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zert 雜誌圖書館 圖片取自 MOT/TIMES
曾幾何時,小確幸開始充斥周圍,不只是閒暇之餘的排解,也是年輕人的生活指標,甚至更上綱成內需經濟的代名詞和政府的施政目標,當然,在軟綿綿甜呼呼的幸福糖衣外,無可避免的它也成為憂心台灣出路有志之士的批判目標,當中的論點不外乎擔心年輕人以小為志、容易滿足、不肯吃苦、不思長進,面對對岸及世界的激烈競爭,台灣前途堪慮云云。
我無意討論小確幸的正確定義及正反兩邊的論述,我只想把我身邊的小確幸,和那些自己或不承認,但卻成就了我們的小確幸的那些人及那些事記錄下來。
幾年前,朋友跟我介紹了一間頗為奇特的書店,嚴格來講,它不算書店,只是間一般的租書、租影碟的連鎖店,但特別的是,這樣的巷弄小店竟有媲美誠品、甚至某些誠品都未必會進的外文、冷門當期雜誌可供租借,這個訊息對每月雜誌開銷甚大,對某些雜誌只好割愛或在誠品短暫拆閱的麥克雞而言不啻是個既能兼顧荷包與精神食糧的大好福音。
從此,我成了店裡唯一的台中會員(應該再往南也沒有了),每一兩個禮拜上台北換雜誌成了我的固定行程,為了雜誌歸還而規劃北上行程的日子也就這樣持續了幾年,而就在今年初,我收到結束營運的通知簡訊。
但這家書店其實並沒有結束,反而以它更完整的面貌跟大家見面,下面是它的故事
好了,看完故事回到正題,論投報率,現下的經營模式套句柯P的名言,用膝蓋想都知道肯定低到讓人不忍卒睹,不要說創投,即便用文創的角度應該都是退回重寫的份,但經營者顯然不做如是想,不只如此,在如此無利可圖的景況下,他們似乎並沒妥協將就的打算。
這只有兩種可能,1. 經營團隊很有錢,不為賺錢只要口碑,2. 他們有不一樣的投資報酬計算模式。
偶爾一次聽作家小野的新書分享會,他提到以前的父母只會問小孩長大想從事甚麼職業,從來不會去問小孩未來的志業在哪裡(現在其實也大抵如此,志業大多是自發而非父母鼓勵產生),而現在年輕一輩卻比較多為了志業,而非職業在做事。
分隔線以下為麥克雞個人
而為了成就志業做事有兩個很重要的前提:第一當然是立志,第二、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心理成就感必須要放在物質成就感前面,講白一點,物質跟追求金錢的慾望不是說全然放棄,但必須降低。
講的誇張一些,撇開創業標的的投入和未來可預期的市場規模,這樣實現夢想的創業初衷和當年的比爾蓋茲、賈伯斯以及現在的當紅炸子雞 Elon Musk 其實並無二致。
讀了幾年的經營管理也念了一些成功案例探討,要說有甚麼心得,除了成者為王的後見之明外,就是,這些人在做這些事情時通常只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不是要賺多少錢能賺多少錢;從比較灑狗血的角度,這些開創了一條不一樣道路的人通常不是在作了完整的市場分析,而是先全心投入一件自己認為很屌很熱血的事情,通常也就是前面這些無利可圖,看似傻子般的投入才鍛鍊出之後其他人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與進入門檻。
曾幾何時,我們開始被各種形式的小確幸包圍,它,不只是閒暇之餘的排解,也是年輕人的生活指標,甚至更上綱成內需經濟的代名詞和政府的施政目標,當然,在軟綿綿甜呼呼的幸福糖衣外,無可避免的,它也成為憂心台灣出路有志之士的批判目標,當中的論點不外乎擔心年輕人以小為志、容易滿足、不肯吃苦、不思長進,面對對岸及世界的激烈競爭,台灣前途堪慮云云。
我無意討論小確幸的正確定義及正反兩邊的論述,我只想把我身邊的小確幸,和那些自己或不承認,但卻成就了我們的小確幸的那些人及那些事記錄下來。
幾年前,朋友跟我介紹了一間頗為奇特的書店,嚴格來講,它不算書店,只是間一般的租書、租影碟的連鎖店,但特別的是,這樣的巷弄小店竟有媲美誠品、甚至某些誠品都未必會進的外文、冷門當期雜誌可供租借,這個訊息對每月雜誌開銷甚大,對某些雜誌只好割愛或在誠品短暫拆閱的麥克雞而言不啻是個既能兼顧荷包與精神食糧的大好福音。
從此,我成了店裡唯一的台中會員(應該再往南也沒有了),每一兩個禮拜上台北換雜誌成了我的固定行程,為了雜誌歸還而規劃北上行程的日子也就這樣持續了幾年,而就在今年初,我收到結束營運的通知簡訊。
但這家書店其實並沒有結束,反而以它更完整的面貌跟大家見面,下面是它的故事
好了,看完故事回到正題,論投報率,它們的經營模式套句柯P的名言,用膝蓋想都知道肯定低到讓人不忍卒睹,不要說創投,即便用文創的角度應該都是退回重寫的份,但經營者顯然不做如是想,不只如此,在如此無利可圖的景況下,他們似乎並沒妥協將就的打算。
這應該只有兩種可能,1. 經營團隊很有錢,不為賺錢只要口碑,2. 他們有不一樣的投資報酬計算模式。
偶爾一次聽作家小野的新書分享會,他提到以前的父母只會問小孩長大想從事甚麼職業,從來不會去問小孩未來的志業在哪裡(現在其實也大抵如此,志業大多是自發而非父母鼓勵產生),而現在年輕一輩卻比較多為了志業,而非職業在做事。
分隔線以下為麥克雞個人看法
而為了成就志業做事有兩個很重要的前提:第一當然是立志,第二、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心理成就感必須要放在物質成就感前面,講白一點,物質跟追求金錢的慾望不是說全然放棄,但必須降低。
講誇張一些(好啦,是有點誇張),撇開創業標的的投入和未來可預期的市場規模,這樣實現夢想的創業初衷和當年的比爾蓋茲、賈伯斯以及現在的當紅炸子雞 Elon Musk 其實並無二致。
讀了幾年的經營管理也念了一些成功案例探討,要說有甚麼心得,除了成者為王的後見之明外,就是,這些人在做這些事情時通常只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不是要賺多少錢能賺多少錢。
從比較灑狗血的角度,這些開創了一條不一樣道路的人通常不是在作了完整的市場分析,而是先全心投入一件自己認為很屌很熱血的事情,而通常也就是前面這些無利可圖,看似傻子般的投入才鍛鍊出之後其他人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與進入門檻。
從數字金錢的角度,他們的志向或許不大,因為沒有可依循的道路,他們摸索中的目標/模式也或許顯得有些模糊;但這並未消磨他們繼續往前的勇氣。
他們把自己過得還不錯,不因全力投入而顯得寒酸困窘,但這也不減損他們撩落去、認真落實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事的決心。
也或許因為有著小確幸信念的支持,他們能夠苦中得樂繼續堅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