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8 14:37:40| 人氣2,8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本.人文】平安禮節--天皇即位禮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天皇即位禮儀主要分為四種:即位式、大嘗祭、一世一度的仁王祭、八十島祭。即位式為天皇即位時,將每年一月一日所舉行的朝賀儀加以擴大舉行的儀式,是中國式的即位禮儀。而大嘗祭是將每年十一月舉行的新嘗祭(秋天收穫祭),於天皇即位時擴大舉行之神道式即位禮儀。一世一度的仁王會,是將每遇到災害時所舉行的臨時仁王會於天皇即位時盛大舉行,祈求於該天皇治世消災保安之法會(佛教儀式)。

至於八十島祭,原本是每年六月十二月晦日舉行的稱為「禦贖物」的陰陽道祓災儀式;天皇即位時,此儀式盛大舉行,為祈求天皇身體平安,延年益壽的陰陽道祓除儀式。新天皇在舉行此四種儀式後,始成為具備完全資格的天皇。四種儀式當中,日人最注重的是,天皇成為「現人神」的大嘗祭。其次是天皇成為中國式皇帝的即位式。而一世一度的仁王會,則使日本天皇成為日本佛教教主的儀式;若不經此儀式,則天皇無具備贈予高僧大師號的權限。八十島祭具有天皇私祭濃厚的色彩,但無法使天皇具備任何資格。

太陽族的首領有三件聖物作?神的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象徵。這些東西中,鏡子可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體”,素盞鳴尊的刀可被認?是大和征服出雲的證據,而項鏈則是天照大神把王位傳給太陽族氏的一代代首領的最直接的象徵。因此,這項鏈就成了日本的最重要的標誌。人們認為項鏈上的玉代表靈魂,可以進入持有著的身體並把他變成一個活神仙去和天照大神交流思想。因此,太陽族總是放在伊勢的天照大神的神殿裏,把刀放在熱田的神殿裏,項鏈直接由君主保存。據西元720年編撰的《日本書記》的記載,雄略天皇即位時”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著以兜擋,令相撲之”。根據祭祀規模大小,齋戒的天數也各不相同

《大寶令》有關神祗官職務的規定,形式上仿唐制,內容上則為日本所獨有,如刪除供獻犧牲的規定,詳盡規定唐制所沒有的即位禮儀和消災除邪儀式等。由於中日兩國長達兩千年的交往,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從日本的圍棋、書法、茶道,一直到天皇即位,都有中國文化在背後閃爍。許多在中國已經消失的文化,在日本卻很好地保存下來。所以要研究中國文化,必須學會日語;同樣要研究日本文化,漢語也非學不可。

《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的一支舞曲,它產生於河清三年,(西元564年)。此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隨著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東傳,唐代將此曲傳入日本。連宮中的重大活動和宴會,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這個曲子。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節目表演獨舞。日本古典《舞樂》一書,封面和第一章都是《蘭陵王入陣曲》。在我國,早在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非正聲”,下詔禁演,以後漸漸國內失傳。直到現在,在日本天皇的登基典禮上,還可以看到這段傳說的痕跡.新天皇要經過一段用絲綢圍起的長廊來到會場,這長廊就象徵著天照大神(太陽女神)的陰道.其寓意就是: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兒子,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使者,天皇不是人,是神!接著,天皇要接受三件寶物:銅鏡,寶刀和項鏈。這三件寶物都有各自的意義:銅鏡是天照大神用來施展魔法的道具,被視為天照大神的化身;寶刀據說是素盞烏尊的佩刀,是太陽族征服出雲族的證據;項鏈是天照大神把王位傳給後代繼承人的信物,因此,這條項鏈就成為日本天皇即位的最重要標誌。日本人認?項鏈上的玉代表天照大神的靈魂,天照大神可以通過他進入持有者的身體,使自己成為一個活著的天照大神。因而,天皇們總是把銅鏡放在三重縣伊勢市的天照大神神殿裏;把寶刀放在名古屋市的素盞烏尊神廟裏;而把項鏈留給自己,親自保存。按照神道信仰,早期大和國家採取了以下的形式:太陽族的首領通過天照大神的權威統治國家,而一些小部落的酋長用地方性的小神來保佑他們的領地,並行使統治權,這樣崇高的天皇就擁有了兩種不同的身份: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和神道教的首席祭祀。



