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4 03:22:28| 人氣2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男孩還是女孩?為了表格上的性別欄將孩子推上手術台!?(2018.05.0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男孩還是女孩?為了表格上的性別欄將孩子推上手術台


作者:Katy Romy
瑞士資訊-SWI swissinfo.ch
最後更新- 2018年5月6日-09:00

電影主人公M.和Deborah成了私密好友並互相支撐著接受了自己是雙性人的事實。

(visionsdureel.ch)

全世界每時每刻都有1-2%的雙性新生兒降臨於世,隨後等待他們的通常是一場充滿紛擾痛苦卻要緘默不語的囚禁人生。直到Floriane Devigne的紀錄片《不是夏娃,不是亞當-雙性人的故事》給予了這群人發聲的機會。

瑞士法語區導演Floriane Devigne在這部影片中對既定的性別規範提出了質疑,因為以此為名,社會有時會做出相當過分的事情。這部瑞士的法語紀錄片(多語) 外部鏈接將參加在尼永舉辦的“真實視角”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角逐。

“我是雙性人”的秘密往往是難以承受之重。對此緘默不語常常令人壓抑、掙扎。鑑於此況,Floriane Devigne(多語) 外部鏈接在她的影片裡強調了雙性別者不同的成長經歷,並藉此替那些身在其中的人們發出聲音。

25歲的Deborah和27歲的M.都守著同樣的秘密長大:她倆都是作為雙性人來到世間。更確切地說,在她們出生後無法被定義成男孩或是女孩。只因社會至今沒允許“雙性人”作為性別存在,於是醫生決定將她們的一生界定為女性。

“他們給我做了手術,摘除了我的睾丸。之後,在我九歲時重新做了手術,因為還需要做些調整。可到了十二歲的時候又做了手術,在醫生看來那次手術主要是為了美觀,但於我而言,那場手術簡直就是一場災難。”Deborah在影片中陳述道。

迫不及待地決定性別,盡量趕早地實施手術,而事後對此絕口不提。不只以前如此,時至今日雙性兒童仍然遭受如此對待。Deborah和M.直到七歲時才知曉自己是雙性人這一事實,而且獲悉自己也將因此終身無後。

在熬過了一段迷茫徬徨的日子之後,如今的Deborah已然能夠對自己的身份坦然接受。就讀於洛桑大學的她甚至決定以雙性人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可與她相反,在巴黎生活的M.至今仍是自身這一禁忌的囚徒。她一直在無奈地與一個自己無法接受的軀體進行著搏鬥。“我已經無力去設想我的未來。”她說。

相似的背景卻有不同的命運

當製片人建議Floriane Devigne拍攝雙性人這個主題時,躊躇疑慮是她的第一反應。她並不傾向於把自己的鏡頭對準這麼一個私密的主題,何況她當時對此話題幾乎一無所知,加之與其相關苛刻的醫學視角也讓她望而卻步。

在同女主角們會面後,這位洛桑的女導演找到了一絲靈感。最終她決定採用兩位年輕女性之間的通信作為貫穿影片的紅線。在這些傾心交流的電子信件中,她們找到了共鳴,分享了她們作為“另類”的各種疑慮和經歷。

M.和Deborah的故事雖有著相似之處,但更有著本質上的不同:Deborah在瑞士長大,而M.卻在法國。

“Deborah非常幸運能擁有一位洛桑大學醫院的醫生一直陪伴著她的治療,他是二十年前歐洲唯一一名對這類醫療方式開始反思的醫生。”Devigne解釋道。如今,也正是這位醫生,現在正在與對新生雙性兒的過早醫療干預做著鬥爭。“手術根本不具備緊迫性,家長的心急如焚並不是急著給孩子做手術的藉口”,他面對鏡頭這樣強調,這與他的很多同行的意見完全相反。

而在法國,這位女導演卻沒能找到一名願意公開發表同樣言論的醫學屆人士。就這樣,M.的疑慮遇到的是一次次的緘默或者殘酷的醫學宣講,甚至她的父母也被建議,不該再生孩子。

“許多雙性人被主流醫療的宣講所洗腦,認為自己有天生性缺陷或者疾病,所以需要'修理',”Devigne遺憾地說,這令她感到痛心。

這麼大的孩子怎麼會在乎這些!

