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2-26 15:26:19| 人氣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閱讀』周恩來有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幾天讀了三本關於周恩來的書,論者們對他迥異的評價,讓我深刻的體驗到,如實認識一個歷史人物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而且,我別無選擇,我只能透過閱讀文本,去思考、建構一個我想像中的周恩來(當然,我也不斷在文字外尋求蛛絲馬跡,例如,閱讀傳記中為數頗多的照片)。但,難道因為我永遠不可能還原這麼一個歷史人物,這樣的閱讀與建構便如水中撈月般徒勞嗎?

我了解這種方式的侷限。首一者,斯人已逝,對周的總總論述與評價,成了我認識他的唯一途徑。然,誰能真正不偏不倚、如實且鉅細靡遺的記載他的一生呢?恐怕紅樓夢中諸多虛構的人物較諸於所謂歷史人物的傳記,前者反而較具真實感呢!其二,關於周的研究已如汗牛充棟,而新的論述還會不斷的出來,全面的掌握這些資料,對我而言是不可能的。其三,即使我讀遍了關於周的所有論述,我是否就能還其真面目呢?我就能自詡為剛正不阿的周通嗎?這恐怕是個幻覺吧。

那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閱讀歷史人物呢?或者,我究竟想讀出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

我可能渴望認識一個真實的周恩來,進而了解別人對他的評價,再進一步思考並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後來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或者我其實好奇的是他那“傳奇”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個性、行為與環境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很可能,我根本就是抱著讀浪漫小說的心情來閱讀他的傳記?
這些態度林林總總地加起來,可能就是我閱讀周恩來傳記之“正確”寫照。它們大致反應出驅使我閱讀周傳記的三大慾望:求真、求善、求美。

其中,“求真”的慾望不僅是強烈的,同時,無疑也是最容易為大眾所認同的。畢竟,能夠了解並且進而掌握其周遭的人、事、物,絕對是驅使人進行求知活動之重大動力。而歷史本身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它很難不自詡朝著真理之路邁進,於是它必須標榜其論述是科學的、客觀的、理性的。想當然耳,它必然不是“不科學的”、“不客觀的”、“不理性的”;否則,它該如何跟“文學”劃清界限,從而建立其自主性與正當性呢?究竟是什麼使它跟文學這不科學的東西,因糾纏不清而須劃清界線以自保呢?顯然地,最致命的因素在於其所使用、表述的媒介跟文學的工具實無二異,都是“語言文字”罷了。然而不幸地,我們沒有一種所謂的“歷史的語言文字”可以自絕於“文學的語言文字”;更糟的是,“語言”本身,非但不再被視為一透明且忠實的介質,反成為當代注目的焦點以及討論、質疑的對象。除了西方的結構、後結構、後現代各山門之總總理論外;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老子提出了言簡意賅的“道可道,非常道”六字箴言,莊子也同某國君說了個“書不過是古人糟粕”的大道理。因此,即便我那“求真”的慾望有多麼的強烈,我顯然不該存有朔本清源的美夢。

那求善呢?

“善”跟“真”兩者在我看來一直有著難分難捨的情愫。“善”作為一種道德判斷的價值觀,如果沒有“真”作為基礎,很可能會流為“偽善”(虛偽的抑是非真實的善)。推而論之,如果我不能在一開始便把握住“真”的原則,那透過閱讀後,對周所下之種種批判,難道能不免於“偽善”嗎?

既然“求善”與“求真”不可為也,“求美”總該沒事吧?把周當作個神祕、有趣的虛構人物來滿足我對瀟灑風流人物的想像,豈不快哉?

但,我不禁質疑,在我自以為是的“可為”與“不可為”間,我所依據的判斷尺度究竟為何?因“真”、“善”乃不可得之物也。更確切的說法是,一切都是語言惹的禍!語言把我的“真”、“善”大夢從根本給解構掉了。想想,真令人不甘心,多想效法孔子所謂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也”的大無畏精神,不然老子那種勉強行之的態度也是好的。禪師雖說,指月之手非月,但他其實相信有那麼一個貨真價實的月存在。那麼,有沒有可能,殘缺不全的工具卻能映造出我的“真”“善”“美”原夢呢?此時此刻,我腦海裡出現斗大四字:“因信得救”。何也?不再大玩無窮盡之文字對立、解構遊戲,轉而相信有一個“不落言詮”的淨土。

台長: 紫花酢漿草
人氣(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