可看到希律時代的大石塊。在十二及十四世紀,十字軍及埃及回教徒曾分別重整該城堡。目前大部份所存留的,是在主後1540年蘇利曼大帝所修建,這座城堡又稱為大衛塔,據說的行官是建在以前大衛的堡壘上,目前在夏季的月份裡在城堡處由聲光組合,上面顯示著:“大衛塔的石頭。”
金門
金門是第七世紀拜占庭式的建築,它座落於第二聖殿時憐恤門(Gate of Mercy)的原址;邊牆部分屬於原先的建築。在棕樹主日,耶穌勝利的住入耶路撒冷城就是從這個門進去。基督徒也紀念著這個彼得曾治好瘸腿的人的美門(Beautiful Gate)(徒3章)在主後1530年土耳其人將此城門完全的封閉起來。
大馬色門
這個被稱為大馬色門是因為它為古時道徑大馬色的路的起點,從第七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稱它為Bad Al amoud(亦即關柱門Gate of Column)因為在主後135年,羅馬皇帝豎立一根柱子在古羅馬街道上。最近在此門下的掘出物顯示兩座較早的門的遺蹟,一座是屬於Serodian的建築,另一座為哈德良時期的東西,目前這門是在主後1537年由土耳其人所建,這是最繁忙、最華麗的門。
橄欖山及客西馬尼園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城東,其與耶路撒冷中門的峽谷就是汲淪溪谷。橄欖山最高點比聖城還高出300呎,在山頂上可看到全耶路撒冷古城最美麗的景色,並可以俯瞰猶大丘陵的全景,最遠甚至可以看到死海以及東邊的摩押平原的高山。基督在這山頂升天,祂也在此預言耶路撒冷將會被毀,有名的主禱文就是主耶穌在此教導門徒的。這裡也是祂常來沉思默想及禱告的地方。在橄欖山的山腳下,就是客西馬尼園,是耶穌被出賣及被捕的地方。
升天教堂
使徒行傳一章9-12節告訴我們耶穌如何帶著祂的門徒到一座名叫橄欖山,經過祝福後又如何升天的事。橄欖山頂被認為是耶穌升上的地點。這一點幾乎可以用數學方法正確的被認同。在使徒行傳中,曾提到門徒離開橄欖山,這橄欖山離耶路撒冷約有一個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一個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約有一千碼,而升天的地點離耶路撒冷約是這個距離。第四世紀,在升天的地點建了一座拜占庭的教堂(BYZANTINE CHURCH),但卻在614年為波斯人毀掉。12世紀十字軍重建一座教堂。現在的小教堂是由十字軍在他們的教堂庭院裡建造的,裡面有一塊印著耶穌升天時腳印的石頭。回教徒佔領這裡的,就在拱廊加上圍牆,並在屋頂上現在所看到的圓頂。(按:即改為清真寺MOSGUE)
主禱文教堂(PATER NOSTER)
主禱文教堂據說建在耶穌教導門徒主禱文的地方,這裡是他預言耶路撒冷恐怕被毀滅,同時也是他揭示他再臨及世界末日的地方,(太24:1-3;可12:1-4;路21:5-7)君士坦丁大帝在橄欖山建一座教堂,以紀念耶穌所說有關耶路撒冷城的被毀及再臨。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教堂在614年毀於波斯人,而於12世紀,十字軍重建設教堂。後來回教徒擊敗十字軍,教堂又被毀,而這地點亦被回教徒佔領。在1868年,奧理琳公主(PRINCESS AURELIA DE BOSSI DE LA TOUR D’AUVERGNE)買下這塊地然後贈給法國。在1875年,她在那裡魏加爾慕羅修會的修女建了一座修道院。在教堂及迴廊的牆壁上,分別以62國文字銘刻主禱文,奧理琳公主就葬在迴廊裡。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3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