在影片裡導演發出了一個疑問:我們的“規範”社會到底能接受到什麼程度?影片裡另人瞠目結舌的鏡頭做出了令人不安的答复。

影片中Deborah跟她16歲的妹妹Sereina首次談及她是雙性人而且必須多次接受手術手術,她還特別地描述了到醫院做定期檢查的細節:在麻醉的作用下檢查她是否能“完全'正常'地與男子進行性行為。”這對一個當時九歲大的孩子簡直太瘋狂了:“這麼大的孩子怎麼會在乎這些!”

醫學界集中精力於患者器官的正常功能,卻對患者因此而失去的精神上的幸福感視而不見。“青春期時,我們被系統性地刨根問底是否在和異性交往,但卻從未關心過我們自身是否幸福。”影片裡同樣是雙性人的Audrey說。

讓雙性人存在於“正常”規範之外這種選擇,根本就未被考慮。“給小女孩造一個陰道,為了確保將來男人能使用它。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赤裸暴力”,Devigne義憤填膺地說:“這與簡單粗暴地堅持只有異性戀、能生孩子才算正常,如出一轍。 ”

沉默的囚徒

除了那些手術以及必須艱難地面對別人為自己選擇的性別生活之外,對於雙性人來說,無盡的沉默更是他們最大的天敵。甚至在過去,與雙性人交往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曾是:“不談論”。“我們特別希望能夠和其他雙性孩子的家長們進行交流,但醫生卻不建議我們這樣做,”影片首映後Deborah的爸爸說。

即使悲傷種種,鏡頭並沒有隻停留於遭受的苦難,而是展示了一枚充滿力量去破除那些制約生活枷鎖的友誼之花。通過和Deborah、Audrey、Edward 外部鏈接這些雙性人的接觸,M.一步一步地卸下了鎧甲並開始打破曾經的禁忌。“我試著用鏡頭抓住些瞬間,把那些平時羞於談論的話題暴露在公眾面前。”Floriane Devigne解釋說。

最後M.敞開了心扉,而Deborah也終於能與妹妹分享自己的經歷。對她倆而言,為什麼一個比另一個更難走出心靈陰影,究其原因,正如Deborah所說:“我有的是一個秘密,而M.有的卻是一個禁忌。”

雙性人:手術遺留嚴重後果

目前並沒有針對雙性人全面可靠的數據統計。經常參考的是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生物教授Anne Fausto-Sterling的相關調查,裡面有這樣的數據:大約1.7%的人口為雙性人。

有時候,剛出生時沒有明顯的性別特徵,之後會越來越清晰。

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緊急採取手術措施是必要的,但很多手術都不是這種情況。

以前為了給許多沒有明顯性別特徵的孩子歸類性別,整形手術會迅速實施。有時候並未徵求家長的意見,經常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

九十年代以來,有調查表明,早期接受手術干預的雙性孩子在成人後會出現身體及心理問題。醫學界雖然已經開始改變態度,但至今仍沒有出台相關的法律規定。

人類醫學領域國家倫理委員會(NEK)公佈了一份相關報告之後,2016年瑞士政府指出,過早或可避免的手術干預行為侵犯了人身完整權。如果可能,要盡可能等到當事人成長到能夠自己決斷的年齡後再進行手術。

(來源:sda)

信息框結尾


(翻譯:熊薇), 瑞士資訊swissinfo.ch


※更多詳細內容請連結:https://www.swissinfo.ch/chi/business/双性人_男孩还是女孩-为了表格上的性别栏将孩子推上手术台/44090824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