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24 12:41:59| 人氣3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秉權:我看《天琴傳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李宇樑編寫、傅月美導演的《天琴傳說》,作為澳門演藝學院澳門靑年劇團成立演出的劇目,是非常合適的。劇本固然編寫得用心而認眞,能夠把澳門幾十年前的生活片段,與當代人的悲歡離合互相穿揷,叫人滿有所感。導演也能夠很聰明地加工剪裁,使舞台形象豐富多姿。在這樣的堅實基礎上,讓澳門喜愛戲劇的年輕人加入協作,成就一個可喜的演出,實在是好事。

    當然,更大的好事,是澳門靑年劇團在未來有良好的發展。從這個戲的成績看來,我深信,這樣的期望是很有保證的。

    一

    這個戲首先吸引我的,是“傳說”與“史實”的關係。傳說,是介乎眞實與想像的故事。它或許是眞實的,但是因為時代久遠,口耳相傳之間,早已經羼入大量加工;但傳說更多的是人們對自然與人事種種現象的解釋,這些故事性的解釋經過了歷代的渲染和想像,我們雖然明知它不眞實,卻仍然樂於讓它流傳下去,因為它美,因為它能夠讓我們的感情得到安頓,產生共鳴,它早已經成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戲中靑年男子對少女介紹希臘神話中天琴座的故事,其中因相愛之故可以死而復生,卻又因愛戀忘形而終致永久分離,這個動人的悲劇正屬於後者。

    同樣重要的“傳說”是前者。這個戲裏呈現的六十代的澳門生活,包括乘搭佛山客輪來往港澳之間的種種“史實”,就是屬於這一類:這些都是眞實存在過的。然而,這些“眞實”由於年代久遠(在生活節奏急促的當代,四十餘年前的事已經很古舊了),從當年走過來的人偶一回想,不免會帶有某種感情;年輕的人聽人述說,更必然會結合生活經驗,而自行發展出自己的想像。就是這樣,六十年代的澳門舊事,乃成為人們的集體“傳說”。大艙、尾樓,是傳說為本劇提供的特殊場景,而一對陌生的年輕男女在船頭甲板上通宵看星,更成為在這場景出現的最美麗的情節。它可以比荷里活電影《鐵達尼號》更動人,因為,對我們來說,它更親切。

    這兩類傳說,互相交織,乃成為這個戲能夠感動觀衆的訣竅。戲中安排兩條平行發展的情節。Ken自死回生,修補了親人關係,卻終不免魂歸去矣這一條,是希臘神話的“眞人版”;而另一條呢,即六十年代佛山客輪上一次稍開小花卻結不成果的愛情,卻原來,是Ken母親年輕時的一次終身難忘的邂逅。這次邂逅由於雙方“當時沒抓緊,錯失了就是失了”。而這錯失了的,可以是男女之愛,也可以是兩代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這,當然就是編與導想藉本劇和觀衆分享的訊息了。抓緊當下,珍惜眼前人。本來是普通不過的(然而卻常給人忽略了)的主題,卻因為平行推進這劇場“文法”帶來強烈的對照效果,更因為“傳說”的浪漫想像,使它平添了美的距離,訊息表達得更動聽了,更可觀了。李宇樑說故事的方法實在老練聰明!

    二

    愛,可以超越生死。這在浪漫主義故事是常見的。“天琴傳說”如此,中國戲曲《牡丹亭》、荷里活賣座電影《人鬼情未了》,都是如此。這是本劇故事情節的基本構思,這是無可挑剔的。劇中人死亡了,回不過來了(或者本劇主角的只能回來一段很短的時間),正是突現“珍惜當下”主題的順理成章的安排。

    戲開始於一段小艇翻沉的意外,Ken與Florrie夫婦雙雙墮海,然後Ken以愛召回亡人。就在這裏,編劇佈置了一個貫穿全劇的“驚奇”(surprise)效果,平添了很大的趣味。這個情節安排固然成功,而死亡,在這裏當然免不了。

    然而,綜觀全劇,死亡事件安排得嫌過多了。六十年代的佛山客輪上,年輕男子是到澳門去拜祭他二十年不見的、剛意外身亡的母親;偶遇的大嬸帶着她剛死的丈夫的遺照到香港去探兒孫。另一條情節線上,Ken好友Joyce與Rocky夫婦的女兒藍藍原來早就死了,只是他們一直不肯接受,最後才在衆人面前揭露眞相,藍藍原來是突然死於腦炎,他們多年來一直為自己只顧忙這忙那、疏於照顧女兒而深感悔疚!

