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16 18:46:28| 人氣4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陸地區】廣州女同性戀大學生社團反恐同(圖)。(2013.05.1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她們是女大學生 她們為女同發聲

  中山大學科技園有個女同性戀社團,每月吸引近200名大學生參加活動

  2008年,她們為同城大學生女同搭建交流平台;

  2009年,她們創建大學生女同組織女友組;

  2010年,她們組織大學生女同上街宣傳粉碎恐同;

  2012年,她們組成三人調研小組,歷時5個月完成8名「青年女同性戀身份認同」調研……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

  而她們,正是青年女同。

  1. 「喜歡女生之後,就覺得要為這個群體做些事情」

  · 圓圓,24歲,研究生,女友組發起人

  · 夢想:畢業後最想做的事是搞學術,讀博士,推動同性戀者的權利

  齊耳短髮,黑框眼鏡,格子襯衫是她的標誌。「其實我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在女同中這叫酷兒(queen)(淡藍註:應該是queer),」圓圓扶了扶眼鏡輕聲細語說著,自從大二那年一個亮麗身影走進她的生命,她意識到自己性傾向發生改變。當她跟身邊朋友分享喜悅時,換來的卻是「將來你怎麼辦?」的擔憂。

  只是喜歡一個人而已,卻要遭受著眾人「問題」的目光。這讓圓圓覺得很不公平,「喜歡女生之後,我就覺得要為這個群體做些事情,」2008年她加入廣州同城社區,提出成立一個NGO,用更正式的方式為女同發聲,2009年9月,女友組就這樣成立了。

  去年研究生課程一門《跨文化交際學》中,聽老師介紹了「身份」這個概念,圓圓在課上戰戰兢兢提出想做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研究。「你做這個項目,可以幫助到很多同性戀者,」憶起老師當時這席話,圓圓至今還是很感動。恰逢廖冰兄人文專項基金正在招調研項目,獲得2000元調研資金。

  圓圓坦言在研二那年曾向父母出櫃,一句「這是變態的!」回應如帶冰的冷水潑在她心坎,父母更多的是擔心她出社會工作會受歧視,「即使可以接受別人是同性戀,也很難接受自己女兒是。」

  未來,圓圓和女友有個幸福計劃,就是推進同性婚姻合法化,假如不行,就去阿根廷登記結婚。

  2. 「希望多賺錢投入女同公益行動」

  · 小惠,23歲,設計師,女友組核心成員,負責網頁維護活動溝通外聯

  · 夢想:設計工作穩定,籌到錢將來可以專心為女友組做事

  小惠是女友組裡為數不多的長髮女生,大眼睛、嬌小身材。

  上週末一場女同活動,小惠邀請一名女同H R為大學生女同開一場講座,「很多大學生女同也將面臨畢業,面試衣著、辦公室身份如何處於是等,都需要指導。」

  小惠因喜歡這個有「家」感覺的組織加入女友組,她至今還清晰記得兩年前第一次參與街頭宣傳活動的情景,2010年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宣傳活動,文靜內向的她站在江南西地鐵口許久,才邁出步子,給路人派去同戀性宣傳單張,她發現很多上一輩的人對同性戀並不瞭解。2011年再次參加大型活動,小惠變大方了,大學城推著車子熱情為路人送去宣傳禮包,一天下來派了兩百份。

  小惠在外的辛苦,從不向家人言說,自從大學時帶女朋友回過一次老家,母親以「你開玩笑吧」否定了她的選擇後,她再沒跟父母提起過這些事。

  3. 「獨立運作經費讓人頭疼」

  · 阿默,23歲,大三學生,在女友組擔任財務管家

  · 夢想:希望女友組有固定活動場所,有個家的歸屬感

  「有什麼問題是你比較介意別人問的嗎?」

  「沒有」。

  「你覺得加入女友組後(生活)怎樣?」

  「很好啊」。

  今年大三的阿默說話總是不假思索,快言快語,這個女友組管理成員年紀最小的女生,進女友組初衷只為「找個妹子好好過日子」。

  阿默喜歡中性打扮,她認為這是表明自己身份的一種形式。但在校園,面對一些人異樣的目光和小聲指點,她會很不爽。

  在女友組中,阿默是唯一一個成功跟家人出櫃(出櫃,向人表明自己同性戀身份)的女生,但阿默認為自己的經驗不具有借鑒性,由於自己是單親家庭,與母親相依為命,所以母親會作出妥協讓步。

  今年三月,女友組開始獨立運作,經費是讓她們發愁的問題,「很多組織都是靠個人小額捐贈在撐,」此前活動經費基本由同城社區支持,男同他們通過防艾項目申請撥款,北京的同語通過婦女權益的項目拿錢。三月女同調研分享會上,她們在中大旁臨時買來箱子,現場發起籌款,籌到了第一筆錢,「480元!」

  女友組獨立運作沒有資金支持,待人員架構組建完成,她與圓圓商量,考慮再申請項目資助。

  女友組認為要為女同呼籲需要三步走,首先讓女同被社會關注和理解,其次是提高女同可見度,最後才是推動政策。她們認為,近年來通過大學生一系列同志行動,第一點已經收到較好的社會效果,起碼社會態度寬容了,2010年,一些高校陸續開展「性/別」文化公選課。這就是好的開端,讓親人完全接納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采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攝影:江淮晨報 楊鋒 南都記者 黃集昊)

 

台長: →☆ 魅格格 ★←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