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29 21:39:30| 人氣2,046| 回應0 | 下一篇

釋昭慧:獨留情義落江湖--淨嵩法師(李元松)示寂感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到枝頭已十分(註一)

 一代佛門英傑李元松老師(出家法號淨嵩),已於十二月十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彌陀誕)下午,在眾弟子唸佛聲中,安詳示寂,世壽四十七歲。

  元松生於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四日,籍貫台北縣石碇鄉,早年即對宗教與哲學,深具濃厚興趣。十三歲,隨父母信仰一貫道,熏習中國文化之儒學精華及禪道思想。一九七五年以後,廣泛閱讀現代學術著作。一九七九年自軍中退伍後,開始浸習當代佛學大師印順導師之《妙雲集》系列著作,以此因緣,轉而專攻中觀哲學。

  一九八三年,獨自深入止觀,工作之餘,每日打坐,尋伺勘破生死之道。一九八八年三月,走入佛教界,倡導「止觀雙運」與「本地風光」兩門禪法。一九八九年四月,為從事佛教改革運動,與早期從學弟子一同創立現代禪教團,開辦各種禪修課程,指導學人修行,並陸續創辦雜誌與網站,卓有成效。一九九六年七月,創建象山修行人社區,弟子陸續舉家遷入,安居樂業,精進修行,成為國內第一所具有典範意義之居士群落、都會叢林。著有《經驗主義的現代禪》、《阿含.般若.禪.密.淨土》、《古仙人道》等十餘部書,言論深受海內外教界與學界之重視。

  元松一生俠情噴湧,意興風發,無論對佛教、對師友、對弟子,率皆情深義重,無限付出。基於對佛教愛深責切之心,往往針對法義、制度與修持理念之重大問題,與佛教界進行論辯。然而針對自己過往之所有言行,亦真誠以嚴格檢視之,一旦發現有所差失,立即斷然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此一光明磊落之禪者胸懷,深得識者之高度敬重。

  元松因深徹禪修體悟,而發為強烈之自信,頗有「千山獨行」之壯闊氣概,故形成勇健卓絕、孤峰獨拔之學風。然而元松生性謙沖,頗能納諫從善,近年來更以大開大闔之器度,斂其鋒芒,引領現代禪弟子眾等,極力融入佛教傳統文化。先是肯定中國傳統宗派之歷史價值與修道意義,並自署名為「信佛人」,皈依彌陀本願。其次對「人間佛教」之菩薩典範,亦致予高度之推崇焉。迺進於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法名「慧誠」。厥後更與慈濟師友、弘誓學團攜手合作,破妖氛以正氣,挽狂瀾於既倒。大智大勇,功莫能名!

  余早在一九八九年後,已在教界初聞元松居士之盛名,雖鮮有晤談因緣,卻早已互為相知相惜之諍友。二○○一年四月以後,更與元松暨現代禪諸佛友密切交往,並有相與共事之因緣。自茲承受元松與現代禪對余個人、弘誓學團與關懷生命協會之大力護持。

  元松與余,無論佛學思想抑或行動路線,異質性均極高,迺能求同存異,深交莫逆,是誠佛陀之「緣起」教法有以使然,亦印公恩師「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之典範,令余二人心嚮往之。元松與余皆係修行中人,自是以「道」相互期勉;由於深交莫逆,自是減除疏遠所產生之種種客套。故爾雖求同存異,偶亦不免於共事中,因思想或做法上之意見相左,而產生激烈之爭辯,然皆無損於相知相惜之情義焉。

  元松出身寒微,幼少之年,已為生計而歷盡艱辛;及至青壯,又為修道而長年苦參淬煉;邁入中年,復為培養具德之大修行人,以期異時能以健全之團隊,樹正法幢,擊大法鼓,乃將全副心血澆灌於弟子之修持指導與生活教育,每為教團法務而席不暇暖,終至積勞成疾,體力耗竭,迺於二○○三年五月下旬以後,電告於余,謂將暫辭世緣之紛擾,閉關潛修。

  十月十六日,元松向教界發公開函,再度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作最嚴厲之挑戰,並向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十方善知識、善男子、善女人,表達至誠懺悔之情,余拜讀後,為其日月昭朗之行跡之所震撼,連忙去電中觀書院,欲請禪音法師代為轉達余之感動心情。元松於關中靜修,久已未接任何電話,是日正巧下樓取藥,聞電話鈴而順手接聽,乍聞余之音聲,連歎「恍如隔世」。元松氣息微弱,聲量極小,生命力似漸形枯萎,十餘分鐘之交談內容,宛若交代若干後事,凡此種種,令余頗有不祥之預感。

  元松於公開函中復宣誓云:「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爾後又率領現代禪教團全體弟子,至心歸命三寶於淨宗大德慧淨法師座下,並以大喜大捨之心,立即禮請慧淨法師駐錫中觀書院,領導現代禪教團。期間並反覆垂示弟子:「淨土是眾生最後的依歸,要一心念佛,行有餘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二○○三年十二月十日,舊曆十一月十七日,適逢彌陀聖誕之期,下午三時,元松於弟子眾等之唸佛聲中,安詳示寂。信佛人選在彌陀誕投入彌陀願海,誠可謂是願無虛發,求仁得仁!

  元松示寂之後,教界與學界師友聞訊,哀悼至深,九八高齡之元松恩師印順長老,贈以「淨德昭彰」輓詞。元松於海內外佛教界之追隨者與孺慕者眾,然而弟子謹遵師囑,後事一切從簡,遺體予以火化,弟子眾等於中觀書院隨侍唸佛四十九日。際此追思唸佛期間,弟子眾等屢見種種瑞相,咸信應係元松慈悲,欲令弟子對淨土法門斷疑生信,並轉哀戚之情,而為向道之念。

  元松嘗言:「是非真假已忘卻,獨留情義落江湖。」自其夙昔光明熾烈之菩薩心行以觀,想必不忍於上生安養之後,長棄五濁眾生於江湖之中。是以祈願元松,早早修至阿惟越致,迴入娑婆,作獅子吼,轉大法輪!

  既傾宇宙之全力,活在眼前之一瞬,敢問元松,即今舉揚佛號一句,又作麼生道?

 應當發願願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註二)

(作者釋昭慧╱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註一:本禪偈相傳為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所作。

  註二:民國印光大師題無錫開元寺念佛堂。

出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dec/15/today-o4.htm

台長: 何妙心
人氣(2,0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