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1 15:38:19| 人氣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041224 中國時報 愛上周星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愛上周星馳
 
2004.12.24  中國時報
林照真

台灣最近出現一個異常現象,一些知名的知識分子、文人雅士突然大聲承認他們都愛周星馳的電影,並反對將周星馳的電影看成只是低級搞笑或是沒水準,更不只是無厘頭而已。

無厘頭電影被認為是後現代文化的象徵,具有解構與喜劇效果。原產香港的周星馳無厘頭電影,和香港前殖民的歷史情境有關。香港做為國際通商港口,東西文化在香港進行各式雜交,反倒創生了外表荒誕的無厘頭文化,並且很快輸出到左右兩岸。

周星馳的電影很早就流行於港台,一九九○年代以後才逐漸輸入大陸,台灣觀眾其實比大陸更早認識周星馳,卻從來不曾像香港與大陸那般,在文化論述上吹起周星馳旋風。最有意思的是幾年前,周星馳原本在港台票房都失利的「大話西遊」(台譯為東遊記與西遊記),在出了VCD版流傳後在大陸意外走紅,特別是以北大為主的大學生,更將電影中的台辭與對話,奉為聖經般背誦,甚至發展成「大話」文學風。因為有了周星馳,有一兩個世代的大陸年輕人才能乘著這股熱潮在思維上掙脫政治禁梏,開懷暢笑。

從香港到大陸,儘管各自經歷了後殖民、後文革的大歷史,卻未失去「後現代」的瀟灑心態,並各以不同方式品味周星馳無厘頭式的電影。反觀台灣,日本後殖民與後威權的歷史還有些殘留,雖說言論自由與政治開放早已遠遠超過香港與大陸,主流論述在身段上還是羞於承認愛上周星馳。

多年來沉重的文化包袱與國家認同危機,讓台灣沉浸在悲情之中。再放在具體歷史脈絡中來看,舉凡二二八、白色恐怖,解嚴後的社會運動、政治鬥爭等成了社會主軸,這些大論述與過多的政治動員讓台灣疲於尋求解答與謀合,早已失去常民式的輕鬆歡樂。不論是在電視、電影、或是新聞中,除了黃腔式的鬧劇外,多數是悲情文化的大地盤。

台灣主流論述中則是映照出善惡、黑白分明的價值世界,無論在電影或是新聞中,總是將小人物塑造成悲苦的、無助的,或是善良的、經一番寒徹苦而後成功的,很少容得下像周星馳那種不勇敢、不正直、愛說謊的小尖小猾。

對照周星馳電影,周星馳所飾演的主角經常是被現實主流輕蔑的小人物,小人物充滿各種人性的缺點,這些小人物反聖賢、反文化、反深刻、反崇高,一切善惡、美醜、小人與英雄的界線早已模糊。在電影虛擬境界中,周星馳滿足了小人物顛覆主流的快感,創造了屬於平民的快樂與解放。

台灣活在大歷史的支配下確實辛苦,它的外表理性、嚴肅,總覺得自己很悲壯,卻忘了全身應該放鬆,就連喜歡周星馳這件事,也被許多知識分子偷偷隱藏了起來。

台灣不見得非要愛上周星馳不可,但文化菁英與知識階層羞於啟齒,才真耐人尋味。

http://intermargins.net/Criticism/Recreation%20Review/20041224.htm

台長: lydiaa
人氣(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