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2 23:24:33 | 人氣3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藝術/音樂】由屈原到鄭成功:臺灣端午古典詩的主題演變 (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由屈原到鄭成功:臺灣端午古典詩的主題演變 (下)
‧歷史月刊 2007/06/18
全臺各地的「國姓井」與「劍潭」眾多,都與鄭成功傳說相關。光緒年間,鐵砧山劍井傳聞已為大眾所知,故莊龍詩中吟詠訪國姓碑係故鄉端午節特別風物。
【文/廖藤葉(作者為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副教授)】

1945年之後籠罩在政治下的屈原主題

1945年臺灣光復以及1949年兩岸隔離之後的政治現實因素,臺灣地區有關於端午節的古典詩,數量上相當多。由於政策關係,一併於端午節紀念屈原和鄭成功,以及各級政府機關舉行了詩人節的聯吟大會,使得詩集內的端午氣氛,無不呈現著克復神州、懷念大陸同胞的主題。現將數位活躍於日治時期之後的詩人有關端午節詩作列名於下:

(一)嘉義人林玉書(1882~1964),詩集《臥雲吟草》,載有〈詩人節懷楚大夫靈均〉二首,係寫作於1949年之後。
(二)臺北蘆洲人李騰嶽,著有《李騰嶽鷺村翁詩存》,詩集內有詩:〈辛卯(1951)端陽紀念鄭成功〉、〈辛卯(1951)端陽大雨有感〉、〈辛卯(1951)端陽紀念鄭成功──應台中市政府詩人節招宴作〉、〈戊申(1968)詩人節書懷〉。
(三)彰化鹿港人呂嶽(1897~?),《醉雪軒吟草》,有詩:〈展端陽〉、〈乙巳(1965)詩人節〉、〈端午憶神州〉、〈午日讀騷〉、〈閏端陽〉四首。
(四)謝尊五(1872~1954),臺北市人,著有《夢春吟草》,有關端午作品名為〈庚寅(1950)端午紀念屈靈均雅集〉。
(五)邱坤土(1900~?),臺北士林人。《靜廬吟草》載有:〈端午節──癸巳(1953)年五月五日〉、〈屈原沉湘〉、〈蒲酒〉(1954)、〈競渡〉(1955),〈辛丑(1961)蒲節後一日雅集—─蘆墩吟社創立第一屆擊缽會於林斐卿先生宅〉三首、〈端午弔屈〉。
(六)林義德,臺北雙溪人,詩集名為《黑石集》,集中有關端午詩題為:〈詩人節書懷〉、〈癸丑(1973)詩人節竭濟化宮〉、〈五日懷鄭成功(1973)〉、〈五日台北市立圖書館雅集〉、〈辛酉(1981)年端午節謁屈原宮〉、〈端午節懷大陸〉、〈閏端陽〉、〈端節後雨中尋詩〉、〈(1985)端節前瑞芳雅集〉、〈端陽弔屈〉四首、〈蒲劍〉。
(七)陳進東,宜蘭羅東人,著有《南湖吟草》,詩集中有關端午節作品為:〈端午節(1979)感賦〉、〈辛卯(1951)詩人節懷鄭成功〉、〈待端陽〉。
(八)顏其碩,詩集名《陋巷吟草》,集中端午之作有:〈端陽節有感〉、〈端陽節海濱弔屈原〉、〈詩人節觀競渡〉、〈端陽雨〉、〈端節懷大陸同胞〉。
(九)呂伯雄,臺北雙溪人,詩集《竹筠軒伯雄吟草》載有多首端午作品:〈庚寅端午懷屈原—─民國三十九年時大陸盡陷海南、舟山亦撤〉、〈辛卯詩人節紀念鄭成功—─全國詩人節出題〉、〈角黍──辛卯詩人節全國詩人大會擊缽題〉、〈競渡──七絕,六魚,癸巳端午全國詩人大會擊缽題〉、〈癸巳端午感事──五律,五歌,全國詩人節大會擊缽題〉、〈蒲劍──民國四十四年乙未端節〉、〈弔屈大夫—─民國四十四年乙未端午〉、〈雄黃酒—─民四十四年乙未端節〉、〈壬戌端午懷屈原—─民國七十一年於台北〉。

由詩題觀端午詩作內涵,有以下特點:其一寫應景的端午習俗活動,這向來是端午節古典詩的重要主題。其二著重在端午節當日個人心境的描寫,節慶是心靈活動的一部分感發。其三是政治推動下的公開慶賀詩人節活動,將民俗節慶和政治局勢相結合,如〈端午節懷大陸〉、〈弔屈〉、〈紀念鄭成功〉、〈詩人節〉等詩題。第三項特點,無疑是這時期臺灣古典端午詩的重要主題。前兩項特點承襲於清領、日治時期的端午詩作內容,應該只記節慶活動與個人情懷,但在第三項政治特點的籠罩下,也多少烙上了時代印記。

配合參看上述作者詩題,發現他們的作品,有部分是參加各級政府機關主辦的詩人節聯吟大會所寫下來的,如林義德的〈五日台北市立圖書館雅集〉〈(1985)端節前瑞芳雅集〉,謝尊五〈庚寅(1950)端午紀念屈靈均雅集〉以及陳進東、李騰嶽等人,皆有詩作。倘若參看呂伯雄於詩題之下所作的說明,如「癸巳端午全國詩人大會擊缽題」、「全國詩人節出題」,可見得即使是寫龍舟競賽,寫雄黃酒或蒲劍等等,皆是規定好的題目。現舉呂嶽〈端午憶神州〉詩,以見此時期的詩作內容:

