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4 15:53:21| 人氣2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被了解的同性家長。(2013.11.1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泥偶父母图片

不被了解的同性家長

 

張瑛姿(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候選人)

因為研究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台灣許多的女同志媽媽與同性家庭,方更深刻體會到同性伴侶要生養小孩,往往都歷盡各種艱辛困難才能實現,從有想要小孩的想法到付諸行動到承擔結果,都經過N次的思考、長期的準備、審慎的評估,有的甚至是非常昂貴的付出(如到國外進行人工受孕手術,因為國家的分別,人工受孕費用約為台幣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

然而,同性伴侶生養小孩最常面對的質疑(或指責)是: 為什麼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想要有小孩的慾望,就讓孩子在一種「不正常」的家庭裡生長,難道不擔心孩子在社會遭受異樣的眼光或歧視嗎?難道不擔心對孩子的人格/性向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嗎?在高度強調「父母/雙親核心家庭」的台灣社會中,更是容易對於同性家庭產生偏頗的誤解與迷思。

其實近年來已經有許多國外專家學者對於同性家庭投入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大多不同於先前的擔憂或質疑,而是提出較正面的結論。如美國心理系教授Abbie Goldberg的研究指出,同志父母是培育孩子的「最佳家長」,因為是「自己選擇成為父母」,整體而言,他們較異性戀父母會有更多責任感。

誠然,許多異性戀夫妻生養小孩是源於一份必須的責任、必盡的義務,是不得不的決定與選擇;而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就婚前/婚後意外懷孕的夫妻也較為普遍。Goldberg也提出,同性父母養育的孩子在成績、心理健康上與異性父母的孩子無差別,反而他們的孩子更豁達樂觀、自由寬容及平等。2013年一份名為《澳洲同性家庭兒童健康狀況》顯示,同性家庭兒童的自尊心、情感行為和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均與一般兒童無異。然而,同性家庭兒童在總體健康狀況及家庭凝聚力上的得分比一般兒童高。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Simon Crouch也提出,同性家庭更願意交流及解決子女在學校面臨的問題,如被同伴取笑或被欺凌等,因此同性家庭更能培養開放性,來自同性家庭的兒童適應性更強。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再度證實,家庭/親職的核心並非只是一種性別結構,而是關乎愛、時間、關懷、照護、陪伴的長期經營與投入,同性家長不該再只是因為性別的緣故而遭受全盤質疑與否定。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