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6 17:48:01| 人氣3,94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科倫拜校園事件- Love and Peace的世界在哪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幾天新聞都在播,躲藏多日的伊拉克前總統海珊被美軍抓到了,在12月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南下的時候,身處在東南亞的台灣的我們,對天氣變化的關心可能還更勝於這些國際大事。(人終究對自己切身的事情還是比較關心,但其實在這個星球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注意和反躬自省。)

  朋友Andy今年才從紐約回來,他幾個月前推薦我這部去年10月在美國上檔的電影,他說導演就是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台上大罵美國總統:「Shame on you, Mr. Bush!」(布希先生,你真可恥!),那位引發頒獎大會一陣緊張以及眾多爭議的麥可摩爾。他說,導演是一位反戰的和平主義者。(在台灣,台灣媒體的素材普遍取自於美國媒體,因此台灣人民的思考不斷的被美國人“教育”,這部片卻是另一種值得聆聽的聲音。)

  這部片在分類上應該算是一部紀錄片,但跟一般紀錄片不同的是,這部片不是紀錄一個事件而已,它同時也記錄了一些抽象的東西,例如美國當代的一種文化,一種思考,還有一種瀰漫的風氣。導演親自入鏡,帶領觀眾從科羅拉多州立托頓市的高中校園槍擊案(兩個高中生拿著連發式手槍,到正在上課的校園裡瘋狂掃射,師生死傷慘重)開始,一路探討到美國槍枝氾濫,探討到美國民族的暴力族性等。麥可摩爾像是一個嚴謹的辯證者,從一個問號開始出發,證明其對錯,再從衍生的問題重新開始辨證,直達問題真正的核心。當每一個「為什麼」都經過舉證所證明過後,最後留下來的問號是-「美國人到底在怕些什麼?」。雖然答案沒有被明確的發表,但從紀錄片裡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答案應該就顯現在每個觀眾自己的心中。

  這看似嚴肅的主題,卻有很有趣的推演過程,他不斷的拜訪各種不同立場的角色,企圖紀錄這些角色各自分明的立場,拼湊出事實完整的真相,他擷取了槍擊案的現場錄影畫面,拜訪了槍擊案中被殺害同學的親友,居住在四周的居民,到SuperMarket親自購買槍枝和子彈,還拜訪了遭受池魚之殃的馬利連曼森(因為他的音樂和造型有誘導青少年趨向暴力的嫌疑,哈)。為了證明擁有槍枝並不是人為暴力的“藉口”,他特地到擁有槍枝比例比美國還高的鄰國加拿大去了解狀況,因為他不懂為什麼加拿大的槍枝比較多,但槍擊案的比例卻比美國低很多(加國人民的和善真的讓人非常印象深刻,忽然開始佩服我大舅舅當年選擇加拿大讓小孩去留學的明智之舉。)

  最後導演去拜訪了槍枝協會的主席,想聽聽槍枝協會力挺槍枝公開販售的說法是什麼,又帶著在槍擊案中受傷的孩子去SuperMarket,讓店家知道槍枝造成的危險。除了佩服導演驚人的毅力之外,這部影片中所紀錄的各式對談,也形成了非常諷刺又可笑的效果。每每導演用很簡單的問題,例如:「為什麼知道槍枝非常危險,還要隨意販售?」(我猜他們第一直覺應該是,政府又沒說不可以賣)或是在問加拿大人「為什麼你們不會拿槍去殺人?」(我猜他們第一直覺應該是,好好的幹麻殺人),被問者都出現的啞口無言的表情,還有責怪的眼神,好像是被問到「1+1為什麼等於2」一樣。我想導演是故意藉此告訴觀眾,如果所有的人多用點腦子,多用點心去想一想,他們應該會了幾自己正在做的是什麼,只可惜可能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這樣的習慣去過生活(是用身體的限制跟慾望的驅使,還有好逸惡勞的懶散習慣)。

  聽說美國現在正在擬定海珊的七大罪狀,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把「背叛美國」這一條寫進去,我想應該是不會啦,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海珊是美國軍事單位扶植起來,為了攻打不聽話伊朗政府,而不聽話伊朗政府其實也是美國軍事單位培養起來,為了推翻原本的伊朗領導者。死的是中東人,錯的也是中東人,美國人在這中間到底想要扮演什麼角色?瑪丹娜在最新專輯「夢醒美國」放的第一首歌也是同名單曲裡說「I'm just living out the American dream,And I just realized that is nothing」,據說瑪姊受了這部紀錄片的啟發,寫下了這首歌的歌詞,而編曲配器是用電音跟民謠吉他交織鳴奏著,象徵夢(科技)與現實。

  在美國花了這麼多錢打仗,在雙子星大樓就這樣活生生血淋淋的倒塌了以後,在台灣總統選戰打的大家頭越來越昏的時候,我還是希望Love and Peace,有一天還是會實現在這裡,在這個星球。


Ps1. 血濃於水,美國人怎能光憑培植他,然後就寄望他永遠效忠呢?
  美國特工稱,哈珊在盤問過程中並不直接回答問題,有時甚至「語無倫次」。譬如:審訊人員問他:「你怎麼樣 ﹖」,哈珊回答:「我很悲傷,因為我的人民處於被奴役狀態。」當他們給哈珊一杯水時,他說﹕「如果我喝水,就得上廁所,當我的人民還在受奴役時,我怎能上廁所﹖」

Ps2. 中東的價值在於石油,這也許是上帝的旨意,把地球最寶貴的資源放在最戰亂的地區。
  伊拉克的石油除了有高碳和低硫的優點外,因為接近地表,開採的成本極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石油從開採到送至市場上的成本是一桶二十美元,其他國家有高有低,一桶五美元就算低的了,然而伊拉克石油的成本卻不到一桶二美元。


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導演: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編劇: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製片: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攝影:Brain Danitz/ Michael Mcdough
剪接:詹姆士戴莫 James Demer
配越:傑夫吉伯斯 Jeff Gibbs
製片預算 / 全美票房:400萬 / 2144萬
出品地區:USA
片長:
發行時間:2002
出品:米高梅

紀錄:超過160個國際大獎的讚譽,蜚聲國際,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以及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本片是46年來唯一以紀錄片之姿勇奪坎城大獎,首映時獲得觀眾13分鐘的起立鼓掌。

本篇文章亦收錄于美樂蒂個人電子報
網址: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m/e/melodyyang/

台長: 沙拉
人氣(3,94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Pindar
獲得坎城金棕櫚的是華氏九一一啦!
同一個導演也是紀錄片
不過科倫拜真的拍得很好很棒
跳脫紀錄片的平實
簡直和劇情片一樣精采

一樣是描述科倫拜校園事件
同樣得金棕櫚獎的大象就沒這麼好看了^^
2007-06-26 21:44: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