又屆端陽弔國殤,家家角黍獻酬忙。
報燕豈少荊卿志,事楚寧無屈子腸。
世界風雲多變幻,中原豺虎正跳梁。
何當藉得豐城劍,來斬妖魔靖四方。

政治上加祀鄭成功豐富端午詩的內涵

臺灣古典詩寫作中,最早將端午節和鄭成功作聯係是莊龍。莊龍出生年份不詳,亡歿於日治時期的1925年,臺中大甲南庄人。〈端陽雜詠〉四首裡面,有三首分別以屈原為典故:

離騷未讀已傷心,剪紙招魂費苦吟。
魚腹葬身君莫怨,蛾眉相妒亦知音。(之一)
不向湖山作水嬉,不投角黍吊湘纍。
夕陽芳草城東路,載酒來尋國姓碑。(之二)
浴罷蘭湯畫翠娥,水邊來往珮環多。
游人只解憐春色,誰記千秋有汨羅。(之四)

所用詞彙有「離騷」、「招魂」、「魚腹葬身」、「吊湘纍」、「汨羅」等,皆和屈原相關。最可注意是第二首有「載酒來尋國姓碑」一語,將端午和國姓爺鄭成功作了聯繫。

「國姓碑」三字,可能是今日大甲鎮和外埔鄉交界處的鐵砧山劍井旁的一塊方碑。上面刻著〈「國姓劍井記」,內文為:「年年清明節,有群鷹自鳳山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或云:兵魂固結而成……」碑文刻題是清光緒十八年所立。大甲鐵砧山向來有端午節鄭成功插劍於地而湧出泉水的傳說。據說飲了劍井的水,可以瘴厲時疫並消暑,與午時水的功用完全相同,於是端午節節日也和鄭成功有了聯繫。

全臺各地的「國姓井」與「劍潭」眾多,都與鄭成功傳說相關。光緒年間,鐵砧山劍井傳聞已為大眾所知,故莊龍詩中吟詠訪國姓碑係故鄉端午節特別風物。

將鄭成功納入端午節紀念活動中,大張旗鼓加以歌頌宣揚,是在民國38年兩岸分隔而治之後。由政府機關所主辦的詩人節慶祝活動的應景作品,由詩題可知:臺北蘆洲人李騰嶽有〈辛卯端陽紀念鄭成功〉和〈辛卯(1951年)端陽紀念鄭成功—─應台中市政府詩人節招宴作〉兩首詩,呂伯雄有〈辛卯詩人節紀念鄭成功〉,詩題下並說明:此詩係「全國詩人節出題」,辛卯年民國40年。在民國之前,這類作品名為「應制詩」。同年,尚有宜蘭羅東人陳進東的〈辛卯詩人節懷鄭成功〉。由題目相同,可猜測大約是同一日同一場地的作品,同樣是由台中市政府所辦的詩人節活動作品,現將四首同題作品臚列於下,以窺見此時期的端午古典詩於政治氣氛籠罩下的面貌。

船傾夾板七鯤風,猶記攘夷腦海中。
芳草長持春草綠,詩魂偏與國魂通。
東來紫氣千秋業,南去玉山萬仞雄。
湘水澎漲同怒吼,蘭湯浴罷感無窮。
(李騰嶽〈辛卯端陽紀念鄭成功〉)
蒲劍高懸迓素儒,同欽義烈繼匡扶。
中原日月孤臣淚,荒外江山錦繡都。
昔為屯田持漢節,今成基地頌雄圖。
鯤瀛三換衣冠後,猶仰高風起懦夫。
(李騰嶽〈辛卯端陽紀念鄭成功—─應台中市政府詩人節招宴作〉)
大義輝民族,鞭投鹿耳波。古梅標勁節,海外見山河。
(陳進東〈辛卯詩人節懷鄭成功〉)
未忍胡騎凌漢祚,披荊斬棘待長征。
孤忠救國扶明室,大義滅親伐滿營。
虎將奔馳京滬浙,雄師轉戰廈台澎。
勤王敵慨瀝肝膽,正氣長流萬古評。
(呂伯雄〈辛卯詩人節紀念鄭成功〉)

由懷念鄭成功的端午詩作的出現,我們可以知道這是政治上的考量:1949年以後的兩岸局勢,無疑是明末鄭氏政權與清隔海對峙的歷史局面重演。也難怪原本只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古典詩,至此出現了同時吟詠鄭成功的現象。這類作品將屈原、鄭成功、政策三者相互搭配交織而成,如上引諸詩詩句。李騰嶽作品尚能將屈原,鄭成功和端午作結合,而陳進東和呂伯雄紀念鄭成功詩作與一般詠古詩無異,看不出和端午節的關係。這個時期的詩作,反映歷史的價值可能勝過文學本身的價值。

結語

臺地對於端午紀念的人物,向來認為是屈原,因此於端午時期,閱讀屈原作品,以此發抒個人情懷,自清領時期便是如此。這個時期的端午古典詩人,大部分為宦遊於臺的中原人士,內容所記多為采風,描寫臺地端午節的不同於大陸的氣候、人文與較為重要如鬥龍舟的節慶活動。

日治時期文人結社的定期寫作,提供較為多量的端午詩作。采風與個人心緒的抒發主題並陳,屈原形象伴隨著日治的現實,讓端午古典詩多了傷懷愁緒,顯示文人苦悶多感,詩調詩情轉為強調「個人」心緒的愁悶。

日治之後,尤其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臺灣的政策進入和大陸對抗時期。端午節加祀鄭成功,與屈原相提並論,國仇滅匪成為端午節節慶采風外的唯一主題。加上政府以「詩人節」名義,定題舉行全國聯吟寫作的慶祝形式,使端午詩在數量上超越昔人甚多。既是「定題」作品,表示有意識的將內容引導到國家政策之上,與日治時期自動自發的文人詩社所寫的端午詩,風格題材的寫作明顯不同。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3期】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