★大嘗祭

日本在陽光最柔和的冬至(十二月廿二日),都會在皇宮舉行大嘗祭,這個慶典是為了慶祝稻穀的豐收(後來日本天皇登基時,所舉行的祭典亦稱大嘗祭)。這種季節性舉行的祭典多半是自神話中演變而來的。神話中記載天照大禦神具有繁殖並保護稻子的神力。大嘗祭:集侍神主、祝部等,諸聞食宣。高天原神留坐、皇睦神漏伎命、神漏彌命以、天社國社稱辭竟奉,皇神等前白:今年十一月中卯日,天都禦食長禦食遠禦食,皇禦孫命大嘗聞食為故,皇神等相宇豆乃比奉,堅磐常磐齋奉,茂禦世幸奉依,千秋五百秋,平安聞食,豐明明坐,皇禦孫命宇豆弊帛,明妙、照妙、和妙、荒妙備奉,朝日豐光登,稱辭竟奉,諸聞食宣。事別,忌部弱肩太繈取挂,持由麻波利侍奉弊帛,神主、祝部等請,事不落捧持奉。最後的十一月”大嘗祭”,正像很多人所論及的那樣,緣起於冬至節,自奈良時代以來,富有稻穀等作物收成後之收穫儀禮的濃鬱色彩。為了提高天皇權威,由宮廷彙集編纂而成。素材採自民間傳說,但編成的神話體系與民間傳說不同,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天孫降臨和大嘗祭的神話與宮廷祭祀儀式密切有關。”記紀”的神

話體系,可按神話展開的舞臺分為高天原、出雲和日向三組。由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創造國土、諸神降生以及天岩戶等故事發展而來的高天原神話,是以天皇的祖神、諸神之王的太陽神天照大神為中心,描寫中央伴造系統氏族的祖神活動的、大上世界的故事。

拾翠樂 唐樂 管弦是在仁明天皇大嘗祭時所作之曲,而當時甚至在豐樂殿前用藍布,海藻,白沙,以及船等在宮中作出海濱的情趣,以表現海人拾藻的情境,在當時的朝代似乎偶爾有這樣的活動。大嘗祭和廣瀨大忌祭主要是祭祀禦年神即穀物神的,其目的在於祈求稻作豐撚。

”大嘗祭”規定散齋一月,致齋三天。可以說,齋戒除了作為一種為祭祀而進行的身心準備以外,同時,齋戒本身也是一種祭祀活動。日本古時的祭祀方式是:

早晨舉行迎神意識,同神一道進食,然後守在神的身旁,為神服務。晚上點上燈,小心謹慎地守夜。由於古代日本人守夜時點燈籠,所以日語稱齋戒為”(燈)籠”。

現在,日本人的神社仍襲用齋戒的方式舉行祭祀。過去日本人稱前一天日落至第二天日落為一天,今天日本仍然稱祭祀的第一天為”宵宮”。秋天收穫季節的齋戒稱”感恩祭”、”雨齋戒”則是由神社出面組織的祈雨儀式。房總半島的出海齋戒是為求神保佑出海打漁的男子而舉行的儀式。神祗官是掌管朝廷祭祀和天皇即位儀式的機構。當時的宗教祭祀也是以現世利益為中心的。道饗祭祈求在遇到歧路時不迷途。禦門祭和大殿祭是祈求大門和住屋的安全。龍田風神祭、鎮火祭則分別祈求風神、火神不要作祟降災。這些宗教祭祀都表現了古代日本人宗教意識的現世利益中心的功利主義性質。

[即位之禮及大嘗祭(登基禮)必須與京都舉行之]。日本天皇即位舉行大嘗祭時,必須以鏡,劍,曲玉這三種神器來舉辦儀式,其中鏡為八咫鏡,曲玉為八坡瓊的曲玉,劍則為草雉劍,而其來源就不太清楚了,好像是神話中天神驅退了八岐大蛇,割下了大蛇的尾巴,成為一把天叢雲劍,這把劍到了景行天皇太子東征時,安奉在熱田神宮,後來有人放火燒宮院,這把劍自動跑到草薙中避火,便因此改名為草薙劍,傳說中草薙劍外形奇特,長一尺七~八寸,劍鋒有如菖蒲葉,劍身寬厚,劍背呈魚骨狀,而劍身全白。



★日本持統天皇之即位式

平安時代的即位,是以讓位.受禪之踐祚為原則,諒闇踐祚(槨前即位)為例外。

平安時代之踐祚(=即位)儀有如下扼要之敘述。

1 《儀式》中之「讓國儀」記載:新帝於先帝讓位之當天,接受傳國之璽櫃.鈴印鎰等物而踐祚。

2 於大極殿行天皇即位儀。

3 其後,於11月舉行踐祚大嘗祭。

因此,《儀式》的「天皇朝賀儀」,只不過是一連串的踐祚(即位)儀之一。

「讓國儀」才是真正的即位式,而所謂的「天皇即位儀」是即位式之後的朝賀儀。

所以從讓國儀、天皇即位儀、踐祚大嘗祭、至前述的一世一度的仁王會、八十島祭,以及即位禮儀前後所舉行的祭神及告陵,都可看成廣義的即位禮儀。一日的「皇后即天皇位」是真正的即位式。因為正月一日,神衹伯讀天神之壽詞,忌部宿彌色夫知向皇后奉上神璽之劍鏡,公卿百寮匝拜拍手,這些儀式本身就是完整的即位式。養老令中的神衹令所規定的「凡踐祚之日,中臣奏天神之壽詞,忌部上神璽之鏡劍。」即與正月一日的儀式相吻合。然而到了平安時代,「奏天神之壽詞」與「奉神璽之鏡劍」兩儀式移至踐祚大嘗祭,所以即位式的概念就變得複雜起來。

