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年輕的時候,我就吃過鐵板燒。
那年,我還是青澀的五專新生,不知因了何故,竟隨著我那見識較為廣闊的國中同學,兩人一道去吃高級的鐵板燒。
第一次讓頂戴高帽的專業廚師服務,非常緊張,只記得有樣學樣的跟著同學使用繁複的餐具、呆愣無措的吃著一道又一道的精緻料理。至今,那次究竟吃了哪些食材,已全無印象,只記得那一小碟切成碎末拌著淡醬油的生洋蔥。
那是我第一次生食洋蔥,然而入口微嗆,咀嚼後甜而生津、醬潤味蕾的印象,成了日後終難再度品嚐的好味道。
說也奇怪,自從那次吃了鐵板燒之後,我竟然一直到了研究所,才在妹妹的建議下重溫鐵板燒的滋味。只是這回吃的是一客150元,量多實在的平價鐵板燒。
簡陋的裝潢、圓型的板凳椅,穿著汗衫的老闆揮汗的在客人面前翻炒菜餚,那一道道淋著相同醬汁的食材,讓人吃飽後一嘴濃厚的油膩感。
這怎麼會是「鐵板燒」呢?怎麼沒有生洋蔥呢?
那次以後,由於平價鐵板燒林立,我還是會心血來潮的到處試試,可是終究沒能見到那一碟令人懷念的生洋蔥,只遺憾的留下濃厚的黑胡椒醬汁拌炒各式食材的味道。
和老公交往時,曾與他分享我那難以忘懷的「生洋蔥」印象,並且許下論文完成後,兩人一起去吃高級鐵板燒的願望。可論文寫完後,也不知哪根筋不對,總覺得高級鐵板燒價格太貴,也就擱下不想。
下次再度談起時,便說等畢業後再當成慶祝的大餐吧!然而,終於畢業了,還是擱下沒去。
直到今年農曆年過後,和同事聊天時得知某家高級鐵板燒買一送一,立即和老公殺去品嚐。
果然,點完菜後,我那久盼的生洋蔥沾料隨即端到我的面前。
我心情顫抖的拾起筷子,微微將洋蔥與醬汁拌勻後,夾起幾丁洋蔥末送入口中咀嚼、咀嚼……咀嚼………咦?!怎麼味道不對?
這不是我印象中的美味!
我的興奮很快的被眼前這道洋蔥沾料撫平了,雖然隨後每道料理都精緻可口,可是卻沒能讓我找回初次品嚐鐵板燒的驚嘆之感!
母親節前夕,老公希望能讓公公婆婆體驗一些不同的餐廳感受,於是和小姑、姑婿們再度相邀,到夢時代的海王子鐵板燒,闔家同歡。
這一回,我當然還是充滿期待,渴望真能將鐵板燒的美好回憶重新找尋回來。
然而,海王子的洋蔥沾料外觀乍看就有明顯的不同,仔細再嚐,果然摻有柴魚片的味道,雖然別有風味,但味道……竟離我那回憶中的印象愈來愈遠了。
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人物,個個都在懷想當年:
臺北的花橋榮記,雖然同樣是小食店,卻非桂林東門外花橋頭的花橋榮記。金大班最後摟著跳舞的青年,雖然同樣是個眉清目秀腼腆羞赧的男學生,卻不是當年她癡戀過的月如。華夫人花園裏種有幾十株白茸茸的「一捧雪」,卻非抗日勝利那年秋天在她南京住宅園中盛開的百多株「一捧雪」。(註一)
年輕時看《台北人》只知其中隱含著今昔對照,小說中的人物個個都不肯放棄過去,時時緊抓著過往。如今在這一碟小小洋蔥沾料上,我竟能稍稍的了解他們對美好回憶的眷戀與不捨。
然而細細思索,這其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我的眷戀並非否定現在、沉緬過去,而是有種「奢放過後的繾綣當年」。
近幾年來,在課堂上我曾對學生有感而發的訴說著自己兒時對於各種節日的興奮之情。無論除夕、元宵、清明、端午或中秋,上自長輩、下至同儕,無不歡欣而全心的投入節慶的活動。
團圓夜豐盛的年夜飯,是如何的滿足了我幼小的心靈;元宵提著自製的紙燈籠,或牛奶罐打滿釘孔的鐵燈籠,一群小孩勇敢的往無人居住的空屋探險;清明吃春捲、掃墓;端午包粽子、看划龍舟;中秋節鳴放鞭炮、施點仙女棒。現在回想起來,莫不有種失落的悵惘:以前怎麼能夠這麼「簡單而快樂」?!
隨著年紀的增長,臺灣的物質生活愈來愈富足。美食節目林立,刺激著人們的慾望;餐飲商店廣開,麻痺了人們的味蕾;休閒項目增設,放縱了人們的享樂。於是,無論再如何精緻烹調的美食,再也難以令人感動;再如何新奇的遊樂,也難以令人著迷。
當我同情現在的學生活在生活無虞的年代,而無法了解「簡單的快樂」時;我也同情起生活日漸優渥的自己,當年那種「簡單的快樂」,何時能夠再度感受!?
註一:引自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收錄在《台北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