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16 03:07:22| 人氣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旅遊的年代(1)--什麼旅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年頭,跑出門離開家的,年輕的叫「蹺家」,年長的叫「旅遊」,其實意義皆同,都只是想在人生尋個開脫。

說到「旅遊(Travel)」二字,絕對是十八世紀中葉後,工業年代發韌下的產物。先說明這裡的旅遊是指大眾旅遊,並非馬可波羅那種走到快斃命的探險,也非悉達多那種河邊晃樹下得道的流浪,而是有人潮、有笑聲、斃命風險低的大眾旅遊。

那麼為何旅遊會在十八世紀末才出現,原因大至如下:

第一、是地理區域的開發。從十八世紀開始,許多大型城市紛紛興起,城市週遭的山林陸續開發,美麗的風景不再是傳說,便利的道路讓人們接近大自然顯得容易,也少了攔路砍人的山賊,或者冬眠醒來的山熊。

第二、則是大眾交通工具的發明。火車、汽車、自行車的陸續出現,讓人們能夠行得更遠,或者走得更方便,活動範圍不再限制於住家附近的小酒館、小公園,在時間上能夠快速的移動到目的地。

在地理空間的開發,以及移動時間的縮減後,最重要得就是第三點--旅遊需求的出現。請注意!旅遊所連接的字彙是假日,而假日的出現,正是工業年代後,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的規定,工廠工人在辛勤工作六天後,自然會想休息的一天能到外頭放鬆放鬆,遠離滿是灰煙的城市,接近一下大自然,或者到另一座城市去消費,採賣用品、享用美食。

這樣的假日觀,不同於早期西方教義上規定,人們工作六天,星期天上教堂作禮拜的假日觀。在農業社會中,農人農閒時間多,門外即是青山綠水,騎馬打獵都算高檔享受,星期天上完教堂,就是家族團聚時間,旅遊的需求並不高。

從那個旅遊年代開始,小從人們熱衷到戶外野餐,大到乘坐巨輪國外遊覽,人人學習假日休閒,不願關在家中窮悶。即然人們有旅遊需求,自然造就商品出現,火車票、公園入場券、自行車、旅遊指南、旅遊服飾、防曬油、旅館等等,旅遊成為一項巨型工業的代名詞。

當然,心理學家會以身心調節來看待旅遊的產生,「出去走一走」成為治療心理疾病的良藥,教育學家以增廣見聞來看待旅遊的出現,「到處去看看」成為認識人間百態的良方。

但是,十八世紀末興起的馬克斯主義者可不這麼看。老馬們(老一輩的馬克斯主義者)認為旅遊代表著人與自然的脫離,意即工業年代的生產線,讓人們像機械般的工作,人們開始「異化」,人們不僅搞不清作什麼產品,也讓家庭關係開始瓦解,最後弄不清作為人類的目地,於是該趁假日旅遊一番,修養身心、重建家庭關係、重新認識人生自我。

老馬批評的客氣,小馬們(小一輩的馬可斯主義者)則批評的更加嚴厲。他們說工作和旅遊無異是雙重剝削,第一先讓勞工們死命工作賺取微薄薪資,產生旅遊的需求,第二再透過旅遊的需求,從這些勞工手中拿回這些微薄的薪資。更甚地說,甚麼叫作旅遊,根本是工具休養,讓生為工具的勞工,休養過後重新上陣。

老馬、小馬罵得凶,一罵百餘年,但是汽車鼻祖的福特公司,從旅行用的越野車賣到家庭用的休旅車,件件熱賣搶手,甚至還賣進堅持馬克斯主義的共產國家,旅遊從來不被當成罪惡,或者縱使知道是資本主義的陽謀,人人還是愛旅遊。

於是為了旅遊,提高旅遊的能力,成為努力工作的動機之一。名車、高級旅舍、昇等機位、渡假聖地、名牌休閒服飾、高級皮製登山鞋、萊卡相機、數位攝影機、迪斯奈、大堡嶕,或者砸下重資外太空旅遊。旅遊到現今,絕非單純的「出去走一走」或「到處去看看」,早已成為炫耀性的文化消費。

------待續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