若說一日是真正的即位式,則二日的「公卿百寮,拜朝如元會儀」即是即位式後的朝賀儀。從前的學說認為,二日的禮儀就是《儀式》中的「天皇即位儀」的最早史料,並將「天皇即位儀」看成是真正的即位式。二日的「拜朝如元會儀」之「元會」,是指《儀式》中的「元正朝賀儀」。在日本,「元會儀」與「朝賀儀」可以說是同義字。例如《儀式》卷五的「天皇即位儀」曰: 前二日,所司宣攝內外,各司其職,一如元會儀。 前面已提及,「天皇即位儀」可說是「元正朝賀儀」的翻版,所以此處的「元會儀」當然是指「元正朝賀儀」。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大唐開元禮》卷十七、嘉禮、「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中曰: 符寶郎奉寶置禦座如常。 日本的《儀式》中,不管是「天皇即位儀」也好,還是「元正朝賀儀」也好,都沒有這樣的條文。「天皇即位儀」中看不到「上神璽之鏡劍」這樣的字句,一般日本學者皆解釋為隨著時代的演變,「上神璽之鏡劍」儀被移到踐祚大嘗祭裡。可是筆者發現,在後來的史書中竟有此儀式。《殿曆》嘉承二(1107)年曰:

十二月一日。(中略)次天皇禦高座。(註略)其儀,禦前命婦四人,左右並相前行。次內侍二人取禦劍璽前行。(禦劍在左,璽在右)。次宸儀召禦遝令不出馬道給,餘候禦傍,但依路程不審,餘搢笏奉抱主上。(中略)次內侍二人,當于高禦座後階左右男柱而立留。餘乍奉抱主上昇高禦座奉居之。(南面)次取禦劍置左。(禦脅息內,柄南刃東,當於禦劍柄天,內方置璽。)

此外《洞院家記》建武四(133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禦即位儀條,以及《光明院禦記》延年二(1337)年十二月二十八月甲午條均有「劍璽」之記述。在《儀式》「天皇即位儀」及「元正朝賀儀」中消失的「奉劍璽」之儀,於此再度復活。律令制崩潰之後,日本的典章制度,逐漸遠離中國,可是這裡卻出現了例外。 八木充指出,在持統朝以前的有關即位儀之璽印、鏡劍璽符之記錄,乃為後世即位禮儀完備之後所潤飾而成。鏡劍奉上之儀,實起源於持統天皇即位之時。

若將鏡劍奉上之儀視為持統天皇之即位式,則翌日(正月二日)的公卿百寮拜朝,自然朝賀的意味甚濃,換言之,就是即位後的天皇與臣子的會面典禮。由於缺少鏡劍奉上的儀式,所以二日的儀式,在某方面說來,可以說比《開元禮》中的朝賀禮更具純粹。日本的《儀式》一書,將「讓國儀」、「天皇即位儀」、「踐祚大嘗祭」編入,一是唐日兩國對處於律令制頂點的皇帝(天皇)的性質方面,各有不同的解釋與看法。另一種可能性是,平安時代的即位,是以讓位、受禪之即位為主流,所以對天皇之易位交替並不如此忌諱。日本的(天皇即位儀)原本不是即位禮儀而是即位儀之後的朝賀儀。起碼在持統天皇朝時是如此。日本的天皇,在所謂的中國式即位儀中,穿著中國式的「袞冕」,衣裳織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藻、粉米、黼、黻、此四章在裳。),可謂唐朝皇帝的翻版。《儀式》中的「天皇即位儀」原本不是即位禮儀,而是即位禮儀後的朝賀儀。

而從持統天皇(一月一日)即位式翌日的「公卿百寮拜朝,如元會儀」看來,日本的持統朝與唐朝一樣,於即位禮儀之後,舉行了朝賀儀。然而到了平安時代,即位儀中之兩種核心禮儀--「奏天神之壽詞」與「奉神璽之鏡劍」,卻被移至踐祚大嘗祭中舉行。因此,即位儀的概念變得複雜起來,原本是即位儀後之朝賀儀,居然成為即位禮儀。

★參考資料

☆書目

1.《早期日本》 作者:喬納森.諾頓.雷納德。中文版 余英時。

時代-生活叢書 紐約時代公司出版

2.《日本歷史與文化》 作者:林明德、陳慈玉、許慶雄

出版者:國立空中大學 民國81.11

3.《古代日本史》作者:李明水博士

鴻儒出版社 民國78.2

4.《日本史話》 作者:汪公紀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83.6

☆論文

1.〈日本天皇即位禮儀之意義-與唐皇帝即位禮儀之比較〉 作者:楊永良

-------------------------------------------------------------------------

作者:不詳

轉載自:http://www.ndhu.edu.tw/~u8903015/DATA/homework/doc2.htm

 

台長: 卡丹札蕾雪
人氣(2,8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日本˙人文】 |
此分類下一篇:【日本.人文】平安時代的女性美
此分類上一篇:【日本.人文】平安時代之飲食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