    這些死亡是否必要呢?都為了在不同的角度去點染“珍惜眼前人”,但這個功能上的考慮過甚過密,便有着力太過的缺點。甚者是因此而令人物的感情變化欠缺仔細開展的空間。譬如說,在Rocky說完女兒死去的經過後,Joyce補充說:“藍藍以前就是跟傭人住在這層房子的。”而這就是Ken他們暫時寄住的地方,他們不可能沒有一些情緖上的反應!

    更大的問題是Ken的母親之死。她在戲的份量很重,除了她就是六十年代那條線索的少女之外,她在戲的後段跟兒子有一段交心對話,點明了他對親人的關心不夠,警醒了兒子,更重申了主題。可是,轉眼間,她在結婚四十周年的自助餐慶祝會之後,便心臟病發去世了。本來,人都有一死,何況早已說她的心臟有問題,而她在死前已經讓兒媳如此盡情地表達了愛。可是,在她死後,父親整理遺物時竟發現她手袋內有一本殘舊的旅遊小冊子,原來多年前Ken曾經隨口提議一家人去乘郵輪旅行,但其後卻因事忙而忘掉了。兒子的一時意興,竟是母親多年來一直懸在心頭而終於實現不了的願望!經歷了如許感情跌宕的Ken,在母親死後才赫然知道母親心願未了,其懊悔之情,應比劇本中所寫的更甚。然而,由於篇幅所限,編與導都沒有空間再去處理了。又由於母親已逝,更由於Ken的在世之期即將屆滿,這興許是處理不了的。可是,這些憾事,不知道猶自可,知道了就總是心中一刺!這一來,妻子Florrie出於愛意的一番苦心安排,豈不是好心做壞事了麼?

    少一些死亡,用筆輕一點,於這個戲可能更好。

    三

    導演傅月美對劇本有深刻的理解,其舞台處理靈活得宜。尤其是〈藍藍故事〉和〈母親緣逝〉這兩場,劇本原是互相緊接的,導演卻安排在路環村屋發生的前者,和在佛山客輪甲板上發生的後者互相穿揷,平行推進,這一方面能使戲的節奏變得較輕快活潑,更因為這樣的對照處理,藍藍的死亡和靑年男子母親的交通意外的沉重感可以稍得減輕;更重要的是,兩場戲分別出現的旨句:“人生總有很多事非常突然,只怪我們沒作好準備。”“旣是突然,我們哪能作好準備?”“當然可以,今天的事今天做吧!”乃可以重疊而出,增強了力量。這個為突現主題而作的調整,實在値得讚賞。

    整個戲的衆演員都很稱職,彼此間有很好的默契。Ken(葉嘉文飾)和Florrie(梁恩倩飾)兩個角色的難度不小,演員的表現都很好,把這雙經歷生死的愛侶演繹得叫人信服。劇團邀請香港資深演員葉進和黃文慧來分演Ken的父母,是很好的安排。老於經驗的他們為戲貢獻了豐富的肌理。事實上,戲劇是集體努力的成果,儘管是“靑年”劇團,也宜於在恰當地方讓年長者參與,正如一般藝團應該反過來吸收年輕人一樣。他們一外放一收斂,互相襯托,是穿揷於一衆年輕人之間的活寳貝。黃文慧演的母親從語言到身體都充滿能量,是戲的光采的主要來由;葉進演的父親懷念剛逝去的妻子,獨個兒拉二胡,表現滿有情致,效果感人。

    整個戲講的是一個巧妙動人的“大故事”,而藏小於大,戲中由不同角色“講小故事”的片段不少。其中,少女(梁健婷飾)以小學生在班上講故事的姿態向年輕男子說她的平凡生活,母親對Ken講父親怎樣為她用心地以溫水洗腳,都是很好看的片段。前者清新而有趣味,後者親切而有溫情,都叫人留有鮮明的印象。除了歸功於演員的表現外,導演在場面安排與節奏處理都見得宜,也是關鍵。

    (作者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現職於香港演藝學院;圖片由文化局提供。)

    張秉權

 

原址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2/24/content_407578.htm

台長: M圈管理員
人氣(3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澳日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從《Made In Macau》說起
此分類上一篇:我城故事,你記得多少?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